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太阳能政策 » 正文

浙江永嘉县:科学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等项目

日期:2024-01-18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24
01/18
13:3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整县推进 农光互补项目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前,浙江省永嘉县政府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永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意见及建议的公告。文件指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集中供热布局,到2027年全县煤炭消费总量达到省市要求。科学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等项目,推进整县分布式屋顶光伏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进完善城镇配气管网建设,持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文件原文如下:

关于公开征求《永嘉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意见及建议的公告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永嘉楠溪江等地考察时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多年来,永嘉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前列,2018年通过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评估验收,2020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走出了一条富有永嘉特色的生态示范创建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永嘉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国家和省市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聚焦楠溪江山水资源巨大潜力的全链条转化,聚力充分释放“大生态”效益,将进入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提速提效期。编制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永嘉县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落实“两山”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建设意义

建设“两山”基地是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行动,对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推进永嘉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两山”基地是推动县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的先决基础。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实践地和“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开展“两山”基地建设是永嘉县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统筹抓好工业强县、城市蝶变、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加快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两山”基地是深化“千万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永嘉建设的现实需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注重抓好发展强村、反哺富村,实现了“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在“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开展“两山”基地建设是永嘉县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探索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推进新时代美丽永嘉建设的现实需要。

建设“两山”基地是打响永嘉县生态富县、旅游强县、改革大县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永嘉就在楠溪江中上游实施最严格的工业“零准入”机制,坚决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为永嘉的绿色崛起、生态赶超储备了金山银山。当前,永嘉县需要以“两山”基地建设为契机,持续激发自身生态优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强旅游富民产业,打响“生态富县”“旅游强县”“改革大县”品牌,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流域下游,东与乐清市交界,西接青田县,北邻仙居县,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西北与缙云毗连,东北与台州市接壤,是沪杭等地进入温州的“北大门”。

2.交通优势。永嘉全县公路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拥有国道3条、省道4条、县道30条,高速公路里程达108.26公里,高速出口多达13个,公路总里程、高速总里程均为全市第一。永嘉县现已形成对外“四高三铁”,县域“四纵三横”,与温州市区“十一桥”相连的区域交通网络。目前,杭温高铁永嘉段工程正在加快建成,最终将实现“1+2”高铁时空圈,即1小时通达杭州、宁波、金华—义乌三大都市以及福州、宁德等地,2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永嘉县属于东南沿海丘陵地形区,整体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山地、西部山地属括苍山脉,东部山地属北雁荡山脉,南部和楠溪江两岸为低丘宽谷、盆地、冲积平原。永嘉陆地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山地地貌在海拔600~1000米以上山地面积703.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6%。丘陵地貌在海拔50~600米土地面积1728.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4%。平原地貌在海拔50米以下的土地面积266.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主要分布在楠溪江沿岸河谷盆地和瓯江北岸河口及港湾平原。

2.气候条件。永嘉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温差较小,雨水充沛,热量丰富,十分利于农作物生长。根据常年历史记录,年平均气温18.5℃,年平均降水量1743.9毫米,年平均雨日171.1天,年平均日照1775.7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7%。境内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洪涝、雷电、冰雹、大风、干旱等。

3.水文水系。永嘉县大小溪流百余条,“两山四水汇瓯江”是永嘉县的山川大势。永嘉县四大水系中,楠溪江最大,自北向南纵贯,注入瓯江,干流长139.8千米,支流呈扇形分布,流域面积2489.97平方千米(含县境外面积)。西溪发源于巽宅镇外宕村西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桥下镇,在垟塆附近入注瓯江。主流长32.5千米,流域面积166.05平方千米。菇溪发源于青田县峰山村东侧,流经青田县吴坑乡后进入永嘉县,由西北向东南,斜贯桥头镇,在朱涂村附近注入瓯江。主流长35.15千米,流域面积为153.29 平方千米(包括县境外面积)。乌牛溪发源于乌牛街道境内北部的乌岩村东北面,为永嘉、乐清两县市的界河,由北向南流,在乌牛街道码道村附近注入瓯江,主流长21.1千米,流域面积87.63平方千米(包括县境外面积)。

4.土壤类型。永嘉县境内土壤类型多样,按高程分布特征较明显,域内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潮土、盐水、水稻土等五类。红土壤分为红壤、黄红壤、侵蚀型红壤3个亚类,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山地丘陵,是分布最广的土类;黄土壤分为黄壤、侵蚀型黄壤2个亚类,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风化体的坡-原积物,分布在800m以上的中、低山地;潮土成土母质以冲洪积物为主,分布于江河或溪流两岸的滩地、阶地;盐土分布于河口的潮水涨落地区;水稻土分布广,是耕地的主要土类。

(三)资源状况

1.山水资源。永嘉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最高山峰大青岗主峰海拔1271m,雄踞于县境西北部,是楠溪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浙南天柱”的石桅岩,三面环溪,拔地而起,造型独特,姿态雄奇。永嘉的水清澈透亮,被誉为“天下第一水”。最长流域楠溪江,河谷曲折,有着“三十六湾,七十二滩”的绝美景色,以清流碧水为中心的滩林、远山、村落等构成了层次丰富、动静有致的独特山水景观。

2.森林资源。永嘉县山多林密,林业用地面积321万亩,占总面积的79.87%,森林覆盖率达78%,是温州第一林业大县。森林群落类型有垂直分布的特征,海拔800米以下为马尾松、樟、楠、槠、栲等森林群落林带;800-1200米为黄山松、甜槠、木荷等森林群落林带;1200-145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带。原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林与人造林混合分布,经济林有油桐、乌桕等。

3.生物资源。永嘉县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共计陆生野生动物152科38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木本植物102科、320属、861种,主要有马尾松、杨桐、杉木等乔木树种;柑橘、板栗、茶叶等经济树种。共有古树名木1489株,涉及32科73种,其中一级保护古树103株,二级保护古树270株,三级保护古树1095株。

