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省东川区建成一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用于对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治理。
云南省东川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国土面积中岩溶土地面积占93.5%,石漠化面积占54.4%。石漠化区域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土壤保水肥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了促进石漠地区的生态修复,中国国家电投集团从水土保持出发,利用集水、灌溉技术结合有利于土壤修复的作物种植、养殖,将光伏发电项目与云南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于2020年建成的第一个实验项目占地面积约2公顷,光伏装机1.04兆瓦,总投资约900万元人民币。
该创新模式由光伏板集雨、水窖储水、旱季滴灌、分区绿植(养殖)、绿色发电五大系统工程组成,通过5G技术形成各版块之间的互联互通。
1. 光伏板集雨。利用光伏组件收集雨水,在光伏板下方设置集水槽,在山坡设置集水沟,使光伏板和山坡成为水资源集蓄通道。
2.水窖储水。集蓄的雨水引到坡脚排水沟后进入分区集水水窖,集水水窖和高位水池年总蓄水量可达700多立方米。光伏电力可以把集水水窖的水抽到高位水池当中。
3.旱季滴灌。旱季到来时,高位水池中的蓄水便通过覆盖全场的灌网滴灌系统为区域生态系统提供灌溉用水。光伏板下设置的5G气象站能够自动监测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在旱季为滴灌系统提供智慧数据,管理人员仅需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实现自动滴灌。
4.分区绿植(养殖)。光伏阵列有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本项目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耐旱植物、农作物,养殖高原鹅。
5.绿色电力。本项目安装的2300多块光伏板把光能转化成电能,每年提供131.6万度零碳电力。光伏电力为水泵等农业设施供电,其余电力并入电网,获得电力销售收入。
项目相关负责人赵东介绍:“通过去年两个多月的建设,项目效益明显,尤其在冬季,相对于原始生态状况,光伏板下面的绿植成活率提高了。”
该石漠治理模式将应用于更大规模的土地上。国家电投将在东川区开展约600公顷石漠土地上的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光伏装机量为280兆瓦。该项目在兼顾生态修复功能的同时,实现“光伏+农业”“光伏+畜牧业”等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63亿千瓦时无碳电力。与燃煤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14.58万吨,减少900多吨大气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