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步的本质,就是能源利用能力的提升。从最初的用木头烧火,到用石油、风能、核能等等。
光伏产业链是晶硅的路线,主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和电站,比如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中国企业在产业链里面,已经处于龙头地位。
上半年,光伏行业受到上游硅料供给紧张的影响,全产业链面临非常大的成本压力。只有隆基股份,这种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公司,才表现最好。
最近,随着硅料价格出现年内首次降价,产业链下游有望出现爆发。
我认为,从四季度开始,国内大批量的硅料新产能将会陆续投产,这也意味着,制约行业发展的成本问题将不复存在。
硅料卡了下游的脖子
过去3-5年,中国的光伏行业从国内走向全球,硅片、组件、电池片等环节出现了大规模扩产。
但在硅料这个环节,扩产进度偏保守。
硅料企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产能出清,残酷的市场拼杀完成一轮轮大浪淘沙。即使是大厂,也常常在盈亏线上挣扎。
市场产能出清,促使硅料环节的占有率被动集中,这不同于主动扩张的集中度提升。
目前,新特能源、新疆大全、通威、东方希望、保利协鑫这五家掌握了国内硅料80%市场份额,每一家的市场占有率相当。
今年我们看到,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全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修,导致全行业的需求端出现了问题。
中上游产品太贵,下游买不起了,肯定是制约下游项目落地的速度。
硅料价格居高不下,电池片企业明显承压。爱旭股份写了篇文章,指出上游的多晶硅企业囤积居奇,抬高价格,导致下游企业难以生存。
就行业基础特性而言,硅料生产对安全、环保的门槛,明显高于下游硅片、电池和组件制造。为杜绝安全隐患,硅料企业需要定期对设备、管道进行例行检修,耗时一般在一周以上,对产能影响大。
同时,硅料工厂建设周期长,投产后调试时间长,建设到达产一般需要2年以上时间。多重因素叠加,硅料产能的释放速度要明显滞后于下游制造企业。
硅片、电池和组件制造的生产,则相对灵活、可控,设备维护保养时间短,对产能影响小。
硅片价格首次下降
6月29日,中环股份发布关于6月单晶硅片价格的公示,这是硅料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中环硅片今年以来首次降价。
紧接着,通威也进行降价。
虽然硅料价格企稳,但硅片和电池片价格出现下降松动,整个产业链价格已经出现降幅预期。
7月7日,硅业分会公布最新硅料报价,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21.10万元/吨,较上周下降1.12%,为年内首次降价。
这验证了下游向上游的负传导逻辑。
不过由于硅料由于目前库存处于低位,且新增产能短期内难以投放,因此硅料价格短期内依旧处于平稳状态,难大幅下降。
进入产能扩张周期
从供给端来看,各家硅料龙头企业正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均有较大规模的在建/筹建硅料产能,比如通威股份、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东方希望等。
大全新能源科创板上市脚步渐行渐近,是国内主流多晶硅生产企业,年产能为7万吨,其募投资金也将投入到多晶硅料的产能。
现阶段,硅料的利润率大概可以做到40%的水平,但是在此前(硅料每吨6万元时期),即便是最高端(技术先进、成本控制等)的产能,利润率极限也仅能达到10%,一吨利润只有几千元。
此前很多硅料产能选择退出,或进行停产检修,原因就在这里。但当利润足够时,这些产能是可能复产的。
除此之外,随着技术进步,现在的硅料各项品质指标远高于以往。比如,现在10万元一吨的料,连续拉晶到第八九根时,累积的杂质也不足以影响最后一根棒的质量,边皮料头尾料还可以回用拉晶。
与此同时,这几年硅片厚度只是从180微米减到160微米,但硅耗已经从2012年的5000吨/GW,降到了2020年的2780吨/GW。
总之,伴随有晶体生长等技术提升,尤其是多晶硅品质提升,光伏后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都有很大的空间。
考虑如今的硅料效率、硅耗,硅料供不应求的局面,应该也不是常态。
虽然2021年实际新增的硅料产能仍有限(只有通威股份有望在2021年底实现新增硅料产能),但价格向下的预期已经出来了。
价格僵持、趋势向下
硅片开始跌价、7月终端需求不佳、短期内组件开工率维持低迷水平。这种情形下,买方持续对硅料价格施加压力,这样才能平衡中下游制造成本。