4.旅游资源。永嘉县旅游资源丰富,县域内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71平方千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景观村落,素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林秀”闻名遐迩,被誉为最后的桃花源、最美的山水诗,是中国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级名胜区。沿江分布着大楠溪、石桅岩、大若岩、太平岩、四海山、珍溪、岩坦溪、源头八大景区。永嘉县境内拥有5A级景区镇1个(大若岩镇),省级3A级景区村49个,创成A级以上景区村227个、占比50%,是“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表2-1 永嘉县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5.文化资源。先有永嘉郡,后有温州府,永嘉县历史文化悠久,是温州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瓯越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永嘉学派”“永嘉四灵”“永嘉昆剧”等宋韵文化名片,素有中国山水诗发源地和南戏的故乡等称号,留下了谢灵运、李清照、李白等诗人的千古诗篇。拥有永嘉乱弹、溪下马灯戏、永嘉花鼓踏等民俗文化,形成了以木雕、泥塑、竹编、剪纸、瓯瓷、十字绣等一系列手工艺项目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共238项。永嘉县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牌的革命老区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诞生地。

表2-2永嘉县重要文化资源一览表

6.古村落资源。永嘉县保留着220余座唐宋年间的古村落和3560余处古建筑,数量占温州的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成功申报省保及以上单位21处111个单体,芙蓉、屿北等村入选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单,枫林镇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楠溪江古村落蕴含着无比深厚的古代文化印记,各村落的历史、人文、建筑、风情各不相同,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融合了中国建筑艺术思想与中国乡土文化,被整体授予“中国景观村落群”称号。

表2-3 重要古村落概述

(四)生态环境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永嘉县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清新空气示范区”,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2?g/m3,PM10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

2.水环境质量。永嘉县楠溪江中上游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Ⅰ-Ⅱ类水标准。2022年,永嘉县5个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10个县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0%。全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3.声环境质量。2022年,永嘉县城区域声环境质量昼夜平均等效声级为53.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水平等级为二级;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64.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均为一级(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达标率均为100%。

4.生态质量。根据《2022年温州市环境状况公报》,永嘉县2021年生态质量类型为一类(受数据收集时间所限值,评价结果滞后一年)。全县拥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四海山森林公园、龙湾潭国家森林公园、永嘉五星潭省级森林公园、楠溪江省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

(五)经济社会状况

1.行政区划和人口。永嘉县域面积2677.36平方公里,占温州全市的1/4,是浙江第四大县、温州第一大县,县辖东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瓯北街道、乌牛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7个街道,桥头镇、桥下镇、岩头镇、沙头镇、枫林镇、岩坦镇、大若岩镇、碧莲镇、巽宅镇、鹤盛镇、金溪镇11个镇,云岭乡、茗岙乡、溪下乡、界坑乡4个乡、454个行政村、87个城市社区。截止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87.40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为50.69万人,农村居民人口为36.71万人,城镇化率为58.0%。

2.经济发展情况。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2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28.9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268.41亿元,增长4.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433元,增长6.5%。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28元,比上年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03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3元,比上年增长7.4%。

工业:永嘉县有“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中国教玩具之都”等金名片。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4家,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87.48亿元,增长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87亿元,增长3.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1.78亿元,增长12.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2.55亿元,增长7.5%。鞋业、服装、泵阀、纽扣拉链、教玩具五大产业产值276.16亿元,增长10.7%。产值超亿元企业99家,比上年增加14家。

农业:永嘉县是“中国田鱼之乡”“中国早香柚之乡”,特色农业产品丰富,拥有乌牛早茶、早香柚、红柿、板栗、田鱼等名特优品种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永嘉乌牛早”,孵化了“永嘉麦饼”“永嘉老酒汗”“永嘉五香干”等农业品牌。2022年,永嘉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4.3%。生态精品农业持续发展,杨梅是农业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年产量近2万吨,总产值超2亿元。茶叶现有面积5.3万亩,产量710吨,总产值2.95亿元。2022年,乌牛早茶产量685吨,产值达2.52亿元。截至2022年底,永嘉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0家,主要业态涉及茶果种植业、渔禽养殖业、旅游观光业、农产品初级加工业、农产品网络营销等。

旅游业:推进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聚焦音旅融合发展,截至2022年,在楠溪江已举办各类音乐活动近千场次,300余组知名音乐人来永演出,8届楠溪江音乐节累计吸引30余万乐迷。推进体旅融合发展,在温州率先创成“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推进“楠溪江山水运动休闲区”建设。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面升级“百里楠溪特色民宿带”,推进江枫、黄南林坑等十大民宿村建设。打造月光经济和“夜游楠溪”品牌,推动楠溪江从“半日游”、“一日游”向过夜游、多日游转变,2022年“夜游楠溪”吸引游客3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速全省第一。202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5.6亿元,连续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从2019年的79名提升至66名。

三、“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 强化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强化规划引领。永嘉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永嘉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永嘉生态县建设规划》《永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永嘉县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意见》《永嘉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永嘉县县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在省级绿色转化(原“两山”二类)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支持下,永嘉2017-2022年在省财政6亿元支持撬动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114亿元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打好蓝天保卫战。相继制定实施《永嘉县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实施方案》《永嘉县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永嘉县2022年清新空气行动实施计划》,推进永嘉县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清新空气行动、扬尘污染防治专项督查等。深化行业整治,开展1028家制鞋等六类行业企业整治提升行动,涉及关停的204家企业已全部关停到位;稳步推进金属压铸、塑料注塑、橡胶压铸等三类行业的整治提升,全县298家纳入整治范畴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抓好扬尘管控,定期对市政工地、交通工程、拆迁工程、临时性工程项目等开展扬尘污染防治联合督查。2022年,城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8年下降21.4%,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18年上升0.6个百分点。

打好碧水澄清战。制定实施《永嘉县县域水环境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全县5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值都达到或优于II类,楠溪江中上游水体常年保持在Ⅱ类水以上。以“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每年制订“五水共治”工作实施计划,将“五水共治”纳入年度县考绩法,切实加大“五水共治”资金投入,2018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55亿元,实施项目350余个。强化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以来永嘉完成18个镇街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成污水管网1026公里,污水处理厂(站)1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2.712万吨。

打好净土清废战。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全力推进土壤详查,构建全县污染地块“一张图”,累计完成30余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县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抓好“无废城市”建设,印发《永嘉县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已建成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扩建改造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永嘉县方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置7万吨电镀淤泥、沙头响山热电联产处置一般工业固废、温州西子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处置工业废酸、楠江废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置蚀刻废液等项目,还建立了全县危废处置中心,形成了涵盖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小微危废等门类齐全的固废处置基础设施格局,打造了如“源头村模式”“智能循环包装”和“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等一系列特色亮点。持续推进小微危废收运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县1613家产废企业纳入收运体系,实现100%转运。

