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百花齐放,谁主沉浮?
近年,新能源行业更是资本汹涌,喧嚣热闹,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这个话题更是值得关注和思考。
在光伏行业,从P型到N型,从TOPCon到HJT,从IBC到HPBC,从颗粒硅到钙钛矿……;在锂电及储能行业,从氢能到钠电,从富锂锰基到磷酸锰铁锂,从固态电池到4680……。
新兴技术躁动不止,但雾里看花,如何理性辨识?这里尝试从几个角度加以分析,在面对眼花缭乱的新兴技术时,或许能够增添几分理性。
01
木桶理论
这是个著名的管理学概念。
大概意思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引申意义,不言而喻。
新兴技术之所以引人关注,往往是在某个点上具有明显优势,也就是“长板”突出,比如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及资源可得性,HJT电池的转换效率,固态电池的安全性,4680电池的能量密度,等等。
但是,凡事都要辩证地看。
有“长板”,必然有“短板”,而决定这个技术是否可行或者空间有多大的,按照木桶理论,往往不是“长板”,而是“短板”。
比如钠离子电池固然具有成本及资源可得性优势,但其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先天不足,HJT电池的效率固然较高但目前制备成本较高且迟迟未能突破,固态电池纵然安全性显著但目前仍然难以产业化制备,4680电池各项指标优越但由于制造体系全新而良品率爬坡缓慢。
当然,凡事也要动态地看。
随着技术进步或环境变化,有些“短板”可能补齐,比如HJT电池的成本问题可能随着银包铜技术的突破而不再明显;同时有些“长板”不再存在,比如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可能随着锂电池成本下降而不再明显;
但是,有些技术的“短板”可能永远无法补齐,要么消失,要么大幅低于预期仅在小众市场小范围应用。
总之,“木桶理论”在观察和论证新兴技术的过程中,提供了理性、辩证且动态的思考角度。
02
产业闭环
新兴技术要产业化,必须“产业闭环”。
何为“产业闭环”?
也就是从原料到设备,从人才到配套,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一条龙,必须形成市场化的产业链。
有些新兴技术,缺少必要的且成本合理的原材料,无米之炊;有些新兴技术,缺少可规模化生产的设备,有米无锅。
有些新兴技术,制备成本太高或者难以规模化生产,这个比较典型的比如当前的固态电池及4680电池。
有些新兴技术,缺少市场端认可或者客户采购及使用成本太高,比如早期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缺少充电站或加气站,影响其规模化推广。
这些都是典型的缺少“产业闭环”。
对于一些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来实现产业闭环,比如光伏、风电和新能源汽车,早期制造端成本太高,政府通过市场端补贴来实现产业闭环。
相反的例子是,氢燃料汽车同样由于早期制备成本较高,但由于我国政府政策补贴动力不足且不到位,仅仅依靠市场行为迟迟难以形成产业闭环,进而发展相对滞缓。
总之,面对任何一个新兴技术,都要有“产业闭环”的思维,避免盲人摸象。
03
全局性/全周期视角
有了“木桶理论”和“产业闭环”的基本概念,更进一步就有了全局性或者全周期的观察视角,就是必须全局性统筹或者全生命周期测算新兴技术的可行性,避免片面地认可或者否定。
这是企业决策层必须具备的能力。
为什么强调决策层?新兴技术是否可行,不是研发部门说了算,也不是生产部门说了算,也不是销售部门说了算,甚至不是中高管理层说了算,每个独立部门或者岗位的能力、视角甚至利益都有局限性,可能只看到长板,也可能只看到短板。
必须是决策层说了算。
只有决策层才具备全局性或者全周期性的视角,对于任何一门新兴技术,需要统筹考虑资源与约束、成本与产出、战术与战略等各种关系。
如果决策层没有全局性或全周期视角,则可能陷入决策的陷阱当中,实践当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只看到技术上的长板,而忽略了经济上短板,最终导致技术产业化投资的失败。
实际上,这类失败案例不胜枚举。
无论企业经营决策,还是机构投资决策,面对新兴技术都需要建立全局性或全周期的思维,这样既不容易错过机会,更不容易犯错误。当然,如果只是借新兴技术炒一炒热点,那也无所谓了,只是现实中很多人炒着炒着,自己也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