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柴达木盆地寒风如刀。当置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东郊外的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基地,碧空如洗,湛蓝的天空下,戈壁、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形成了“雷打不动”的风景。
2月16日,采访提前申请,入门实名登记,两次测量体温……经过严格的手续审核,记者走进了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
8时,在电站中控值班室内,值长郑刚基和运行维护人员张敬翔正在进行交接班。与平时不同,二人的距离在一米开外。
郑刚基对所有人员进行了体温检测,又带着张敬翔开始巡检运行设备,安排完工作郑刚基交代:“刚才我已经对办公室消毒,现在这里就交给你了。”
从春节到这天,郑刚基已经算不清自己值了多少班次。因为行业的特点,既便是节假日,企业也是保持正常运行,员工也是倒班休息,对于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来说只有稳产而不存在复工。
这家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企业有170人,现在121人在岗。大家主动放弃休假,奋战在一线,确保企业能够24小时不间断运转。近日,公司根据格尔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工作要求,49名返程员工集中隔离,待14天隔离期满后就可以全部返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公司已建成世界上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项目。
现在整个项目运转正常,预计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将有效减少燃煤消耗,降低大气污染。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午,公司食堂内却没人在用餐,但又可以听到厨房里厨师们忙碌的声音。
食堂管理人员方蕊说:“平时这时候来,食堂已经排起了长队。现在特殊时期,我们科学合理安排,尽量避免集中,实行分散式、错时式就餐,鼓励员工自带餐具打包。此外,工作人员每天必须对加工区及就餐区消毒2次及以上,公共炊具、餐具依照标准严格消毒,以疫情防控为企业的稳产运行提供保障。”
从公司基地出来,顺着高速继续前行40余公里,便可看到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挺立在戈壁中。洁白的机身,线条优雅的叶片,映衬着高原的蓝天和白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远远望去,200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辽阔的旷野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家园”。
公司项目工程师魏鹏介绍,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面前的这些“风车”就是40万千瓦风电项目。
在壮观的“风车”下,电站员工韩永彬和刘旭东带着口罩,正在精心维护发电设备。疫情期间,他们每天都会对这些风机给予例行“体检”,以保证其“健康”运转。
韩永彬说:“平常只需要检查一次的设备,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检查两三次,以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源源不断把绿色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光伏、风电、光热、储能,这几个项目看似“不相干”,其实是“心心相连”。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构建了“风电—光伏—光热—储电—储热—调度—负荷”优化互补系统,以光伏、光热、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白天积蓄电能、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以热能、电池储能发电作为重要补充,这才能确保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运行。
企业负责人说:“企业的稳产就是我们对抗疫情的决心。公司1月份向山东、重庆、湖北等地输送电量4900万千瓦时,2月份预计向省外输送电量4700万千瓦时。目前,公司正全力以赴为稳增长提供各种保障,在战‘疫’的同时,确保完成总体经济目标,力争在决胜小康和‘十三五’收官的关键一年,战胜一切不利因素,创造首季‘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