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光伏支架?
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为摆放、安装、固定太阳能面板而设计的金属结构支架,光伏支架承载着光伏电站的发电主体,作为光伏电站的骨骼,是光伏发电系统的重要部件。
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安装要求,光伏支架可以分为:固定式支架、倾角可调式支架、自动跟踪式支架、以及柔性支架。
什么是固定式光伏支架?
固定式光伏支架是让光伏阵列以固定方式接收太阳辐射的支架。固定式光伏支架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条件,将支架保持在有利于最大面积接收阳光辐射的角度,其位置固定后一般不会频繁调整。
根据使用场景,固定式光伏支架分为:屋顶类、地面类、水面类。
屋顶类:
彩钢板屋顶光伏支架
斜屋顶光伏支架
平屋顶光伏支架
地面类:
单立柱光伏支架
双立柱光伏支架
水面类:
漂浮式光伏支架
立柱式水上光伏支架
固定式光伏支架具有以下优点
1. 稳定性高
固定式光伏支架采用坚固的结构设计,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固定式光伏支架都能够可靠地支撑光伏组件。
2. 维护成本低
由于固定式光伏支架没有移动部件,构造简单,制作与安装相对方便,因此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定期检查和清洁光伏组件,确保其正常运行即可。
3. 适用性广
固定式光伏支架对场地要求不高,适用于各种场地,包括屋顶、地面、山坡等。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固定式光伏支架都能够灵活应用。
4. 寿命长
固定式光伏支架的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可达到30年以上。
什么是倾角可调式光伏支架?
倾角可调式支架结构与固定式支架类似,比固定式支架多了一个调节机构。倾角可调式支架的倾角可以通过手动进行调节,按照季节或周期调整太阳入射角变化转折点,定期调节固定式支架倾角,增加太阳光直射吸收,可以提高光伏组件发电量。
倾角可调式光伏支架
屋顶可调式光伏支架
地面可调式光伏支架
什么是自动跟踪式光伏支架?
跟踪式光伏支架是指可实现光伏阵列跟随太阳入射角变化而自动调整角度的光伏支架。
跟踪式光伏支架主要分为平单轴跟踪支架、斜单轴跟踪支架和双轴跟踪支架。
应用跟踪式支架建立的光伏发电系统,其组件朝向可以自动根据光照状态进行调整,可减少组件与太阳直射光之间的夹角,通常可以提升10%-25%发电量。
跟踪式支架更适用于复杂地形,较多用于集中式光伏电站。
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
单轴跟踪支架是指围绕一维轴,自动跟踪阳光旋转,来改变太阳能电池板的位置角度,来达到太阳光线垂直于电池面板光射强度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光伏转化率。
单轴跟踪支架结构相对简单,仅有一根旋转轴。单轴跟踪支架,根据转轴的方位可以分为:平单轴跟踪支架,斜单轴跟踪支架
平单轴跟踪支架
平单轴跟踪支架是指围绕一根水平方向的轴跟踪太阳旋转的支架,平单轴跟踪支架的轴一般为南北方向,光伏阵列平面以转动轴随着太阳的位置而东西转动,更适用于低纬度地区。
平单轴跟踪由电池板支撑系统,转轴梁,动力驱动系统,电动控制系统,中央监控系统等组成。
斜单轴跟踪支架
斜单轴跟踪支架是指围绕一根南北向倾斜的轴旋转跟踪太阳的支架,旋转轴有倾斜,一般采用三点式支撑结构。斜单轴支架更适用于中、高纬度地区。
双轴跟踪式光伏支架
双轴跟踪支架具有两个方向的旋转轴,能够使光伏组件可以在方位角以及高度角上同时跟踪太阳光,从而达到光伏组件保持垂直于太阳光线。双轴跟踪支架,理论上可以完全跟踪太阳的运行轨迹以实现入射角为零。
双轴跟踪机构分为高度—方位式跟踪系统与极轴式跟踪系统
高度—方位式跟踪支架具有方位轴和俯仰轴两根转轴。方位轴垂直于地平面,其旋转控制光伏组件 (法线)的方位角, 而俯仰轴为水平轴, 其旋转控制光伏组件的俯仰角 (高度角)。两轴的协调转动可使电池板表面维持与太阳光线的垂直。
极轴式跟踪支架由极轴和俯仰轴构成,极轴指向地球北极,与地轴线平行;俯仰轴与极轴垂直。由于阳光与极轴的夹角随季节的不同变化,需要定期调整电池板绕俯仰轴做俯仰运动,以保证电池板的法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平行。
双轴跟踪支架最大能提高光伏组件40%的发电量,适合中、高纬度地区。
什么是光伏柔性支架?
光伏柔性支架是一种两端固定,由预应力柔性索结构形成的大跨度光伏组件支撑结构,柔性支架结构体系由索结构、支撑系统、阻尼系统及锚锭系统等组成。索结构跨距通常在20米到40米之间,最高可达百米。目前常用索结构有单层索系、双层索系、索网等
柔性支架分为单层悬索结构、双层索桁架结构、鱼腹式索桁架结构、张弦结构
柔性支架可以让组件高出地面2米至30米,具有组件下方高净空、桩基数量少的布置优势。柔性光伏支架将更适用于普通山地、荒坡、水池渔塘以及林地等多种大跨度应用场地,能够有效规避山地起伏、植被较高等不利因素,将原先受环境制“不可利用”的土地变废为宝,大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与传统钢架结构方案相比,柔性光伏支架可节约35%的钢材用量、降低造价。采用多角度可调设计,可针对项目调整组件间距,提升发电量,实现降本增效。
来源: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