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海外智库能源与气候变化报告解读”(越南能源系统低碳发展路径:经验与挑战)介绍了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越南过去二、三十年能源系统发展的经验。报告较多的笔墨放在了政策和投资驱动下的能源系统扩张和电力供应普及化等方面,虽然提及2017年更新后的固定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从电力结构和能源系统组成等关键指标来看,截至2017年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非常低,不足0.5%。相反,近年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增长很快,显然越南的能源低碳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通过梳理2018-2020年间越南太阳能光伏发展的最新数据,笔者发现越南的能源低碳转型似乎正在走入快速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越南最近几年光伏发电的经验是否对越南长期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带来重要影响。
光伏发展远超预期,发电量占比迅速上升
越南太阳能光伏发电自2017年以来发展快速的主要原因包括固定电价机制、光伏设备制造成本持续大幅下降、电网全额收购等。光伏发电站在两三年内的装机容量大大超出决策者之前约800-1000MW的预期水平,截至2020年6月,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站有109个,总装机达5053MW。
有吸引力的固定电价不仅让电站投资者趋之若鹜,也令小型屋顶光伏发电设施市场非常火热。固定电价机制在试行两年期间(2017年-2019年6月30日),屋顶光伏上网电价为9.35美分/千瓦时,[1] 这个令市场满意的价格带来光伏发电超出预期的发展,在“诱人”的固定电价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安装屋顶光伏的行列,满足自用的同时又将多余的电力卖给电网,用电成本显著下降。有个案表明,屋顶光伏发电设施使家庭电力平均支出减少40-50%。安装者一般用5-6年就能收回初期投资。[2] 截至2020年5月,越南已经开发了27631个屋顶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562.8MWp。2020年1-4月,越南屋顶光伏并入国家电网的发电量为1.371亿千瓦时。[3]
越南目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屋顶光伏和风电。下表给出了这三种电源的最新装机和2020年上半年并网发电量。截至2020年6月30日,越南建成投产的光伏发电站有109个(容量5053MW);风电站11个(容量429MW)。2020年1-6月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量达51.87亿千瓦时,占电力系统并网总发电量的4.6%。[4] 这与不足三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年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2017年全年越南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亿千瓦时,占比仅0.2%。[5]
表1:越南光伏和风电概况(2020年1-6月)
来源:
根据越南电力Vietnam Electricity 官网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注:
1)假设越南风电年均利用小时数为2600,即容量因子(capacity factor)为30%。
2)屋顶光伏1-4月的并网电量1.371亿千瓦时,假设1-6月的并网电量是前四个月的1.5倍。
固定电价延续,未来增长看好?
光伏发电装机数量大大超出政府决策者预期给市场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为决策者需要考虑财政补贴数量迅速增加和电网调度压力带来的挑战;同时决策者不得不考虑风电的发展所面临固定电价调整、电价有效期和逐步引入竞价上网机制等因素。然而,2020年5月开始实施的最新固定电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之前两年的政策,稳定了光伏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到2020年结束前的固定电价已经敲定,2020年之后的政策如何,政府会根据市场和投资的反应来响应调整。
以屋顶光伏发电为例,新颁布的固定电价机制正式进入二十年有效的长效机制。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全年,上网固定电价维持8.38美分/千瓦时不变。之后的电价政府每年审核后再行公布,直至一个项目享受完二十年固定上网电价待遇结束。[6] 从颁布新的电价到2020年年底,仅有半年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这是政府控制光伏发展速度的一种方式。
从目前来看,越南过去两三年在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取得的进展似乎仍会在短期内延续,在未来5-10年迎来一个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有相当的可能。
小结 · 越南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区域性影响
越南在东南亚各国中制造业较强、能源系统基础设施也是名列前茅,接近100%的电力普及率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越南政府决策者在光伏发电方面的激励政策带出来“意想不到”的发展,似乎是带给光伏产业的一份大礼。无论这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这都客观起到了推动越南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作用。更新后的光伏发电固定电价,至少在短期内显示了决策者对产业、投资者和居民继续发展光伏发电站和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意愿的支持。
未来5-10年越南光伏发电的发展有机会成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各国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人均GDP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发展中国家的越南,在满足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能源系统转型如有显著突破,对东南亚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有显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