2. 坚持全县域推进,厚植生态本底不断发力

推进森林和滩林资源保护。相继制定出台《永嘉县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2020-2022年共计新增绿化面积约7.8万亩,超额完成下达任务。全面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实行“精细化清理加打孔注药”的关键措施,2022年较上年,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缩小11.8万余亩,松枯死木减少14.1万余株。开展“美丽滩林”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拆除违章小屋、临时棚、乱搭乱建点,清理僵枯死木和建筑垃圾等,还原沿线滩林原有的生态风貌和特色。实施楠溪江滩林修复工程,共修复建设楠溪江滩林1175亩。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永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启动山区重点乡镇生物多样性调查,设立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加强楠溪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农业局建立楠溪江渔业资源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着力整治楠溪江流域破坏渔业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每年度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达1000万单元以上,并实施自然资源部门、野保协会志愿者、护林员等力量参与的候鸟保护行动,每天专人巡护观察,实现中华秋沙鸭连续8年现身楠溪江畔。

3. 聚焦做强生态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做强生态农业。印发《关于实施现代农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意见》《关于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永嘉获评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大力发展茶叶、特产水果、蔬菜、畜禽、田鱼、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乌牛早茶、早香柚、沙岗粉干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一亩山万元钱”为目标,出台《关于永嘉县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编制实施《永嘉县林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逐步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林下经济用地面积约6.9万亩,总产值41.6亿元。

做强生态工业。印发《永嘉县工业百企节能改造行动方案(2021-2023年))》,改造提升高碳低效行业。开展工业全域治理,加强“低散乱”企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通过兼并重组、“退二优二”、依法关停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实施“一企一策”改造提升,紧扣“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淘汰整治高耗低效企业,2022年规范厂房出租面积20万平方米、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26家,拆除重建376亩,腾出用地620亩,实现亩均增加值增长2.34%。加快泵阀、教玩具、鞋服等传统产业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机器换人”“互联网+”行动计划,泵阀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智能控制系统球阀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超12%,细分领域排名全国第一。加速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签约落地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永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21年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位列山区26县第2,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做强生态旅游业。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狠抓旅游项目、旅游品牌和精品线建设,202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955.03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速全省第一。深入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试点县创建,完成微改精提投资5.3亿元,项目160个。聚焦核心板块和精品线建设提升,推动岩枫景观游览线以及狮子岩、丽水街等核心景区整体实现质的飞跃。抓好旅游区域品牌和新业态打造,建成了芙蓉村、箬溪村、应界坑村等一批美丽艺术村;引进培育“三大音乐营”和“四大音乐节”,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入选省创建级文旅IP和省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发展康养度假、健身运动等业态,建成大若岩-沙头国家森林基地;推出红十三军教育基地、楠溪江绿道、楠溪江航空飞行营地、龙湾潭魔鬼峡谷秋千、永嘉书院金谷涧漂流、卡玛亚米飞行营地、自然岛露营地等体验产品,林坑晒秋火爆社交平台。

4. 深化制度保障,“两山”转化机制持续健全

健全绿水青山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制定实施《永嘉县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和《永嘉县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试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遗漏的环境监管大格局。2020年落地实施《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出台了《温州市楠溪江保护范围禁止畜禽养殖区域划定方案》《温州市楠溪江保护范围禁止露天烧烤区域划定方案》《温州市楠溪江保护范围禁止游泳区域划定方案》《温州市楠溪江保护范围离岸禁止从事餐饮经营活动区域划定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成立县“两山合作社”试点工作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永嘉县“两山合作社”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全域GEP核算,建立生态资产核算体系,编制年度GEP核算报告。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林业科技帮扶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林业碳汇“百场万人”科普培训活动,四海山林场成功入选全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永嘉县楠溪江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丽水市青田县签订《瓯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探索跨市生态补偿机制。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动永昆、瓯窑、古村落等传统文化复兴,以及古村落、古民居、古书院、古亭楼等“古”系列保育活化,获评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以省文旅融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确定21个重点文化元素解码清单。编制《永嘉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推进传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将古村落分为整体型、局部型、单体型三类,进行差异化保护与利用。投入超过3亿元用于古村落保护,并高规格成立县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委员会,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五年计划,同时开展“百家修百屋”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认领“复古基金”5000余万元。

深化强村富民改革。率全国之先突破落地实施民宿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分梯度扶强扶优精品民宿,推行以民宿村经营权为质押物的“整村授信”融资模式,引导资金、政策、人才等要素进入农村,累计完成业务78笔,发放贷款3351万元。率先建立市场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创新建立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建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1+9”政策体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累计建成星级农家乐22家、特色民宿505家、共富工坊86家,年均总营收超3亿元,带动就业8000余人,入选省级强村富民改革“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试点。

5. 引导公众参与,全民共建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完善公众参与,形成护水新局面。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工作机制,成立楠溪江民间护法队,宣传《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监督违法行为,推动壮大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现有28个服务队,会员4200多人,每周两次巡江,一月三次净滩,全年百场宣讲,形成全民参与的民间环保浓郁氛围,2021年被全国人大环资委、生态环境部等8个部委联合授予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

创新共建模式,推行绿色新风尚。全面推行环保村规民约化管理,推进各地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中,将环境整治作为重中之重,沿江村庄针对破坏楠溪江环境的行为制订了保护措施。打造了全省首个“零污染村”—岩坦镇源头村,积极探索“村民—村两委—环保组织—企业—政府”共建模式,被《中国环境报》予以全国推广。

深挖乡贤资源,打造富美新标杆。深入打造“乡乡兴·永嘉兴”工作品牌,全面搜集乡贤信息,建立16大类5340名乡贤数据库,通过实施“新乡贤带富工程”,推动1800多名在外乡贤返乡担任村干部,成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和“两山”建设带头人。在乡贤带领下,源头村从“脏乱差”蝶变成了“白净美”的旅游村、岩上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变身为一房难求的民宿村;乡贤回归投资建设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探索出了“农民出土地、公司出资金、大家得利益”的南陈共富模式等。

(二)“两山”探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近年来,永嘉县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方面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全县日均产生污水15.2万吨,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尚有缺口;城镇污水管网历史欠账较多,“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难;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现状距离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尚有差距,县控断面水质存在不达标现象,部分村庄环境状况较差,城乡风貌品质亟待提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靠后。

2.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有待加快

当前,永嘉县传统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低散乱”“厂中厂”问题依然严峻,产业集聚效应不强,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高能耗、低产出问题较为突出,2022年全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绿色产业集群引领作用不够强,重大产业项目支撑力仍显不足。农业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产业经营化水平低,生态农业品牌化建设相对滞后。