中环的降价,带动了二线硅片厂开始回调价格,电池片价格转趋混乱。近期业界消息是,不少贸易商开始抛货。此外临近半年报,也有部分电池片厂家开始抛货。
另一方面,电池片、组件厂在市场需求冷清下,也能持续与硅片厂议价,并不急于此刻买单。
这段时间来看,硅料价格变动不大,主因是,国内主要的6家企业,跟下游企业都是在履行长单,基本上每个月初产能就瓜分完了,多出来的量供应散货市场。由于现在价格高,散货市场也不怎么活跃,因此呈现僵持的状态。
从需求端来看,受上游(硅料、硅片)价格处于高位影响,上半年全球光伏组件装机乏力,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不足且库存高企,需求降低。
光伏项目建设周期短,如果硅料价格能缓慢回落,下游被抑制的需求会重新产生。
高价抑制下游需求
上游价格的高企,是光伏行业当前的核心矛盾。
虽然年初的时候,行业普遍预期很乐观,但如果硅料长期在200元/kg以上,组件维持在1.85元/W的价格下,全国大约仅1/3地区的地面电站具备投资价值,而很多户用光伏、工商业光伏项目也很难推进项目。
因此,当前的组件价格,极大抑制了国内、海外的下游光伏投资需求。如果硅料价格长期维持200元/kg以上,全球装机需求或将萎缩至140GW甚至更低。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全国1-5月份装机为9.9GW;根据海关出口数据,1-5月份组件出口约为35.2GW。二者合计45.1GW,但硅料产量折合约74GW。
即使考虑硅片、电池片出口,补装等因素影响,预期1-5月全行业有超过20 GW的产品,以库存的形式在产业链空转。
根据测算,组件价格在1.7-1.75元/W之间时,国内的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户用光伏市场可大规模开展;市场也比较能接受。
如果现有硅料价格下调40-60元/kg,回落至150-170元/kg的价位,组件基本可回落至1.75元/W左右。此时,硅料企业仍然有较好的利润,下游市场需求也会比较好。
如果6月底硅料价格能缓慢回落,实现组件价格在7月底前回落到1.75元/W左右,下游被抑制的蓬勃需求会重新产生,2021年光伏装机总量仍然值得期待。
下半年作为光伏安装的传统旺季,如果7月份企业能抢工装机,还能赶得上年底前并网,2021年国内的装机总量仍然值得期待。
7月底前,如果无法回落到预期价位,大多数项目很难在今年年内完成并网,今年国内的装机数据预期会比较难看。
下游企业趋于保守
光伏虽然已是一个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但海运价格大幅上涨、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也影响了海外需求。
有人认为,碳中和的任务下,央企不会过于考虑经济效益。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除了响应号召,还有一道红线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不顾收益盲目上项目。一旦投资失败,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将来是要被追责的。
比如,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公司储备的光伏项目的收益率,可能只是略高于公司的投资基准线;价格上涨后,收益率已低于公司要求。那么,公司可以调整业绩考核标准,先考核项目开发、储备量,等成本下降时再进行投资。
自发性爆发式增长
光伏发展的源动力是,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不断降低光伏的发电成本,使得比传统的化石能源更具有成本优势,更具有吸引力。
简单说,只要光伏的经济性比传统化石能源更好,那就不需要通过补贴、政策指导,光伏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式增长。
股市讲的就是预期,上游硅料价格下行,势必导致工业硅的需求下行。此前,光伏产业几乎就是给硅料在打工,整个行业只有上游是盈利的,所以,当隆基股份做到上下游贯通的时候,才能受到市场的追捧。
总之,随着硅料价格的松动,利好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的盈利修复,提升其产能利用率。同时,有利于终端需求改善,提振行业整体需求。
粗略来看,下半年新增装机需求有望迎来拐点。展望2022年,全球需求可能进一步超预期。
前期成本压力最大的组件、电池片,有望迎来盈利能力(毛利率)和估值的双重修复,这也是当前时点弹性最大的环节,最受益的公司是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