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313号
提案的答复
关于《关于推进光伏产业与塌陷地治理耦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济宁市作为山东省煤炭资源大市,为积极响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大力培育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快延伸产业链、扩大应用规模、创新应用模式等方式,大力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249.5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19.7%,较2020年底装机容量增加31.44万千瓦,占比增加2.28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200.59 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达24.63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24.3 万千瓦。
一、济宁市结合塌陷地治理打造国家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的成效。
济宁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面对70余万亩中度和深度采煤沉陷区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土地大面积塌陷、生态破坏等严峻挑战,创新采用“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的新型开发模式,通过生态渔业、高效农业与新型科技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将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利用,打造出国家级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济宁市国家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是国家能源局2016年6月确定的8个国家级光伏基地之一,目前全国仅公布了22个基地。基地共建设7个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40亿元,建设规模48万千瓦。目前,该光伏基地7个发电项目已全部投产运行,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4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5亿度,年可实现电价收入约4.6亿元,年可节约标煤18.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6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45万吨,带动塌陷地农民2200余人就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二、结合采煤塌陷地治理,打造“鲁西南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
总结我市“国家级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经验,充分利用我市“鲁西南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已列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整个基地设计规模150万千瓦这一契机,聚焦光伏和生态修复融合发展,实施“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推进邹城、微山、鱼台、曲阜和嘉祥区域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全力打造“鲁西南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通过对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拉动投资、增加税收、农民增收,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2021年7月8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济政字〔2021〕34号)。下半年将印发《济宁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两个市政府文件都对我市“十四五”期间鲁西南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各县市区具体光伏发电项目从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和建设时间等内容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
下一步,市能源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具体指导下,采取有限工作措施,积极推进我市“”鲁西南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基地”项目落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专班专注,践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领导包保责任制,深入项目现场调研,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压实主体责任。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度,梳理项目立项、建设、投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确保纳入光伏基地的项目按期投产达效。四是落实要素保障,高质量做好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协调行政审批、自然资源、水利、供电等部门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电力入网手续的跑办力度,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济宁市能源局
2021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