3. 转化机制创新力度有待增强

当前,永嘉县推进“两山”转化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谋划不深、路径不宽等问题,以“两山合作社”为代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山林资源、碳汇资源等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碳汇交易等机制还需持续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楠溪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

4. “两山”转化品牌仍需打响

永嘉县文化底蕴丰富,但是有关“两山”的生态文化挖掘还不够深入,生态文化品牌、山水自然景观品牌、音乐活动品牌等还不够响亮,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提升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打造独特的永嘉山水文化品牌,扩大永嘉“两山”转化实践的影响力。

(三)“两山”实践的永嘉典型案例

1.以生态保护开篇,增值添绿绿水青山

(1)法治护航,矢志不渝守护一江秀水

楠溪江,是国家级4A级风景区,也是永嘉人的母亲河,更是全县以及邻居乐清市人民赖以生存的“大水缸”,永嘉县全力打好楠溪江保护监督“组合拳”,全面提升楠溪江水环境质量。

制度护航保障水清河畅。楠溪江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永嘉县便出台了《楠溪江环境保护规划》,开始全面实施严格的产业发展控制政策,逐步清退岸边重污染企业、禁止新建各类污染型企业,将原来楠溪江畔100多家造纸厂淘汰剩余7家。同时,开展产业转型整治提升行动,要求企业在车间建立大型生化污水治理设施,确保工业废水不直排入江,使楠溪江一江秀水至今仍旧保持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司法守护一江楠溪碧水。2016年起,永嘉县积极推进立法保护,成立立法调研领导小组,梳理问题清单,探索法律措施。经30余次实地考察、40余次座谈会论证会、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和反复修改后,2020年3月,《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实施,对管理体制、水质保护、考核与责任追究、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破坏楠溪江生态资源、污染水环境等行为作出明令禁止,规定楠溪江流域内的建设项目应当体现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确保当地的古文化元素得到传承。积极推进《条例》实施,定期开展联动执法,严抓楠溪江违法捕捞行为,对楠溪江流域进行增殖放流鱼苗,持续补充、恢复楠溪江保护范围内水生资源群体。借力楠溪江民间护法队、绿色协会等社会组织不断推深《条例》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净滩行动”“民间河长监督”等活动,大力营造“人人保护楠溪江”的浓厚社会氛围。

(2)聚焦修复,美丽岸滩赋能乡村发展

楠溪江滩林,绵延楠溪江景区数十公里,涉及8个乡镇、64个村居,总面积2万余亩,是保护楠溪江的绿色屏障。近年来,永嘉县深入开展“美丽滩林”专项整治行动,修复滩林1020亩,促进楠溪江周边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景。

环境治理,滩林“复净”。永嘉县从2020年底开始,全面铺开滩林底数统计排摸调查,集中开展美丽滩林乱象专项整治攻坚行动。以河道“两违”“四乱”专项整治为重点,着重清理隐匿在楠溪滩涂、河畔的建筑废材、生活垃圾等,兼顾开展河道清淤疏浚,腾出河道生态空间。同时,将滩林纳入河长巡河范畴,以常态化机动巡查和监控远程监管等手段,对省道沿线重要节点滩林进行严管,杜绝二次反弹。

补植绿化,滩林“复美”。开展楠溪江流域滩林修复工程,在保持楠溪江沿线美丽滩林原有的生态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楠溪江滩林植物树种选育和林相改造提升。目前,已修复建设楠溪江滩林13个项目作业区,成功打造了1000多亩楠溪江特色滩林彩色景观带,为全省滩林修复树立样板工程。

生态赋能,滩林“复兴”。岩头、沙头、枫林等楠溪江沿岸乡镇积极抓住“美丽滩林”建设机遇,借助滩林整治,提升楠溪江周边村落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并通打造滩林绿洲、主题花海、楠溪江航空飞行营地、露营区、拓训区等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带火了当地餐饮民宿和农副土特产的销售,不仅为村民增加收入,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以乡村振兴谋局,做大做强乡村经济

(1)源头村:推进“环境革命”,打造最美“桃花源”

源头村,地处楠溪江流域上游,通过开展“环境大整治”和“无废乡村”建设,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白净美”网红村,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旅游产业增收达200多万元。

铁腕治污,刷新乡村“颜值”。实施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村庄环境难治理区域,拆除露天坑、违建小屋319间,清理了脏乱地块6980多平方米,成功端掉了“堵源”和“臭源”。同时,利用“腾空”的空间打造精致小院和美丽公共休闲空间,让村庄焕然一新,从“脏乱差”蜕变为“美丽乡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3A级景区。

“无废”建设,助推绿色发展。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零污染村”试点建设,创新“村民-村两委-环保组织-企业-政府”多方协作模式,构建了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微生物集中处理—“低碳农业生态园”还田利用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废水处理中水回用还田系统,打造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链,实现污染不出村。

共建共享,实现富民兴村。以优美环境支撑,联动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特色饮食等多种产业,“复活”了消失30多年的舴艋舟、新建了船工文化博物馆和沿街楠溪风貌配套小景,打造了多个网红打卡点。2022年接待游客15.49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117.53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村美与民富统一,吸引了生态环境部、中科院、浙江省委、省生态环境厅等领导专家以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世界名校组团前来调研考察。

(2)镬炉村:建设未来乡村,绘出共富新图景

近年来,镬炉村依托未来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楠溪江重点引流网红打卡地,同时,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出兼顾绿色和共富的未来乡村永嘉样板。

美丽建设升颜值。2022年,镬炉村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开展“三拆三整三清”行动,共拆除小屋120座、旱厕80处,清理鸡鸭棚180处、房前屋后死角200处。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打造美丽庭院110余户,建设生态停车场、入口公园,改造村庄外立面3万平方米,提升景观漫步道2.5公里,切实做好村庄绿化、美化,昔日脏乱差焕新成“新静净”。

业态创新促“共富”。深入推进乡村闲置资源全域激活,创新“农业+旅游+文创”多业态发展新模式,流转村内170亩土地,打造镬炉村未来乡村农耕研学基地,加快布局麦饼工坊、乡味博物馆等乡土业态,开发乡村酒吧、咖啡馆等新潮社交业态,全力培育锦里西优、君兰隐丛、田家莫上隐等精品民宿业态,有效利用了闲置农房100余间,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就近解决了50%村常住人口的就业。通过挖掘布袋龙舞、铸铁技艺、沙岗粉干等非遗文化,打造形成“本味镬炉·归心原乡”特色游线,实现日均游客接待800人以上,极大地带动了沙岗粉干等特色农副产品火爆销售,2022年,镬炉村村集体收入约95万元,较建设前翻2番。

