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迭代,使得组件的成本从10元/w降到了1.2元/w,功率从主流100-200w提高到500-600w,行业的进步之快让人咋舌。
而10年前,这个行业的主要价值链还在国外。
10年之后,中国企业的硅片产能已然占到全球的60-70%,玻璃产能占到全球60-70%,胶膜全球市占率达到60%,硅料/电池/组件等环节几乎也都被中国厂商承包。
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再到上游设备,这个行业几乎所有的产值和核心环节都在中国。
中国光伏正在迎来一轮“高铁式”投资机会。
01光伏投资的长期逻辑
首先,能源转型背景下,电力将成为核心能源载体。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2017年的20%增长到2050年的近50%,同时,全球总量增长一倍以上,按此计算,2050年电力将翻两翻。
而在多种发电模式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又将成为主体,到2050年,占比将提高到86%,其中光伏累计装机量将到8519GW,同比2019年装机量(627GW)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其次,光伏产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地位的行业。
麦肯锡全面对比中美33个行业创新实力 ,中国光伏行业表现最为突出 ,具体有以下3点:
1、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首位; 2、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多晶硅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之首,组件连续13年全球全球之首;光伏专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占全球市场的71.4%; 3、全球化布局,在2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建厂,产品出口至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再者是政策引导。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光伏的平价化。
受益于技术升级,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的10年间,已经下降82%,降幅远远超过风电。
现阶段,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至传统火电同一水平线,这是光伏替代传统能源的最根本逻辑。
从长期来看,产业链上各环节成本的下降叠加组件效率的不断提升,到2030年,光伏的全球加权平均LCOE(平均发电成本)将降至0.040美元/千瓦时。
02 光伏产业链布局思路
光伏细分环节虽然很多,但其实稍加整理就一目了然,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原料商、中游应用商和下游细分厂商。
上游——原材料、设备硅料(单晶硅棒、多晶硅锭、单多晶硅片); 电池片设备中游——部件单多晶电池片; 组件(晶硅组件、薄膜光伏组件)下游——发电系统逆变器,电站(电站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
对光伏产业链来说,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大家的起跑线都差不多,发展到最后其实拼的就是“性价比”,这逻辑和汽车零配件行业有点像。
整个产业链归纳起来,主要存在4大支线布局逻辑:
1.组件产业链,增长逻辑是光伏行业高速增长+龙头聚拢+垂直一体化业绩高增长。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国,海外市占率70%左右,受益于垂直一体化,特别是疫情后的集中度加速提升,一体化龙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链供需、价格波动引起的盈利性波动,且更具有业绩高增长和业绩高确定性,需要重点关注。
2.玻璃和胶膜,增长逻辑是行业高增长+部分产能稀缺+寡头溢价。
玻璃可能是限制组件出口的重大因素,玻璃短期供求偏紧。另外辅材部分离开了寡头溢价涨幅不会太大。
光伏玻璃,由于规模效应、技术资金壁垒等因素,行业集中度较高,容易呈现寡头格局。玻璃产能方面,由于受到环保限产,新进入者很难大幅上产能,因而存在很强的壁垒。
由于光伏玻璃建设期在18个月-24个月,产能启停难度同样较高。因此硅料和玻璃价格方面,玻璃的价格更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其供需格局相对更好,更能代表全行业需求。
3. 光伏设备,增长逻辑是高速扩产+国产替代+上游延伸。
设备类企业由于业绩确定性很高,所以可能存在的压制因素是有没有寡头溢价+技术迭代风险+产能。
设备厂的增长驱动主要取决于新技术路线推进后,光伏制造厂商的扩产。
当前,厂商扩产的主要技术路径为PERC设备,该技术路径已经较为成熟,下一代技术路径方面,当前呼声较高的是HJT,但短期内马上进行换代的概率不大。
4.逆变器和跟踪支架,逆变器增长逻辑是行业高增长+需求替代(以旧换新)+国产替代(出口)。
跟踪支架增长逻辑是行业高增长+双面组件的份额提升+国产替代。需要注意的是:逆变器和跟踪支架增长速度是超过光伏行业增长速度的。
目前来看,光伏行业已经从周期型变成了成长型行业,随着正式进入“十四五”,能源清洁化将成为推动光伏继续高速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全球新能源发展将为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