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光伏企业 » 正文

黑暗时期:太阳能企业苦寻生存之道

日期:2009-04-03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新浪财经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09
04/03
22: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太阳能 太阳能企业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向清洁能源迈进的步伐颇为耀眼。与此同时,在过去三年中抓住机遇到海外上市的太阳能企业也是收获颇丰。譬如2005至2008年间的行业佼佼者——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但受金融危机等影响,曾经炙手可热的尚德电力股份现在只有高峰市值的十分之一,其他国内太阳能光伏公司的股份也都无一例外地遭遇暴跌。去年的最后三个月中,太阳能光电(PV)组件制造商的毛利急剧减少,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1.297亿美元跌至360万美元,还有30%的员工被裁。而且尚德电力只是众多遭受冲击的太阳能制造企业的一员。其竞争对手晶澳太阳能(JA Solar)和中电光伏(Sunergy)的利润也出现锐减,大批小型工厂被迫停产。

  导致光伏企业乾坤大逆转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人们自然而然会把金融危机当作罪魁祸首。因为这场危机,太阳能开发商无法获得购买光伏组件需要的资金,从而遏制了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当然得不到贷款还远远不是把光伏企业推入困境的唯一理由。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大规模的扩能造成供给迅速过剩,致使价格战加剧。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和多晶硅等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下跌,光伏组件的价格也在走下坡路,从而为市场扩张铺平了道路,当然这对于光伏企业的困境并无裨益。虽然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可替代能源的政策扶持力度正保持强劲,但观察人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能否复苏主要取决于政府是否愿意继续为太阳能开发提供更多的支持。现在已有初步迹象表明政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瞬息万变的产业发展

  光伏产业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过去一年多来生产厂家担忧的因素也在改变:虽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最令人担忧的是信贷紧缩,但就在一年前情况还非常不同。当时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不只是潜在买家缺乏购买资金,而是生产商甚至买不到制造光伏组件所需的原材料硅。

  在德国和西班牙等地,由于政府提供丰厚的补贴,太阳能技术已经逐步开始推广。但据在纽约上市的天合光能(Trina Solar)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回忆称,就在两年前多晶硅的供给还只能满足光伏组件制造商二三成的需求。更多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不得不争抢稀缺的原材料,导致原材料价格走高,终端产品(光伏组件)价格暴涨。研究咨询公司英国新能源财经(New Energy Finance)分析师吴小钰(Julia Wu)说,去年多晶硅的市场现货价格曾一度高达每公斤450美元。

  在巨额预付款的重压之下,光伏组件制造商选择逃离现货市场,直接从源头战略性采购大批原材料,同时他们还自己投资建厂生产多晶硅。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SinoVideo LDK)也是一家大型光伏生产企业,2007年8月开始投资设厂生产多晶硅,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年产能达到15,000吨。尚德电力参股江苏镇江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Glory Silicon)和美国活科材料(Hoku Material)等多晶硅生产商,成为这两家公司的少数股东。

  吴小钰说,虽然原材料曾极度短缺,但今年这种状况将不复存在。受高额利润的驱使,建筑商正在加紧兴建新型多晶硅工厂。譬如,著名的Hemlock公司计划到年底将产能从10,000吨提高到19,000吨,瓦克集团(Wacker)计划从10,000吨提高至18,000吨。目前国内高纯度多晶硅的年总产能应该超过80,000吨。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光伏组件制造商也开始改变战略。

  由于预见到多晶硅即将供过于求,大型制造商纷纷放弃投资设厂的计划。以天合光能为例,这家公司放弃投入约10亿美元兴建一座产能10,000吨的工厂的计划。同时,他们加快脚步扩大产能,结果(在去年年底经济情况恶化之前)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尚德电力也再一次以数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2008年9月,尚德副总裁张光春在去年九月举行的第10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上发言时指出,2008年公司光伏组件产能达到1吉瓦(等于1000兆瓦),大致相当于前年国内所有光伏制造商的产能总和。他预计2010年公司产能将增至4.2吉瓦。

  太阳能风暴

  然而正当中国的光伏企业以为自己即将摆脱困境的时刻,产能的急剧增长又带来了另外的麻烦——大规模的供给过剩。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观察人士就担心供给会很快超过需求。2008年7月,知名光伏研究机构SolarPlaza CEO埃德温·库特(Edwin Koot)发表了题为“系紧你的安全带”(fasten your seatbelts)的研究报告,预测2009年全球光伏需求总量为6吉瓦,而总产能却高达9吉瓦。他在报告中写道,“这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和利润下跌。”

  有专家担心制造商会陷入游戏中的囚徒困境,即玩家的理性行为(在这里就是通过扩大产能实现规模经济)带来与初衷相反的结果(即引发全行业的价格战)。与此同时,新能源财经的吴指出,虽然多晶硅的现货市场价格已跌至每公斤150美元(仅为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原材料存货价格高昂,制造商的成本依旧居高不下。

  她解释道,尚德电力等公司利润暴跌还有需求因素在里面,其中西班牙和美国市场是关键。对于国内光伏产业的崛起,西班牙市场可谓功不可没,单去年一年就有2.5吉瓦的新安装量,但今年不会超过500兆瓦。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到2012年国内能源总需求的10%来自可替代能源,所以预计光伏需求未来几年将以30%的速度增长。另外奥巴马也支持布什政府的投资退税政策,允许太阳能工厂投资者在设厂后获得30%的退税。

  于是有人认为美国可以弥补西班牙市场萎缩的需求。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美国不能拯救整个局面。今年供给普遍大于需求的预测看来将成为现实。新能源财经预计,乐观估计今年整个市场的供给至少比需求多2吉瓦,光伏价格将下跌35%至40%。光伏制造商的利润率也因此受到供需两方面的挤压,雪上加霜的是欧元还在贬值。受这种恶劣环境的驱使,去年下半年光伏企业已经停止扩能和兴建新工厂。