3.以生态农业添彩,潜心打造区域品牌

(1)农俗节庆,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永嘉县通过挖掘农村生产生活、农耕文化、乡土特产等优势资源,创新举办林坑晒秋、茗岙梯田开犁节、早香柚文化节等农俗+旅游活动,探索出休闲农业发展新途径。

林坑晒秋,晒出共同致富路。林坑古村在保护古民居的基础上,有序开发特色农家乐与民宿,植入茶吧、咖啡吧、私厨等旅游新业态。同时,大力推广“晒秋”活动,村民在房前的晒架上、晒场上挂满、铺满颜色艳丽的本土农作物,利用辣椒、玉米、南瓜等秋收作物布置绝美的晒秋图,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为全村村民带来了5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茗岙开犁,绘就乡旅新画卷。茗岙乡依托云雾梯田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梯田经济”,打造了长坦垅景区及周边配套,创新举办“油菜花节”“梯田开犁节”等农事节庆。通过精心打造梯田成舞台、耕牛戴红花、乱弹传神韵、红妆一路送等特色场景,有机植入“百家宴”、农副产品展销、田园诗朗诵、星光露营等农文旅项目,推出摸田鱼、插秧苗、运番薯、搓草绳等互动体验项目,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2021年开犁节期间,茗岙长坦垄景区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万元。

早香柚节,擦亮富农“金名片”。永嘉县早香柚文化节连续举办了11届,已经成为了推动早香柚产业发展的标志性节日,也是打响永嘉“中国早香柚之乡”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有效带动了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如今,永嘉早香柚价值已经从“论袋卖”提升为“论个卖”,成为富民的“黄金果”。

(2)乌牛早茶,探索共富全新路径

好山好水出好茶。永嘉乌牛早茶种植面积4.8万亩,年产名优早茶680多吨,年产值约3亿元,全县约8000户2800人常年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茶叶重点区茶农收入占农业收入的70%。近年来,永嘉积极打造“茶+N”产业新模式,探索推进品牌立茶、科技强茶、旅游兴茶,有效带动乡村振兴、百姓致富。

打造“茶品牌”,助推“永嘉乌牛早茶”美名远播。永嘉出台《关于推进我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永嘉乌牛早”品牌管理领导小组,制订“永嘉乌牛早”品牌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全县茶产业公用品牌的管理、运营以及茶企授权使用。加大资金投入,县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公用品牌宣传、品牌体系建立等。2023年3月份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永嘉乌牛早”,并于当月18日在省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新闻发布会暨新茶品鉴会,全国16家各级媒体集中报道这一盛事,进一步提高了永嘉乌牛早茶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探索“茶科技”,全力推动茶产业提质增量。积极推进院地合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中茶所邓余良专家工作站,以技术培训、研发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引导茶农提升萎凋、揉捏、发酵等加工工艺,拉长茶叶产销周期,实现产品优质提档。实施浙江省第四轮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和温州市级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各一个,为永嘉县科技兴农提供了科学试验支撑。

深植“茶文化”,以茶为媒农旅融合焕新机。成立永嘉县茶文化研究会,创建茶文化挖掘和建设平台。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新业态,依托瓯窑小镇辐射作用,立足乌牛早茶特色优势,打造了三江精品茶园等茶文旅融合项目,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完整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还可以参与采茶、制茶的乐趣,体验一场沉浸式茶文化之旅。

4.以文旅融合为魂,全面激活楠溪山水

(1)古城复兴、文旅融合,枫林镇描绘“诗画枫林”

枫林镇借力文旅大融合,抓住千年古城复兴省级试点和杭温高铁楠溪江站落户的双重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开启千年古城“复原、复活、复兴”工程。

做深“复原”文章。坚持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实施枫林镇古城墙修复、圣旨门街路面改造、御史祠修缮工程、狮溪河道堤岸和景观工程等,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风光,有序做好古城风貌整治。随着古城复兴工作的推进,枫林镇已先后改造修复古建筑372间,形成“诗画枫林”的城镇风貌。

做深“复活”文章。通过将修缮后的宗祠古迹、供销社旧址等文化场所有效利用,进行对外租用管理,创新打造“新枫林十景”、“枫林里”综合体等网红打卡点,建成一批具有枫林文化特色的民俗馆、展示馆、体验馆、咖啡馆等新场景,打造成为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的人气集聚地。

做深“复兴”文章。以绿道为轴,将沿江各村串点成线,围绕“各村有各景”和县域旅游副中心定位,高标准完成镇区城市规划设计,释放1500亩站前商务区和2800亩枫孤溪度假区空间,吸引更多产业、资本、企业进驻,加快开发镇区千年古城与现代高铁新城。

(2)刷新颜值、艺术驻村,芙蓉村激发古村活力

芙蓉古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始建于唐代末年,这里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楠溪江古村落的原始风貌,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和中国景观村落。

“红黑榜”整村换新颜。2020年,芙蓉村下大力气拆除违建、旱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2022年6月,为进一步巩固环境整治成效,芙蓉村推出环境卫生“红黑榜”,定期对多次提醒仍拒不整改的脏乱差家庭进行实名曝光,并对最美家庭进行公开表扬,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共建美丽家园。

“艺术驻村”老屋焕生机。为唤醒乡村发展潜能,永嘉大力实施名家驻村计划,制定出台《永嘉县主题文化村社创建工作方案》《永嘉县艺术家工作室引进扶持办法》等系列政策,计划三年引进30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给予30万元补助。2020年7月,芙蓉村启动了COART麋鹿星球“艺术驻村”计划,村集体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农房等资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严格按照当地的传统民居风格对古民居改造,聘请当地拥有古建工艺的工匠进行原貌恢复,将60多间民房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和文化交流公共空间,吸引五湖四海的音乐、书画、美食、手工等领域艺术大咖集结芙蓉。

“艺术演绎”业态新培育。“艺术驻村”赋予了芙蓉村旅游体验更多可能,空置的老屋有了人气,芙蓉村推出了艺术市集、古戏台表演、爵士乐演出、街头艺人杂耍、花艺展览,并以村里手工灯笼为素材,到村外楠溪江江边营地设置大地艺术展,提升整村了文化内涵,带动整村旅游发展。2022年,芙蓉村依托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370万元。

