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宇在演讲
7月12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拉开帷幕,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低碳转型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在分论坛中,记者就绿色发展及低碳转型相关问题对话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
记者:“一带一路”的沿线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问题,您觉得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方面,中国也面临未来新的发展征程,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成绩,中国有哪些方案是值得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
张建宇:中国的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国家最早提出的两个基本国策,其中一个就是环境保护,从一开始把环境保护纳入了整体的布局,特别是在十八大到十九大明确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当中,把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思想是深深纳入了生产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让世界人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提出的2030年之前的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不光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更多是对自己负责,全世界人民拭目以待,等待中国做出很好的表率,同时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国的经验。
记者:乡村振兴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要保护好环境,在这个里面,现在有了哪些成熟的思考和案例?
张建宇:刚才讲了,我们提出了两个双达的目标,目标是最难提出的,因为很多模型的演进都不能完全告诉我们真正路径是什么,需要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关键是有巨大的对世界的责任感和对中国人民的责任感。说到具体有两个事情是非常感触深的。一是中国通过自己高度的制造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世界80%以上的太阳能板的生产能力,帮助世界上把太阳能的发电的成本下降十分之一以下,到国家发改委发文对太阳能发电不需要额外补贴,完全可以进行市场竞争了。放眼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组建都是中国生产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光是国内作为最大的太阳能板的生产者、应用者,还把生产的能力提供给全球,帮助全球实现低碳发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做法和成就。二是我国6个行业起动全国碳市场,上周三最终宣布的7月份在电力行业启动全国碳市场,一启动就是全国最大的碳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不仅仅是中国启动国内碳市场,也期待中国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成就。
记者:碳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收益?
张建宇
张建宇:1997年《京都议定书》里面专门设置了经济发展机制,意思是发达国家有减排的责任,首先自己有减排的责任,同时又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降低碳排放增长的速率,也就是经济发展机制,在基准线基础上,如果你采取更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产生碳指标的减排可以卖到发展国家中去。从2014年开始,经济生产机制的项目,不光给中国带来资金和技术,同时培养一大批的低碳人才,很多人活跃在第一线,贡献中国碳市场的启动,中国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都是经济生产机制的受益者,中国在基础上不光是利用好资金技术,而且可以自己来启动国内的碳市场,经验和过程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值得学习。“一带一路”过程中,最近刚刚出版 “一带一路”碳市场的报告就建议,在中国启动全国碳市场,把西方欧美的经验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尽早引入碳定价机制,共同促进和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减排能力,共同实现巴黎协定中所设定的目标。
记者:下一步中国在和全球协作治理的过程中,要引领碳市场和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应该怎么做?
张建宇: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国内碳市场的建设,7月份启动全国碳市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但是也是新生事物,要走可能不是很平坦的路,还有曲折的过程,那么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要把自己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好,有成熟的交易机制和有足够说服力的碳价,才能证明碳市场真正起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讲,可以分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一是可以从“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碳指标,中国提供资金,帮助他们实现更快的实现碳减排的过程。二是对碳市场的延伸,管理在“一带一路”投资行为,使得碳减排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可以得到很快的加强,这也是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责任;第三,现在全球有碳定价机制的地区,除了欧美、中国之外,日本、韩国也有相应的机制,剩下的都是在“一带一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像印尼、哈萨克斯坦都在做自己的尝试,要尽快合作起来,把中国的经验进行分享,使他们的碳市场建设少走弯路, “引领者”很重要的体现就是中国碳市场的带领作用和对其他国家的碳定价机制的出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