  面对如此的行业冬天,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小型太阳能公司走上合并之路。江苏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启东说,“这些小公司接不到订单,资金也很紧张。”2008年国内大约有400家光伏组件制造商,这个数字是前一年的两倍,但有人估计其中300多家已经关门歇业。虽然无从得知准确数字,但吴小钰认为多数企业只是暂时蛰伏,等到市场复苏的到来。有传言称政府将介入拯救光伏产业。

  新的竞争焦点

  供给过剩以及原材料多晶硅不再紧缺的局面还给光伏制造商带来了其他的影响,那就是改变了他们的竞争焦点。由于只依靠规模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正在收缩,光伏企业已开始寻求新的途径来击败竞争对手。

  发展下游产业,垂直整合就是途径之一,具体不仅包括提供设计、采购、施工和与电网连接等工程服务,还包括融资和长期维护。德意志银行2008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套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最安全的业务模式,它可以抵御供给过剩造成的利润萎缩。天合光能CEO高纪凡也认为,“出售能源而非组件和系统才能带来最佳的长期回报。”即使不直接投资修建太阳能光伏电站,扩大业务、提供全套太阳能EPC(设计-采购-施工)服务也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中电光伏首席技术官赵建华指出,“把光伏系统搬上房顶与购买系统的成本几乎是相当的。”

  拓展下游业务不仅引起了大企业的注意,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2008年初,中国环境基金(China Environment Fund)合伙人、已投资三家太阳能企业的张立辉开始大力推广这种新的业务模式,因为他相信在多晶硅的供给非常充分的情况下,拓展下游业务具有重要意义。他说,“一旦原材料不再短缺,光伏市场就会立刻变成买方市场,届时竞争的焦点就是争夺终端客户。”成为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增强制造商的竞争力。

  部分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变身。南京光伏企业中盛光电(ET Solar Group)进入张立辉的眼帘,随后该公司从中国环境基金获得2000万美元的资金。2008年年中,中盛光电在德国成立一家名为ET Solutions AG的子公司,成为系统整体方案提供商。2008年12月,中盛光电与瓦特纳集团签订一份总额达2亿欧元的合约,为其安装太阳能系统。瓦特纳集团是一支封闭式能源与基础设施基金的德国发起人。

  中盛光电副总裁兼首席销售官佘海峰(Dennis She)认为,公司的优势在于同时精通制造与EPC知识。项目在中国动工,加上中国工人参与施工可以降低项目成本。另外公司还通过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服务。

  其他一些大公司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盛光电。尚德电力已宣称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军,并在去年年底与MMA Renewable Ventures和第三方融资伙伴合资成立双子太阳能发展公司(Gemini Solar Development Company,简称Gemini Solar),旨在开发10兆瓦以上的项目并为项目提供融资,以抓住美国市场对大规模太阳能项目日益增长的需求机遇。

  小光伏公司在向下游业务进军的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困难,但即使是大公司也感受到强大的阻力。中国的劳动力或许很廉价,但要维持在欧洲的员工队伍可不便宜。而这点非常重要,因为08%的需求是来自海外市场。佘海峰说,“ET Solutions AG业务总监的薪水相当于公司总部所有市场部员工的成本总和。”管理一支国际化的团队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还是新事物。还有的风险就是ET这样的海外子公司可能会和母公司争抢客户。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中国的光伏企业一边进军美国市场,实施新的业务战略,一边不断游说中国政府加大国内的太阳能技术推广力度。吴小钰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已安装的太阳能光伏设施只有130兆瓦左右,因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尤其是煤。据说政府比较青睐的是最具成本效益比的风力和核能发电。

  但现在还有扭转局势的机会。虽然现在太阳能发电成本还不太可能快速降至与传统发电成本相当,但实际上太阳能发电只要与高峰电价相当就会非常合算。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等行业领导认为,到2012年太阳能发电成本会下降至传统发电成本,即每千瓦小时一元钱的价位。

  吴小钰指出,“随着组件价格、硅价格的降低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进,我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她说在美国的某些地方已经出现每千瓦小时0.2美元的太阳能。但她也特别指出,一元钱的太阳能要到2012年才能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出现。

  据SolarPlaza据测,“在那之后光伏产业将再次腾飞,不再依靠补贴或受补贴项目的制约。这样光伏产业可能涌现出始料未及的增长机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国政府即使也在为国内光伏产业的困境感到惋惜,但它也注意到这里面可能蕴含的机遇。吴小钰说,“我们认为政府确实应该采取措施来拯救这些企业。”太阳能产业可以解决许多就业问题,政府不会容忍这样的“绿色”行业就此没落。

  随着太阳能价格的下降,政府似乎已经开始探测国内市场的潜力。在甘肃敦煌10兆瓦的太阳能电厂项目中,政府实施了首个特许权招标流程。这个项目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同时政府将为太阳能发电与当地煤炭发电之间的差价提供补贴。到二月底,50家国内外开发商已经表示要参与竞标。竞标将于3月30日结束。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加快实现国家到2010年实现300兆瓦发电能力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有些保守),同时也能掂量出潜在市场的规模以及所需的资金多少。另外其他几家太阳能发电厂也在规划当中。

  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的政府扶持力度依然不减。不仅传统市场如此,希腊和东欧等新兴市场亦不例外。促使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譬如环境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虽然部分光伏企业在这场危机中跌倒,但太阳能价格的下降也给能够捱过这个寒冬的企业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虽然火焰有些微弱,但我们相信太阳这颗星并没有陨落。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