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公司标准普尔全球公司称,由于自去年以来市场增速低于预期,欧洲的组件"有毒库存(Toxic inventory)"不断积累,导致人们担心需要报废大量旧库存组件。
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技术执行总监Edurne Zoco告诉PV Tech Premium,去年,由于能源危机和电价飞涨,欧洲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但对该区域市场的新太阳能组件出货量大大超过了安装量。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市场的增长足以与出货量相匹配,而且提前一个季度备好库存也是有好处的。
然而,标普全球预计,由于欧洲的库存量已经很高,2023年初的出货量将趋于平稳或放缓,但跟踪下来,今年欧洲的出货量仍在持续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据估计,欧洲将新增约40GW组件
预期增长,组件亦“堆积如山”
最初,标普全球预计市场将继续增长,预计欧洲今年将再次实现两位数的健康增长。
行业机构SolarPower Europe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预计继2022年创下41GW新增光伏装机的纪录后,欧洲将新增54GW,但最终这些较高的增长预期并未实现。
Zoco表示,去年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分布式光伏发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分布式光伏发电依赖于配电基础设施,供需之间的可见度远不如大型地面光伏那么透明。
在大型项目中,项目的组件发运需求非常明确,但当分布式发电市场强劲时,必须要有库存,安装商和终端用户才能按时完成工作。
分布式太阳能仍是欧洲太阳能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能源机构报告称,2021年-2023年5月,欧洲大陆的分布式太阳能电力容量从24.7GW增至48.6GW,虽然如此,该行业对基础设施的额外要求促使开发商囤积了比可能需求更多的供应。
Zoco补充道,2022年,物流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开发商往往会下两份或三份订单,因为他们不确定何时能收到产品。因此,组件"堆积如山",而市场预期也大幅增长。
增速放缓,价格变化引发库存拖累
与预期相比,市场的发展速度反而有所放缓,尤其是分布式行业的增速有所降温,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欧洲市场(尤其是北部市场)安装人员的劳动力短缺。其次,虽然电价比危机前高,但没有去年那么高,而且利率也很高。因此,安装新的光伏电力容量的经济动力较小。
第三,从人的角度来看,安装人员工作过度,去年整个夏天都在工作。当时,电价飙升,大多数人的电费都发生了变化。
虽然这带来了户用和商业太阳能行业的大幅增长和大量购电协议的签署,但也给建筑工人造成了工作压力。他们的工作是执行这些协议所必需的,他们已经持续工作了近18个月。
有鉴于此,只要组件价格保持稳定,库存过剩就不是大问题。两年来,多晶硅价一直居高不下,这使得组件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但这种情况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开始发生变化。
Zoco表示:"我们看到生产成本开始下降,组件价格也随之下跌。库存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我们向客户发出了警告。”
库存蔓延后的热销景象:降价、亏本出售
Zoco认为,这些旧库存现在已经"有毒(代表风险)",因为它们是在生产成本和平均售价非常高的时候购买的,但现在价格已经下跌,这导致了极不寻常的趋势,比如分布式光伏组件的销售报价低于大型电站使用的组件。
这意味着,由于不得不亏本出售,将有数量不明但相当可观的组件被报废。这些旧存货已成为一种负担,而且就目前的市场价值而言过于昂贵。
Zoco表示:"现在我们看到,由于组件价格日益下跌,分销领域出现了大量降价销售,试图尽快消化这些库存。特别是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或者任何类型的上市公司,你都不希望到年底还有库存。越早处理掉对资产负债表越有利。"
有些人希望将这些为分布式光伏领域生产的组件转移到大型项目领域,但这些组件都是60片电池的小型屋顶组件,不适合大型项目。
标普全球估计,欧洲还有超过40GW的新增组件,并正在估算今年年底将有多少库存会被闲置,以及这些组件中会有多少会被报废。
"围绕这些库存的最大问题是,太阳能行业的需求没有弹性。如果没有安装人员来安装,或者没有仓库来保存,你降多少价都没有用,而且你无法将这些组件转移给大型项目,这也是另一个挑战。"
今年7月,PV Tech报道了来自研究公司Rystad Energy的数据。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有超过40GW的中国产太阳能组件被尘封在仓库中,累计价值约为70亿欧元(合78亿美元)。逾40GW!欧洲仓库里堆满了中国光伏组件
Rystad表示,技能短缺和关键材料延误导致的未交货项目在2025年前不太可能清除,而进口也不会放缓。
中国至关重要
在过去两年中,产能公告与预期需求之间出现了差距,产能预期往往高于需求预期,而且这种差距正在加速扩大。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进入一个供过于求的周期,或者我们可能会看到供应链的调整,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标准普尔称,在今年全球新增的390GW太阳能发电量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明年,我们将有更多的产能入市。因此,了解中国实际能够吸收多少产能非常重要,如果中国无法增长或无法吸收大量的产能增幅,那么这会对制造商、对定价都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