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交通与能源行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作为碳排放“大户”,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然而,轨交沿线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瓶颈,始终制约着“交能融合”的规模化推进。在此背景下,华晟新能源推出“垂直光伏系统”,为我国交通“四网”提供了灵活、创新、经济的交能融合解决方案。
轨交沿线土地资源紧张制约交能融合快速发展
交通和能源行业是国家践行“双碳”战略的主要领域。据联合国相关报告,交通领域作为最大温室气体与空气污染物排放源之一,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并保持持续增长。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需求巨大,推动交通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规划发〔2025〕42号),要求:“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稳步增加。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
传统光伏系统“最佳倾角”的安装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我国的“四网”(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车场、机场及相关服务区的沿线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自2023年以来,华晟新能源一直在推广“垂直光伏系统”,其安装模式和高双面率特点,以及优异的发电收益,有望解决省、城轨交沿线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促进“交能融合”的全面推进。
垂直光伏破解土地瓶颈,激活交通场景绿色价值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已建成充电停车位的服务区共计6257个,占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4%。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2万个,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光伏+高速公路+轨交”模式成为交通和能源两大行业绿色转型重要路径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三大高碳排放领域之一,而采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
传统的交通场景光伏系统往往分布于服务区周边或公路的边坡附近,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光伏板的安装。此外,由于服务区、高速公路等地理位置和特点,光伏系统的布局和设计也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光照、占地、规划等,为实际执行落地增加了不确定性。
垂直光伏系统:高收益+灵活安装,重塑交通能源经济
华晟推出的垂直光伏系统区别于传统光伏安装,其竖立型安装模式将光伏发电与轨道交通高效结合,垂直安装的“少占地”优势,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这种安装方式对交通领域光伏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服务区、充电站、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固定设施中更具有应用潜力,不需改变原道路、轨交、服务区的规划和布局。垂直光伏系统除了少占地,还具备不遮绿化,双面发电、高功率、高效率、高收益价值等特点,安装灵活、方便、经济性高。
在垂直安装场景下,组件的双面率变得非常重要。华晟昆仑系列异质结光伏组件凭借近100%的超高双面率、768.938W的冠军功率以及超高效率,成功将太阳能发电时段向早晨与傍晚的电价高峰期延伸,不仅发电负荷曲线会更加友好于电网,进一步帮助业主提高光伏项目的投资回报。目前,华晟垂直光伏系统已经率先在德国布局了累计近100MW的项目案例。在电力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这一创新应用更好地满足了时下的电力需求,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垂直光伏系统具备了“双峰发电曲线”的优势,匹配早晚电价高峰,在分时电价机制下,以新疆为例,实测数据显示垂直光伏的电价收益较传统倾角系统高2.29%。一块光伏板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不仅与其全年发电的总小时数有关,也与其所发电力对应的电能价值密切相关。垂直安装模式在“午间谷电” 形势下,所发的电是对应更高价格的峰电,而非廉价的午间谷电,则具备了更高的电能价值。
事实上,“光伏+高速公路+轨交”模式只是交通能源融合的一个领域。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的需求巨大。随着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碳的逐步推进,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如:“光伏+地铁”、“光伏+机场”、“光伏+港口”等“光伏+”应用场景。届时将为交通行业及公众等提供可观的清洁绿色能源电力,并有望产生潜力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