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其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然而,在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光伏组件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内卷严重,给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由此衍生的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也令人警醒。
价格“跳水”,行业深陷内卷漩涡
自2023年起,光伏组件招标报价呈现出一路暴跌的态势。2023年10月,华电集团集采开标中,某厂商P型组件报出0.9933元/ W的最低价,首次跌破1元/ W大关,相较当年年初1.8 - 1.9元/ W的行业平均报价几近腰斩。
进入2024年,价格下滑趋势仍在延续,1月9日,中国电建42GW 光伏组件框架入围集采开标,N型组件和P型组件最低报价分别降至 0.87元/ W和0.806元/ W。到了今年4月,光伏组件招标价格全面进入“0.7时代”。
光伏头条数据显示,2025年1-4月光伏组件定标价格整体依然呈下降趋势,均价范围在0.691-0.716元/W。(1-4月光伏组件排行榜!央国企73.9GW)
如此剧烈的价格下跌,使得整个光伏组件行业陷入亏损困境。即便成本控制能力最强的一线光伏组件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也在0.9元 / W至1元/ W之间,当下的招标报价已让全行业入不敷出。
财报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第四季度,隆基绿能亏损 9.42亿元,环比由盈转亏;2024年第一季度,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至 23.5亿元,隆基绿能表示,受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影响,公司计提存货减值损失26.49 亿元,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 。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本更高的二三线厂商报价反而普遍低于一线厂商。有机构抽样分析发现,二三线厂商的最低报价普遍比一线厂商低0.1元/ W至0.4元/ W。例如在某次招标中,一线厂商报出 0.843元/ W的价格已令人咋舌,而某二线厂商0.820元/W的报价更是跌破众人预期。
这种非理性的低价竞争,使得行业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企业为了获取订单,不得不持续压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5月21日,上海虹梅南路高架路光伏组件起火。
低价竞争,质量问题浮出水面
在成本的重压之下,那些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了维持运营,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环节拼命压缩成本,而这往往是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
据Kiwa PI Berlin最新发布的《2025年光伏组件制造质量报告》显示,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中,部分国家由于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质量把控、运营稳定性以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太阳能组件质量问题频发。像印度、老挝和美国的太阳能组件缺陷率均超过了8%。
在组件生产缺陷中,超22%与电池直接相关,这主要是由于行业从PERC电池技术向TOPCon电池技术转变过程中,技术与设计更迭引发的问题。框架缺陷(涉及框架损坏和组装问题)占比 17.82%,此外,异物存在(12.1%)、层压不良(10.47%)和玻璃损坏(10.06%)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太阳能组件的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使得组件在实际使用中无法保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发电,给下游光伏电站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反观中国等制造业成熟的国家,依托完善的产业链、成熟的工艺和高效的管理,在光伏组件生产质量管控上表现出色。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联合多方,依据多类标准,在市场大省抽检分布式光伏组件,从安全与性能维度评估并定期公开报告。自2024年5月起,政策频出,工信部印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遏制重复建设,协会还牵头座谈会给出组件指导价格,稳定市场;技术创新上,中国光伏企业不断突破,实现新一代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30余家企业签署自律公约管控产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但即便如此,在整体行业低价竞争的大环境下,仍难以独善其身,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质量的把控。
事故频发,敲响安全警钟
光伏组件存在的质量瑕疵持续叠加,已然成为引发光伏项目安全事故频发的直接诱因。此外,在项目施工阶段,同样暴露出诸多安全事故隐患。2024年,国内公开的光伏事故多达20余起,涉及火灾、爆炸、坠亡、触电等多种类型。
2024年4月26日,某光伏组件龙头全资子公司山西公司一期切片电池车间屋面发生火情引发火灾事故。这个项目是在当年3月份,第一条生产线全线贯通,一期14GW一体化产能全线点火运转。第四期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受此影响,火灾事故所在的公司上半年亏损额达7.75亿元。
2024年1月13 日,绍兴曹娥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肇庆新联昌金属有限公司厂房开展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安装铺设时,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2025 年 5 月 21 日,上海虹梅南路高架往虹梅南路隧道方向近隧道入口处的高架声屏障顶部起火。现场浓烟滚滚,部分材料残片和碎渣掉落,事发路段交通一度阻断。该项目为国内首个高架隔声棚光伏项目,4月30日刚并网,起火原因可能与组件质量、电线连接或天气等因素有关。
等等,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光伏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产业破局:多方协同重塑行业生态
面对当前光伏行业的困境,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探索破局之路。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
一方面,严格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等相关政策,坚决遏制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防止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加强对光伏项目招投标过程的监管,规范招投标行为,严厉打击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大对光伏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是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企业签署自律公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环境。
二是建立健全行业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抽检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强化市场对优质产品的认可和信任。
三是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行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企业自身则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摆脱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思维定式。
一方面,加大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加强安全管理,确保项目的安全可靠运行。
光伏行业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肩负着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当前行业面临的价格“内卷”、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频发等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光伏头条相信,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管控、推动技术创新,光伏行业将持续塑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