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 现场报道】当地时间12月11日上午,“农光、牧光、渔光一体技术研讨会“在沙特利雅得COP16会场蓝区“中国馆”举办。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联合主办,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承办。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佳丽以“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张佳丽
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链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
张佳丽副院长介绍,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7.13亿千瓦,是2013年底装机41倍,年均增长超过50%;占全国电源总装机容量的23.2%,是装机第二大电源。中国共22个省份累计并网装机规模超过千万千瓦。
“十四五”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坚持集中与分布并举的发展思路。集中式方面,主要是在“三北”地区,特别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方面,主要在中东南部地区就地就近开发分布式光伏。
中国分布式光伏占比持续提升,已成为光伏领域“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6月底,集中式光伏4.03亿千瓦,分布式光伏3.10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1.32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占比达到43.4%。
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量达到5823亿千瓦时,是2013年(250亿千瓦时)的23倍,占全国发电量的6.2%,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达到8.6%,超过同期全国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的50%。
我国光伏产业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了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链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张佳丽副院长指出,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机构的研究指出,2050年全球85%~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2023年,中美阳光之乡声明、COP28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诺,均提出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加快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预计到2027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超越其他所有电源品种。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到85%,其中光伏和风电占比超过60%;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90%,光伏装机将超过140亿千瓦。
我国光伏产业实现新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张佳丽副院长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实现新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既要大规模开发,又要高水平消纳,还要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可再生能源“立得稳、靠得住”面临发展空间、并网送出、高效消纳、安全运行、经济性等多重挑战。对此,她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坚持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共同发展。基地化规模化开发集中式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主要在西北特别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中东部海上光伏成功探索后可与海上风电共同形成“海电陆送”的格局;西南地区水风光一体化布局。推动分布式光伏成为中东部地区能源转型和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按照由近及远、先近后远、优先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
其次,不断完善“光伏+储能”发展模式。探索以集中配置储能、共享储能等方式提升储能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因分散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集中配置储能、共享储能可以通过互联互济、协调控制以及整体管控,为区域内的新能源电站和电网提供辅助服务。同时需协同应用多类型储能技术,满足电力系统不同时长的调节需求。
再次,探索多场景应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光伏易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已探索建筑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林光互补、高速公路+光伏等应用形式,未来仍将是其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并取得综合效益。多能互补有助于解决晚高峰保供问题。光伏发电和风电具有互补性,可与储能、氢能等进一步结合。
最后,持续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技术效率。推进光伏发电技术适应性提升,减少光伏项目用地需求。开展场地融合,通过废弃矿区、与建筑融合、分散式开发等方式,提升新能源项目开发土地需求的灵活性。提升新能源设备并网技术性能,在以风光储为主的系统中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