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下,迎宾路街道刘火庙村的大棚内,新的一茬蔬菜一丛丛、一簇簇又探出了绿色的秧苗,即将赶上春节前销售的旺季,为该村脱贫致富又带来了一波新的收入。
“在高书记带领下,村里建起了18座大棚,主要种植蔬菜,发展近郊采摘与旅游。闲暇时间村民可以在大棚内打工,再加上光伏发电分红,全村55户脱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11月25日,刘火庙村党支部书记杨贵田在村委会为村民算着今年的收入账。
杨贵田口中的高书记就是该村第一书记高春,原是神木市民政局干部,2018年12月选派到刘火庙村当第一书记,他想贫困户所想,解贫困户所难,通过实实在在的付出,赢得贫困户的信任,以真情换得真心。两年来来,他集中资源,整合资金,引导该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特色产业,带领村民逐步走上致富路。今年10月,高春荣获神木市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咱这地方穷,没有资源,虽然离城近,但既缺资金,又没技术,发展产业难啊!”在与村干部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产业发展,村干部露出畏难情绪。刘火庙村有4个村民小组,曾经是贫困村,这里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靠天吃饭,致富路子不宽。现有耕地面积2470亩,总户数176户530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26人,今年在册贫困户5户7人;目前贫困户已全部退出。
“访贫问困、摸排走访、逐人逐户调查,最后整合资金,发展农业产业。”两年前,通过深入调研,高春提出走特色产业之路,依托发展农业产业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2019年,在他的极力支持下,18座大棚建设起来。同年,大棚就开始了种植蔬菜。在大棚打工的59岁村民黄继英说,“我在大棚内打工,每日可赚150元,月可收入4000多元。以前,冬天天冷,没有打工的地方,冬季也可以在村里大棚内打工,除了种地收入外还有一笔额外收入。”刘火庙村的有蔬菜,年销售收入达到10余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近两年来,高春着眼该村长远发展,争取交通运输、财政、农业等部门资金支持,先后为该村修建硬化道路,平整土地260亩,配套修建了1180米排洪渠,解决村民多年的出行、饮水问题。
“真是好干部,经常来家里嘘寒问暖,并解决我们农民的实际困难。”谈及第一书记高春,73岁的脱贫户王增替说,他患有高血压,身体不好,种地靠天吃饭收成也不是很好,所以导致贫困。两年前,高春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走访、看望、鼓励,为其进行了危房改造,住上新房的王增替心情好了干劲足了,便开开始发展种养殖业。由当初种植的10亩地增加至如今20亩地,由1头牛增加至5头牛,今年,出售两头牛收入2.33万元,养鸡卖土鸡蛋收入上千元,今年预计收入3万元以上。除此之外,老两口还有制作纸火的手艺,为此,在高春的帮助下,纸火收入可达6000元。如今,全村7几乎人人有活干、户户有事做,近年来人均收入已达16000元。
说起下一步打算,高春表示将继续结合农业政策,向上争取资金,为村民平整整理宽幅梯田数亩,以此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同时为村民修建一座互助幸福院,让村里的老年人真正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