(3)产业塑形、文化铸魂,丽水街点亮夜游楠溪

丽水街古村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是依托水利设施规划建设的村落。

古村发展,保护先行。编制《岩头村丽水街保护利用规划》,设置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外围过渡区,进行差异化保护与利用。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并引入社会资本,对沿街的长廊、房屋进行系统性修缮,同时复建文峰塔、献义门等,最大程度还原古村风貌。

文旅融合,品牌突围。打响音旅融合品牌,建设黑胶唱片体验馆、音乐酒吧、录音棚等音乐特色业态;打响月光经济品牌,建设丽水街亮化工程,形成独特的丽水街夜景;打响江南宋村品牌,推出曲艺书场,常态化开展永嘉乱弹、永嘉花鼓、温州莲花等曲艺演出,让游客在楠溪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客共享,民生为本。积极引导村集体、村民参与丽水街开发,鼓励村民将闲置的农房流转给县旅投集团专业团队,全面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推动村民共享丽水街旅游发展的成果。2022年,丽水街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其中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性收入56万元,人均年收入约2.6万元,接待游客7.3万人次。

5.以音乐活动出圈,深入刻画特色名片

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是浙江省文旅“金名片”,是“楠溪江山水+音乐”融合发展而成的音乐文化产品。永嘉县通过建设一个“楠溪江滩地音乐公园”和两大“音乐街区”,引进培育了楠溪江东海、星巢、草莓、ROCKTOWN等四个知名音乐节品牌,获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生态为先、山水联动。打造滩地音乐公园,通过滩地户外音乐节活动,让乐迷、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楠溪江的秀美山水、田园牧歌。

邀请艺人、吸引游客。每年举办楠溪江星巢音乐营,邀请来自全国的100支热门乐队,吸引李泉、许晓峰等10多位业界人士授课。截至目前,在楠溪江已举办各类音乐活动近千场次,朴树、崔健、黑豹、逃跑计划等知名音乐人来永演出,4届东海音乐节共吸引23万余人次。

多业融合、跨界合作。以“三营四节”为核心,提供“音乐+露营+市集+美食+文创”服务,并跨业态聚合音乐节、永昆《游园惊梦》沉浸式戏剧、“夜游楠溪”项目等多个领域,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2022年“夜游楠溪”推出部落联盟、奇夜梦·水灯节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20万人次。

6.以乡贤助力突围,聚力盘活高山温泉

永嘉县云岭乡南陈村位于永嘉县东北部山区,是永嘉、乐清、黄岩三地交界处,山乡偏远,距永嘉县城约70公里。近年来,南陈村按照“旅游+融合”的理念,以温泉产业为核心,联动开发农业观光、精品民宿、文化展览、度假养生等多种业态,打造云岭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物,实现山乡蝶变。

乡贤助力,开启南陈休闲观光1.0时代。永嘉县云岭乡南陈村在乡贤力量的支持下开发南陈生态农业休闲园项目,联动开发农业观光、精品民宿、文化展览、度假养生等多种业态。每年吸引4万多名游客,有力地带动了全村的发展。

扩大投资,迎来南陈温泉度假2.0时代。2015年,南陈村依托乡贤资源,成功勘探出了全省首个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温泉。依托温泉资源,回归乡贤继续追加投资15亿元,打造了南陈温泉小镇项目,并以该项目为中心,引回乡贤捐赠1亿元支持云鹤公路建设,最终成功落地规划面积达43.7平方公里的楠溪·云上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南陈村迎来了温泉度假2.0时代。

带动富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3.0时代。成立由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入股的永嘉县南陈农旅有限公司,形成“农民出土地、公司出资金、大家得利益”的“共富模式”。通过农旅公司全面整合开发村里闲置的土地、山林等资源,提供租金、股金、薪金,让村民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再进而变成“股民”,同时,为全村16周岁以上的村民购买了商业保险或失地保险。如今南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跃升到年均5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2.5万元。随着老百姓收入翻番,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创业。

7.以制度创新引领,精准赋能民宿发展

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民宿经济发展,永嘉县制定实施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体系,率全国之先创新落地民宿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宿行业无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并于2021年10月入选国家发改委地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探索制度重塑,唤醒土地资源。深入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试点,出台《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通过出租、联营、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农村宅基地(农房)进行盘活,用于发展民宿等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全县已流转闲置农房1639幢。

聚力品牌培育,开发特色民宿。加大本土民宿品牌培育建设,开发一批宋文化、山水诗路等特色主题民宿,提升楠溪花开、墟里民宿、悦庭楠舍等精品民宿文化品位,形成集聚性强、规模大的民宿群。目前,截至2022年,建成特色民宿400多家,全县乡村民宿床位数超6000张。获评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创新金融服务,提升民宿经济。为精准赋能“十大民宿村”打造和“百里楠溪特色民宿带”发展,永嘉县成立永嘉县民宿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永嘉县民宿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对大元下、过路滩等10个特色民宿村共授予1亿元的授信额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宿行业无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美丽中国县域标杆为目标,紧紧围绕绿水青山保护和金山银山转化两大核心要务,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拥江融入、产城融合”为引领,统筹抓好工业强县、城市蝶变、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放大楠溪江独特山水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构建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奋力打造“两山”转化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永嘉样板。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县”,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充分发挥永嘉特色山水资源和生态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系统谋划,突出重点。实行整体统筹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实施阶段性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两山”建设,突破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形成一批“两山”建设的典型案例和模式。

强化融合,彰显特色。推进“拥江融入、产城融合”,精心维护永嘉楠溪江优质山水资源,促进山水与城乡、自然与文化融合发展,注重强化典型示范,充分塑造和着力凸显楠溪山水诗画的独特魅力。

富民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两山”建设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强化“两山”建设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紧密结合,实现“两山”惠民富民。充分调动各方能动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努力将永嘉打造成为:

——打造“山水诗画”的文旅胜地。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围绕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水与城乡、自然与文化融合发展,凸显楠溪江山水诗画的独特魅力,把永嘉建设成为“旅游主业化、区域全景化”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样板区、旅游业改革创新引领示范区。

——打造“两山”转化的鲜活样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夯实生态本底,增值生态资源资产,以全域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主攻方向,不断丰富业态和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永嘉路径,真正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打造共同富裕的县域标杆。有效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全力推进美丽经济、低碳经济育强,整合优化区域资源,以典型案例为示范,以产业带、产业区等为载体协同推进区域“两山”基地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四)建设指标

