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正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各省铺开,从6月初陕西、江西、福建等省份率先发出试点政策,到6月23日国家能源局《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一锤定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有22个省市地区启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
但是,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尤其是户用光伏的统一规划正考验着地方政府与主导企业。现阶段个别地方政府已经叫停分布式光伏装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近日发布《市场化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文章,呼吁保护市场经济,禁止“暂停并网”、“一企包一县”等一刀切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
“大炮打苍蝇”并不适合分布式光伏
现阶段,我国分布式光伏行业,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和高度的市场化水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据95%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五年里,分布式光伏经历了迅猛和蓬勃的发展,也证明了其自身有着成熟的修正能力和发展能力,也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和社会零碳能源转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在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光伏在产业形态、社会功能、业务形态、市场格局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其本身寄生性、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因此一直是央企能源集团的业务禁区。若非3060目标的驱动,央企从事分布式业务就像是“大炮打苍蝇”,央企策略战、阵地战、持久战的优势完全无法体现。或者换句话说,在集中式风电和集中式光伏蓬勃发展的年代,分布式的规模效益不适合也不值得央企进行布局。
政府应扮演好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市场维稳的职责,没必要出手强制干预具体的商业行为。若将整个市场变成少数企业的“专属场”,数以千计的投资商、安装商、融资商都遭遇巨大的发展困境,整个光伏行业的有序发展态势将被颠覆。既然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更应该发挥不同体制、不同方式、不同优势的社会力量。
“一企包一县”出了问题谁负责?
整县推进,并不是所有县级政府都有动力申报,这其中牵扯到诸多的中小企业以及老百姓的利益,并且商业模式复杂,这种情况下,“一企包一县”是不是比市场化竞争更有优势?更能快速解决问题?
事实上分布式是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能源形态,是供能与用能双方市场化协商的结果,因此如果强行干预或者搞特许经营,多方权益的平衡是整县推进最大的难题之一。
例如,被指定的企业承担什么角色,能不能再次分包?用电企业想自己投,行不行?集团化企业全国统一招标,行不行?企业想选择商业条款更好的,行不行?老百姓自己掏钱想在自家屋顶装一个自己信赖或喜爱的品牌,行不行?几十种分布式应用场景,能否有某一家光伏企业能全部熟练掌握?是标准化复制,还是个性化定制?所有用电企业能否接受同样的电价折扣以及统一版本的能源合同管理协议,还是一家一谈、一事一议?既然是政府指定的,出了质量问题或者安全事故,政府担不担责?因此,整县推进,更适用于该区域内的政府、国企和公共设施,集中力量办大事、做示范、带好头,相信这才是国家的初衷,而不是去强行要求老百姓或者民营企业去接受某一家指定企业。
成熟的整县光伏应该怎么做?
现在作为企业在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的过程中,遇到了部分政府会要求产业配套投资、政府干股分红、地方采购保护或者指定当地城投公司来过账。这并不利于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想要真正的实施整县推进,首先通过电网大数据系统调取、全域航拍以及分组同步踏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域能源体系摸排和重点对象收资;其次,利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可行性分析排查系统以及消纳、荷载等技术评估软件进行初步筛查,落实可投建资源的真实状况。最后,制定本县的总体目标规划和可研报告。
不仅如此,整县推进模式下,不能沿用“一项目一议、层层上报、可研论证、管理追责”的传统项目投资决策模式,也没有时间对每个项目进行高度精细化的评估,更应该采用“大数法则”方式来进行决策,即将全域分布式项目分解成多个“资产包”,每个资产包里装N个项目,通过各项目间的风险对冲和收益平衡来进行投资管理。即使其中个别项目出现异动或者风险,也不会影响整体大局。同时还要注意方法,要做到一家统筹,多家协同、运维先行,安全至上、大数法则,高效决策以及数字管理,智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