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正在从中国造、全球卖的局面向未来全球造、全球卖的格局转变。”今年7月,在光伏行业的一次会议上,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这番论述引发光伏产业界共鸣。
此后,天合光能宣布斥资2亿美元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5GW组件工厂。加之今年上半年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四家企业相继宣布赴美设厂。至此光伏组件五巨头在美齐聚,开启中国光伏产业的新征程。
30家企业,全产业链出海!
电影《侏罗纪公园》有一句经典台词:“生命会找到出路!”这句话用于中国光伏行业同样合适。曾经,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在世界光伏产业兴起之时,中国光伏产业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即用海外技术、海外原材料,整合中国光伏人的勤劳与智慧,抢占海外光伏市场。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崛起的第一个阶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蔓延,中国光伏人开始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光伏行业正在从中国造、全球卖的局面向未来全球造、全球卖的格局转变。中国光伏不能再依赖产品输出,而是要向产能输出转变。中国光伏人再次找到了行业崛起的出路。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统计,有30家企业有海外产能布局以及海外建厂的计划,合计拥有或者规划中的产能为硅片26.6GW,电池61.45GW,组件73.65GW。这些海外产能的布局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东南亚是重点
2011年,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进行“双反”调查。2014年美国商务部发起二次双反调查。这次不仅包括了电池组件,层压板,面板和建筑一体化材料等。
随着两次双反调查政策的出台,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布局东南亚,以东南亚为跳板,进入美国市场。这其中布局东南亚的光伏企业就包括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等龙头企业。
2、全产链布局
众所周知,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在于建立起从多晶硅到硅片、电池、组件甚至包括辅材等全产业链。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也呈现出全产链布局的特点。除电池、组件等核心环节之外,旗滨集团、海优新材、福斯特等纷纷在东南亚建立光伏组件封装材料产线。鑫铂股份、永臻科技建设铝边框产线。这些辅材环节企业出海为电池、组件企业形成产业链配套,有利于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立足,并形成集群效应。
3、美国仍是重中之重
美国市场一直以来为中国光伏企业所重视,这不仅因为美国市场有更高的利润,而且也因为美国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美国光伏装机总量将从现在的142GW增至2028年的378GW。
今年以来,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先后宣布赴美设厂。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之下,更多中国光伏企业可能投资美国光伏制造工厂。
4、尝试进入新兴市场
近年来印度、中东、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光伏装机增长速度加快。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产能布局不止局限于东南亚,美国等地,开始向中东、印度、土耳其等国延伸。例如今年以来,硅片龙头TCL中环宣布在沙特建设硅片工厂,而近来协鑫科技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有意在中东建立颗粒硅产线。除此之外,阳光电源、中信博、上能电气纷纷布局印度市场。航天机电、苏美达、腾晖光伏则将土耳其设厂。
海外市场,中国光伏必争之地
中国光伏行业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从发展之初的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如今制造、装机量、发电量三项世界第一。这是中国光伏人二十余年来坚持自我创新,自我突破的结果,属实难能可贵。
然而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中国光伏行业能够脱离海外市场,相反,海外市场是中国光伏难以失却之重。
其一,中国光伏的海外基因
光伏产业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多晶、单晶、P型、N型、钙钛矿这些光伏电池技术无不出自海外实验室。施正荣、赵建华、王艾华、戴熙明、张光春、蔡世俊、郑广富、云飞、汤应辉、宋登元、姚国晓等中国光伏最初一大批人才同样出自国外的研究所。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也得益于欧美国家广阔的市场。可以说中国的光伏产业天然具有海外基因。
拥有海外基因的中国光伏随海外市场的兴衰起舞。2004年德国对外公布的《可再生能源法》,此后陆续有欧美国家颁布光伏鼓励政策。中国许多企业家看到了机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英利、天合光能在此期间迅速崛起。中国光伏经历了第一次高光时刻,全球超60%的组件产能出自中国,中国企业生产的95%的产品出口海外市场。
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欧美补贴政策难以为继,加之欧美双反政策,中国光伏因此跌入低谷,曾经风头无两无锡尚德2023年陷入入“破产重整”的境地。那一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从400多家锐减至不到50家,下降近90%。许多企业都在亏损。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欧美的双反政策。
其二,产能过剩之后的海外市场
近年来,随着各国清洁能源战略的提出以及俄乌冲突等偶发性因素叠加,光伏市场再度火爆,中国光伏产业也迎来的新的高峰。以往,服装、家电、家具被称为外贸出口的“老三样”。现如今,被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取代。中国光伏出口产值也是连创新高。
2018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161亿美元,到2022年出口总额达到了512亿元美元。相比2018年,增加了2.18倍。今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已经高达290亿美元,全年有望延续高增长的势头。