结合“两山指数”评估指标及永嘉实践,设置“两山”基地建设指标,具体见下表4-1。

表4-1永嘉县“两山”基地建设指标

五、重点任务

(一)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守牢生态安全

1.健全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严格生态空间底线管控。严格按照《永嘉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求,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理清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正面清单,实现一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统筹重要生态廊道、重要公益林、风景区、水利红线和重要水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区等重点区域,构建“一区(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屏(括苍山脉和雁荡山脉)、五廊(瓯江、楠溪江、西溪、菇溪、乌牛溪)、多脉”的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绿色高效的生产生活空间。依托省域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深化全域工业空间治理。以瓯北、上塘等地区为主,结合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大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力度,实施“万亩千亿”工程,扩容提升经开区和高新园区。以规模集聚、特色引领、品质提升和平台整合为主要导向,推动县域形成“两带(大楠溪民宿风情带、小楠溪农旅融合带)、两区(两大产粮集中区)、五片(五个特色农业片)、多点(多个农业示范点)”的农业空间总体结构,强化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

打造特色之美的资源保护格局。全面保护楠溪江树枝状水系自然生态系统,楠溪江中上游流域(沙头以上)以生态保育、水源涵养和自然岸线保护和为主,审慎开展人工干预措施;菇溪、西溪、乌牛溪流域及瓯江沿岸,重点实施“堤园结合”、“增绿扩绿”工程,打造亲水岸线、滨水空间;楠溪江下游(沙头至三江口),科学编制流域的整治工程方案。持续维持永嘉县山水田园村落格局,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等实行名录保护、建设控制,实行分层、分类管控。

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廊道联通、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强化自然保护地边界管控。以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推进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做好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勘界立标、建设保护等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管专项行动。

2.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

加强楠溪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积极推动楠溪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支干流河道拓宽清淤、河岸整治和植被建设工作。推动滩林生态修复,持续打造楠溪江“美丽滩林”。重点推进瓯江、楠溪江等重点河流廊道生态修复试点,实施楠溪江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缓冲带建设项目,到2025年在楠溪江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支流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建设4公里左右生态缓冲带。深入推进楠溪江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实现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合理划定“禁渔区”和设立“禁渔期”,科学开展增殖放流。

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全面推行“林长制”,持续推进森林抚育(战略储备林)、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和珍贵彩色森林(美丽生态廊道)建设。稳步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加快松材线虫病枯死木的除治清理,除治后的森林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当加大“造、补、改、育”等人工干预措施,力争到2027年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下降15%以上、松枯死木株数下降25%以上。

加快推进山体修复。全面加强裸露山体治理,消除受损山体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至2027年,应建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100%。实施废弃和关停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小旦砂石矿等历史遗留矿山转型利用和综合治理,到2025年,完成10处治理修复工程。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2025年基本完成全域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系统掌握生物物种的种类、分布、数量等现状。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等措施,强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资源保护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保护与恢复,优先对重点区域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到2025年全县建成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53个,到2027年,基本形成集普查、观测监测、评估预警于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以永嘉县古树名木保护修复为重点,对现存并急需保护的古树名木编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并实施保护修复工程。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宣传。充分利用四海山林场、永嘉书院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园。充分发挥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作用,在楠溪江风景区、芙蓉古村、林坑古村、黄龙坑溪流等地,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和净滩护滩行动,提升市民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氛围。

(二)描绘碧水蓝天图景,增值自然资本

1.持续开展清新空气行动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集中供热布局,到2027年全县煤炭消费总量达到省市要求。科学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等项目,推进整县分布式屋顶光伏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永嘉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进完善城镇配气管网建设,持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开展VOCs“走航+定点”监测,深化泵阀、鞋服、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深入推进高新园区废气整治,探索园区数字化治气,建立健全覆盖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的园区大气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到2025年完成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鞋等重点涉气企业工况监控,提升大气环境管控水平。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大老旧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力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行动,加快淘汰国四标准柴油货车,对重点用车企业强化监管。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邮政、公务用车、出租车新能源比例达到80%以上,强化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完成县域行政村充电设施“村村通”。

强化大气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工业、市政、农业领域恶臭异味管控,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严禁秸秆、垃圾等露天焚烧,建立健全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机制。针对2个省控站点,开展“一站一策”大气污染管控,点对点落实监管责任。

推进低碳试点建设。深化岩坦镇省级低(零)碳乡镇试点建设,强化镬炉村、岩上村、垟山头村等低(零)碳村试点建设,深入推进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景区、低碳社区、低碳学校、(近)零能耗建筑等试点创建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低碳试点建设格局。积极参与区域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跨区域交易路径建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2.深化碧水行动

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推进城乡饮用水源一体化建设。持续保障小子溪水库备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进一步提升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和“千吨万人”及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划、立、治”工作。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源保护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源地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和执法监管。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到2025年底,农村饮用水达标全覆盖。

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巩固提升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城镇生活小区等“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开展新一轮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作。强化城区已建给排水管网分流和修复,巩固前期雨污分流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城镇“污水零直排区”长效运维机制,加快编制《永嘉县城镇污水设施运维管理办法》,提升排水设施管理质量。持续推进“永嘉县智慧排水云管家”系统建设,实现实时观察污水管网水量、水质目标,强化问题发现和解决机制,促进排水系统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

强化农村水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到2025年底,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达标,标准化运维实现全覆盖。强化南城街道新民村等农村污水管网改造提升,提升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收集率。持续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支持畜禽养殖场(户)建设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鼓励采取异位发酵、粪肥还田、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加大养殖废水防治力度。精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

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扩建及提标改造。推进岩头、岩坦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瓯北污水处理厂7万吨/日清洁排放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桥头镇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25年白垟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解决桥头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问题。

推进断面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加强水污染源头控制,推进楠溪江流域排污干管建设,加强楠溪江沿线周边乡镇街道污水治理和污水处理站运维管理工作。推动楠溪江、小楠溪、乌牛溪支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垃圾清理、底泥疏浚、生态补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提升楠溪江流域水体自净能力。深入实施流域控制单元水质达标(保持、稳定)方案,实施《永嘉县鹤盛溪(东皋溪)流域系统治理方案》,严格水环境功能区质量目标管理。

