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商务部、科技部发布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拟将大尺寸硅片技术、黑硅制备技术、超高效铸锭单晶/多晶工艺等光伏硅片制备技术纳入目录,引发业内人士普遍关注。
自2012年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第一轮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美国、欧盟等西方多轮直接或间接的双反调查和关税围剿,但是仍然成功杀出,成长为全产业链均居全球前列的国家“名片”产业之一。
作为光伏制造大国,光伏硅片制备技术列为限制出口技术有何意义?这一领域到底有多少核心技术?限制出口后对企业和产业有什么影响?鉴于目前该修订版仍处于征求意见期,记者特别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以期从多角度厘清这些问题,传递更多行业认知。
观点1:有助保持中国光伏制造领域主导地位
光伏硅片制备技术进入限制出口技术行列,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与目前的国际形势分不开。
我国光伏行业于2005年左右受欧洲市场需求拉动起步,十几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大发展。目前,中国在光伏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均牢牢占据世界第一,成为与高铁、特高压、风机制造等齐名的中国名片。
上游的光伏硅片市场,行业壁垒较高,呈现高度集中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光伏硅片产能规模前十企业均为中国企业,这十家企业产量占全球光伏硅片总产量的92.9%。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光伏硅片领域具有的主导地位,再加上该领域相对较高的行业壁垒,考虑国际惯例,中国在这一领域实施禁令避免向海外泄露技术是合理的。把硅片制造等一些生产先进太阳能电池的关键生产技术纳入限制出口技术项目,有助于保持中国在太阳能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
观点2:技术壁垒不及集成电路,限制出口意义不大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在一位产业观察人士看来,光伏限制出口可能起不到明显效果。
“光伏硅片在纯度和晶体缺陷率等指标要求上不及半导体所用的硅片,太阳能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更多是工程know-how,和集成电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且,光伏大硅片行业耗能高、毛利低,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并不愿意做。”该人士表示。
由于中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自2011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现在美国和欧洲都限制中国光伏进口,我们去限制出口还有意义吗?”该人士提出疑问,“光伏早年间主要是靠设备来实现高良率,因为光伏设备相对简单,目前已经基本国产化了。虽然有一些核心技术,但比集成电路的门槛低多了。”
另一位光伏电池产业链相关人士引述国际能源组织数据表示,截至2021年,中国拥有全球79%的多晶硅产能,占全球晶圆制造的97%,并生产了全球85%的太阳能电池。
“光伏电池核心技术包括硅片纯度、设备、膜层沉积、良率等,如果禁止出口技术目录中纳入光伏硅片制备技术,更多影响是在上游材料即多晶硅、硅片环节,对光伏电池影响预计有限。除了中国,东南亚、印度、欧洲等地区有部分光伏电池产能,如果禁止上游材料技术出口,是否会影响这些地区的电池生产还要观察。”该人士告诉集微网。
观点3:大尺寸硅片制备门槛高,限制出口有助于防备产能、技术外移
对于“国外一直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禁止了也没用”的观点,诺辉投资合伙人程仁田则表示了不同意见。程仁田认为,国家考虑的角度和企业会存在差异,企业肯定是希望产品销售越多越好,去国外建厂也无所谓,但是从国家角度就不是这样。中国这一举措可能是为了防备欧美国家强制中国企业到当地建厂或技术转移。
因为碳中和目标,欧洲国家尤其德国都在大力发展光伏,但是产能都在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链竞争力非常强。“硅料、硅片、相关装备都是中国公司最厉害,从中国政府角度考虑,限制相关技术出口,类似于预防美国强迫台积电一样强迫国内光伏企业转移产能或技术转移。”程仁田表示。
由于光伏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美国、欧洲、印度等许多国家地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供应链,以试图削弱中国的优势。
在程仁田看来,当前光伏大尺寸硅片已经做到2米左右,效率提高了很多,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尺寸硅片的生产还是有难度的,也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工艺,而且目前所有相关设备100%国产化,这也是这次将大尺寸硅片制备技术列入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原因。
“很多人觉得某个领域被中国公司掌握了技术含量就不高,这完全是错误的。光伏硅片尺寸做大,对单晶硅棒拉制的径向温差控制、提拉工艺和后续加工处理技术;去除留白、薄片化等技术都有着严苛的挑战。”程仁田强调。据悉,最为关键的两类设备就是拉晶炉和切片机。
另有行业观点指出,从光伏技术演化来看,未来两年182、210mm大硅片技术将成为市场主流,合计占比有望超过90%。因此,中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硅片产能,必然会将182、210mm作为重点产品,也就必然会涉及到大硅片出口限制技术的审核。而此次将大尺寸硅片技术列为出口限制技术,或许也是应对欧、美、印等主要光伏市场的“本土制造”措施。毕竟182、210大硅片技术都是在中国硅片产量及产能占全球95%以上后才发展出的新型主流技术,几乎可以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如果能将大硅片技术留在国内,那海外主要光伏市场的“本土制造”大概率只剩下组件组装了,将长期利好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观点4:或是欧美反倾销反制之道
正如上述分析人士所言,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不遗余力的反倾销举措,与最近几年频频提及的制造业回流、发展本土供应链不无关系。其实,针对欧美限制中国光伏进口,我们限制光伏硅片制造技术出口或是可行的反制之道。欧美反倾销限制的是产品进口,其目的是培育发展本土制造业和完善产业链,这离不开其中的核心技术。
随着全球各国大力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光伏硅片已成为重要的上游材料。从美国、欧盟到印度,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本土光伏供应链。
拜登政府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实现让美国向更清洁能源转型的目标,这势必刺激光伏产品的需求增长,离不开中国企业的产品供应。但发展本土制造业的大方向又让美国政府左右摇摆,时不时对中国企业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前不久,美国商务部的一份初步调查结果宣称,部分柬埔寨、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中使用了中国生产的晶圆,这些产品总体上为中国制造。《华尔街日报》称,如果最终调查结果延续目前的认定,相关中企或面临27%至254%的关税。
美国挥起关税大棒的如意算盘,无疑是想发展美国本土的供应链,或美国友好国家的供应链,至少是削弱中国在光伏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但从2012年以来,10多年的持续反倾销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反而愈发强大以至引领全球。美国此举或不仅达不到其新能源产业自主化的目的,反而提高了国内新能源产业的成本,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造成冲击。
“欧美等国家如果反倾销,禁止中国出口,其实受损失的是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这个产业链,如果现在要把产业链建立起来,一是时间很久,二是成本非常高,说白了这些国家也没有什么选择。”程仁田表示。
结语
在一个芯片法案频频出台的时代,美国发起的半导体领域技术、产品限制/禁售之风不断蔓延,同时,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纷纷致力制造业回流、发展本土自主制造,与之相辅的一系列贸易壁垒被竖立起来。
作为全球主要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供应链建设,但仅做好自己还不够,在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战面前,中国也应适时做出应对措施。
此次将大硅片等光伏制造核心技术限制出口,或是我国对国外在光伏领域变本加厉的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动作的一种回应。
太阳能光伏供应链是一个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价值链,中国的企业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多年发展下来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为全球绿色能源建设贡献高性价比光伏产品。
综合来看,限制技术出口对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的影响并不大,只有个别有海外建厂计划的企业或受影响。另外,正如上文所述,大尺寸硅片技术是市场主流发展趋势,限制技术出口有助于防止先进技术外移,长远来看利好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