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截至8月底我国风光累计装机达17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46%,新能源“主力军”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对照2035年36亿千瓦的目标,未来十年仍有19亿千瓦增长空间。
但新能源高速扩张背后,电网安全稳定挑战凸显——从西班牙大停电事故的警示,到行业内参差不齐的构网技术纷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急需系统性解决方案,而阳光电源凭借获国际领先认证的构网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行业乱象:技术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渗透比例的提升,以及电力电子器件的大量运用。构网型技术凭借其支撑电网稳定的核心能力,从可选技术升级为新能源高比例并网的“刚需配置”。
另一方面,随着构网技术成为行业热点,市场内出现名目繁多的构网技术,然而技术水平与经济性严重参差不齐,扰乱市场秩序。
部分企业认为构网只是算法,主体通过pcs实现,对于整体的设备安全、更复杂电网的应对,没有系统性研究。这种技术乱象不仅阻碍了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更让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亟需权威认证的领先技术树立标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首席科学家饶宏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正从同步发电机主导转向“同步机+变流器”共同主导,电力电子优化控制及算法是关键环节,加快构网控制基础研究,增强其支撑能力,扩大其适应范围是重要突破口。
阳光电源构网型储能项目人工短路涉网试验瞬间
四位一体创新,重构技术标准
优化控制及算法研究,加强支撑构网直流响应,破解多能协同构网瓶颈,提升系统级构网的安全性,正是阳光电源近年来构网技术演进路线的主要方向。
以控制及算法研究优化为例,当行业还在SCR1-60稳定、±60°对称/非对称相角跳变的小范围内徘徊时,阳光电源通过首创多维自同步稳源构网,可实现SCR1-100强弱网平滑切换、±90°对称/非对称相角跳变全面支撑、0.1Hz~2.4kHz全频段振荡抑制、多次极端连续故障穿越不脱网,将构网系统耐受值拉满,可以从容应对复杂、极端网况,从而实现可靠构网。
涉足得早,是阳光电源在构网领域积累起如此巨大身位优势,在技术理解上和同行拉开代际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2006年,阳光电源就开始研究储能构网技术,至今已有20年。目前,其构网技术实现了10+行业首创、15+构网关键性能对比领先,获颁10+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牵头或参与制定了50+国标、行标,申请了200+构网领域技术专利。
这些硬核构网技术,都在近期获得了权威组织的官方鉴定认证。2025年9月24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饶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等多位院士领衔组成鉴定委员会,认定阳光电源《全网况风光储构网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认定结果是对
阳光电源多年来从事构网型技术的肯定,也是阳光电源构网型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标志性事件。
此次经过权威鉴定的阳光电源全网况风光储构网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极端电网适应-多能协同优化-设备安全性跃升-智能化水平进阶”的四位一体创新,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较之过往的器件级构网、伪全景构网,阳光电源构网技术的革新之大,可谓是“掀桌子式的”。
阳光电源构网技术鉴定会现场
全场景实证,彰显技术硬实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阳光电源的构网型技术之所以被国内权威机构、专家的认可,源于其多年来在国内外多类极端场景中实证检验。
2023年,圣诞前夕,英国电网频率瞬间跌落至49.3Hz,在事故发生1秒内,阳光电源在英国门迪的多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系统及时响应,助力电网频率5分钟内恢复到正常范围,避免了大范围的停电事故。
去年年底,全球海拔最高光伏电站——海拔5228米的西藏才朋光储二期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在极严苛的环境下验证了构网型储能的可靠性。
在欧洲、南美、国内……阳光电源构网技术遍地实践落地、开花结果。在构网领域探索实践了20年,阳光电源已拥有全球电力电子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中的全球最大规模仿真实测平台,以及全球最多国家和电网准入许可。这些国家的场景资源、并网规则和准入标准都不同,阳光电源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差异化的电网场景,因网制宜地科学设计,“好比将江湖上不同门派的武学精髓都学了一遍。”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在9月24日的构网技术鉴定会现场提到。
阳光电源西藏日喀则构网型储能项目
权威鉴定背后,行业拐点已至
参与9月24日鉴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表示,构网不仅是单一算法升级,而是交直流耦合、安全与稳定并重的系统级方案,大力加强相关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交直流耦合的系统级方案设计,正是阳光电源和行业拉开差距的其中一个优势点。通过交直流全栈自研、全链协同,避免拼装排异反应,一方面更精准地响应交流侧构网所需能量,另一方面通过首创的直流拉弧技术和热管理联动控制,做好热失控预警,实现安全构网。从这个角度来说,阳光电源掀开了系统级构网的新篇章,丝毫不为过。
风光储全景、系统级构网。阳光电源此次通过构网技术鉴定会透露出来的两大革新,为构网技术未来的发展,铺垫了三大核心路径:从单一技术优化转向交直流耦合的系统级协同设计,挖掘多能耦合价值;从特定场景适配转向全场景韧性支撑,突破极端工况限制;以及从硬件依赖转向软硬协同创新,以AI算法提升效能。
重新界定“构网”技术边界,破解当前参差不齐的构网技术乱象,阳光电源这些最新构网技术成果不仅助力支撑电网,解决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难题,更直接推动产业升级、标准更新与政策制定,为构建“高韧性、低成本、零碳”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核心支撑,引领构网技术顺着更可靠、更安全、更稳定的路径,翻过器件级、单场景构网拐点,迈向系统化、全场景、智能化新阶段。
来源: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