具体产品方面,近四年来,光伏电池出口量从10.4GW增长至23.8GW,光伏组件则从66.6GW增长至153.6GW,硅片也从27.3GW增长至36.3GW。从增长幅度来看,光伏组件作为最终的集成环节增长幅度最高,四年增长1.31倍。电池增长1.29倍,硅片增长最慢,仅增长9GW。由此可见中国光伏企业更多倾向出口成熟的产品,而非原材料。
随着中国光伏市场的持续火热以及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海外市场占比份额整体呈现出平稳下滑的趋势。具体到各产业链环节,2019年,硅片出口量占全年产量9.58%,2022年下降至7.48%。电池片则从2019年的20.28%,跌至2022年的10.17%。光伏组件从2019年的67.55%跌至2022年53.2%。
从组件出口占比情况来看,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产业仍至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光伏是为数不对的高成长性产业。因此许多资本、企业纷纷投入光伏的扩产之中。
中国光伏产业更是进入大扩产时期。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统计,截止上半年,有59家企业布局和规划TOPCon电池项目,总计产能达到940.5GW,有38家企业,规划在建的HJT项目多达53个,总产能合计330.4GW。尽管不少业内人士怀疑许多产能为PPT产能,但仍有许多产能开工投产。
大扩产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则是消化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三,光伏龙头企业重视海外市场
中国光伏行业有许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是技术的引领者,是行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统计,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同样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组件领域,从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这五大巨头历年海外市场营收增长情况来看,2022年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隆基、晶科、晶澳、天合四家企业海外营收均超400亿元。排名第五的阿特斯也达到了326.63亿元。
从海外营收占比来看,除隆基绿能之外,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均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其中阿特斯2022年近七成营收出自海外市场,是五大龙头之中,占比最高的企业。
与组件领域的龙头相比,逆变器企业在海外市场依赖性方面甚至更强。
以阳光电源为例,2018年,其海外营收为13.82亿元,而2022年则增长至190.62亿元。除阳光电源之外,锦浪科技、固德威海外营收同样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
海外营收占比方面,除上能电气之外,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海外营收基本在50%甚至以上。固德威的海外营收甚至高达85.69%。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远高于国内市场。根据固德威年报披露的数据,2022年固德威国内市场毛利率为13.37%,而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则高达37.12%。
三重挑战!中国光伏二次淬炼
近年来,海外市场风云突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土化制造呼声高涨,逆全球化趋势蔓延,当此之时,中国光伏企业大规模出海面临重重挑战。
首先,政治风险在进一步提高。
今年5月美国联邦特工突击搜查晶科佛罗里达工厂。7月澳大利亚一些政客以电网安全为由发起对中国逆变器企业的抵制。加之今年慕尼黑光伏展有中国企业高管被带走调查。海外市场的投资风险再度被国内的光伏从业者所重视。
虽然光伏产业的本质属于制造业,但又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因为关系到能源安全,因此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加之美欧等国对中国的围堵政策,因此海外投资充满了政治风险。
其次,成本控制的风险
中国光伏行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迅速崛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控制。中国光伏企业在人力成本,产业链配套的成本,以及规模化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方面,具有国外厂商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中国的产品更具性价比,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然而随着光伏企业出海设厂,则将相应增加了人力成本,材料设备成本。以晶澳科技为例,其在建设2GW产能的组件工厂,投资规模达到600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成本明显高于国内。在成本上涨之后,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维持自己固有的优势,对于许多光伏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
最后,文化冲突带来的挑战。
2019年以中国福耀玻璃为背景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引发关于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讨论。中美人员之间理念、价值、习惯的不同,对中国企业出海造成了重大挑战。这种的文化冲突对于即将或者正在出海的光伏企业而言同样是一种挑战。
写在最后
尽管中国光伏企业出海面临重重挑战,但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出海几乎必选项。同时光伏企业出海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几乎等同于第二次淬炼。
以往的中国光伏企业,靠低价产品打天下,但如今的中国企业在技术、设备、商业模式方面都引领全球,缺失的正是像许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那样征战海外市场的经验。
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期望中国光伏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带领中国光伏企业,将光伏的新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文化引入全球市场之中,打造全球化的跨国企业。毕竟以光的名义,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全球福祉,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来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