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韩国
多晶硅企业OCI正式宣布关闭
太阳能级多晶硅业务后,韩华化学正式确认将在2021年关闭多晶硅业务,涉及多晶硅产能1.5万吨。
多晶硅料面临关税和高成本
韩华化学将在明年2月前关闭的多晶硅业务,而就在一周前,该公司还表示仍在评估其在多晶硅行业的业务情况,公司董事会认为多晶硅的制造成本高于其售价,导致亏损大于收益。
韩华公司年度报告称,韩华化学2019年净亏损2489亿韩元(约合2.074亿美元),与前一年1604亿韩元(约1.315亿美元)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韩国多晶硅制造商面临着来自中国低成本硅料的激烈竞争。行业普遍认为,在韩国政府决定增加工业用电费用后,多晶硅和其他依赖电力的制造商已经开始感到压力,并开始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转移。
如韩国另一家多晶硅制造商OCI已经安排从2月20日起关闭除P1以外的国内所有产能,涉及太阳能多晶硅产能5.2万吨,而P1产线将改为电子级多晶硅生产,OCI在马来西亚2.7万吨多晶硅将继续运营。
因此韩华化学表示,缺乏政府的支持,额外的碳成本以及不断增加的电费是导致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
我国商务部1月中旬表示,对美国和韩国多晶硅产品的反倾销税将再维持五年,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与此前的规定相同。其中,对OCI株式会社(OCI COMPANY Ltd.)征收4.4%,对韩华化学征收8.9%的反倾销税。
《韩国时报》的一份报道认为,尽管韩国多晶硅面临的关税成本不高,在过去的几年中享受到了中国光伏迅猛发展以及中美光伏双反的红利,但从2018年5.31起,中国的新增光伏装机逐年下降,而中国本土的硅料供应却有增无减,让OCI和韩华化学面临着制造成本和关税成本的双重压力。在原本就越来越有限的市场空间下,OCI和韩华退出多晶硅业务实属无奈之举,也是两家企业调整业务重心最明智的选择。
硅料产能布局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韩国两大多晶硅生产商纷纷退出,势必将对韩国多晶硅产业造成很大冲击。来自于硅业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OCI、韩华多晶硅料的产能产量占全球的15%左右,剔除OCI 在马来西亚的产能后,占比在10%左右。
由于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对多晶硅也产生了相当大的需求,但多晶硅产业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中国多晶硅产量持续增加。2018年,我国多晶硅料进口量开始首次出现下降,进口率也下降到了40%以下,国产替代的速度在加快。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9年多晶硅产量34.2万吨,同比增长32%。
多晶硅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过,“剩者为王”的时代开始来临。国内的多晶硅主流企业大多集中在2010年以前进入行业,之后,东方希望等又在2016年左右开始在低电价地区布局新产能,并于2019年左右基本投入使用,让多晶硅料的成本变得更低。多晶硅行业属于精细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复杂,流程众多,投资大,回收期长,老的产能很难放弃,但老产能的成本已经无法与新产能相比。
目前主流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进入行业多年,对行业Know-How积累已经很深,产业已经形成很强的技术壁垒。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时代已过,多晶硅格局已经开始稳定,海外高成本产能的退出将加速全球平价上网。
韩华组件制造,也举步维艰
韩华化学隶属于韩华集团。韩华集团旗下还拥有光伏制造企业Hanwha Q.CELLS,该企业于2012年由韩华集团收购德国太阳能企业Q.CELLS后成立,除了在中国启东拥有原林洋光伏的组件制造产能外,还在美国做重点投资。
然而,韩华的美国组件制造产能同样进退两难!
根据对美国市场的追踪,美国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在关税保障下依然无法和进口产品竞争,实施关税保障以来,美国光伏进口占比却逐年上升。根据《USTR光伏关税保障政策五年复审报告》,过去的2019年,美国本土的组件制造厂过得相当艰难,但美国的新增光伏装机量却增加了30%。
因此,HanWha Q CELL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地力挺USTR继续实施关税保障,市场份额却仍在下降,另一方面时刻担心中美贸易形势的缓和和关税保障政策的逐步消除,一旦发生,其在美国的组件投资基本化为乌有。
而韩华组件出货量在2019年仍然排名全球第六,离不开其中国工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