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积极落实《永嘉县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规划》,围绕“两江三区六带”,大力推进污染源治理、水源地保护、河网综合整治、河口治理开发、滨水休闲节点打造、亲水碧道贯通、亲水便民设施提升、水乡文化提升,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美丽河湖。到2027年,全域幸福河湖基本建成,完成3条省级美丽河湖建设,累计创成水美乡镇8个。

3.强化土壤污染防控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科学合理使用和管控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强化农用地源头管控,开展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行动,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管控,建立健全受污染农用地和超标食用农产品的长效监管机制。依托全县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深化有色金属加工、电镀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到2025年,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开展土壤污染“源解析”试点,对工业企业污染源落实阻断污染扩散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强化污染耕地和场地管控。根据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成果,分类落实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等三类耕地的污染防治和精细化管理措施。定期组织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更新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并公开,到2027年,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

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建立工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清单,打通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信息、调查评估等共享渠道。推进永嘉瓯北中心区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项目,有效防止二次污染。

4.加快“无废城市”建设

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严格新建项目准入,从严控制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处置难的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能够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国际、国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工厂”、“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建设,完成省、市下达的绿色工厂、无废细胞建设任务。加快构建农业投入品“进-销-用-回”全周期闭环体系,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及其废弃物产生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减量化工作,原生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产生量实现零增长。

持续完善分类收运模式。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规范化安全贮存、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的全领域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体系和机制,实现固体废物应分尽分。加强收运平台建设,推动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收运加快“三网融合”,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分拣中心和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建设。完善小微产废企业及实验室废物等危险废物集中统一收运体系建设,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到2027年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收运覆盖率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持续保持100%,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在95%以上。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农业固体废物收集体系,到2027年,废旧农膜回收率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持续保持90%以上。

持续拓宽资源利用途径。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以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等县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强分类利用,谋划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多途径的秸秆利用模式,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健全完善废旧农膜、化肥与农药包装等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农业固体废物收储中心建设。到2027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5.强化噪声污染防治

实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行动。严格工业噪声管理,督促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切实采取减震降噪措施,加强厂区内固定设备、运输工具、货物装卸等噪声源管理。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施工场地应优先使用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加强进出场地运输车辆管理。加大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鼓励在禁鸣路段设置机动车违法鸣笛自动记录系统,抓拍机动车违反禁鸣规定行为。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对文化娱乐、体育、餐饮等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其他噪声,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对音乐节、节假日旅游宣传活动等强化噪声管理,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持续深化夜间噪声管理,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三)书写山水生金篇章,推动“两山”转化

1.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栽培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休闲农业模式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全力提振乌牛早、早香柚、永嘉田鱼、永嘉麦饼“两早一鱼一饼”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浙南早茶产业集群建设,配套建设茶叶交易市场,提升茶叶市场影响力。加速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发展中药材、油茶等产业,积极争取在永嘉实施林下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中药材基地和油茶发展平台。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高标准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塑造工程,持续推进“楠溪嘉品”公用品牌建设,提升“永嘉乌牛早”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加强品牌宣传,通过各类展销会、媒体等广泛推介区域公用品牌,组织“楠溪嘉品”、“永嘉乌牛早”参加各类农博会、品牌推介会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加快完善农业数字化产业基础建设,综合运用遥感喷施、统防统治、物联网调配等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重点围绕罗东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鹤盛省级特色水果强镇等农旅融合产业平台,在农业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领域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到2027年力争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推进数字产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数字农场、数字渔场、数字田园、数字植物工厂等。推进农产品电商销售基地、永嘉村播学院、永嘉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农播电商孵化平台建设,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

2.推进生态工业绿色转型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传统产业重塑计划,全面提升泵阀系统装备、时尚智造、教玩装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群化、数字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迭代升级。高标准推进泵阀(工业阀)产业大脑建设,创建泵阀供应链平台,深入开展“未来工厂”探索,到2027年培育泵阀“未来工厂”4家以上,加快建成高端泵阀智能制造基地。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基于装备制造、森林康养等产业基础,聚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物联网传感器、医疗器械、海工装备等细分领域。数字经济领域,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与农业、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至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以数字化改革和先进制造基地打造为牵引,积极承接杭州城西、G60、温州环大罗山等科创走廊的溢出效应,建设永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瓯江北岸科创走廊。

3.促进文旅农体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以景区品质引领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争创未来景区改革试点。启动“景区村2.0版”打造,推进A级景区城、A级景区镇、A级景区村建设,实现美丽城镇样板镇3A级景区覆盖率100%。全面实施永嘉县楠溪江景区“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以楠溪江大景区为主战场,着力提升景区品质,提升永嘉旅游交通网络,持续推进上塘至大若岩、云鹤公路、珍上线、永嘉书院、云鼎等通景公路建设。持续推进景区内部绿道步道栈道建设,营造漫步山水间的自然悠闲氛围,完善无障碍旅游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省级文旅金名片2张,国内游客人均消费增长35%以上。

推动音旅融合发展,以音乐之声燃动楠溪江。深入推进音旅融合产业化发展,持续擦亮“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文旅金名片,持续加大楠溪江东海、星巢、草莓、ROCKTOWN等音乐节品牌宣传力度,扩大“一园两区三营四节”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ROCKTOWN楠溪江音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聚焦建设“音乐漫文化、音乐漫产业、音乐漫生活、音乐漫人才、音乐漫都数字化和音乐漫都品牌”6大项目,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把楠溪江打造成为音乐演出汇聚地、知名艺人云集地、原创音乐生产地、文艺青年追梦地和旅居地,全国一流的国际性乡村音乐漫都和国际音乐旅游目的地。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之光点亮楠溪江。落实《永嘉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全力推进枫林“千年古城”建设,打响“江南宋村”文旅金名片,持续推进苍坡、芙蓉、丽水街等古村保护和发展工作,实施艺术驻村,协同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瓯窑小镇建设与发展,将瓯窑小镇打造成为瓯窑文化展示地、瓯窑青瓷生产地、文旅融合示范地。积极践行“全域夜游”新模式,打造“夜游楠溪”品牌,培育一批夜间光影演艺、夜间民俗活动、音乐节、篝火晚会、星空露营等系列产品和夜间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月光经济”暨特色商业街3条,塑造“月色楠溪”文旅IP,实现夜间游客年超500万人次。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农业之特活化楠溪江。通过举办茗岙梯田开犁节、碧莲早香柚文化节、枫林沙岗粉干美食节、岩头镇“千年宋庄、苍坡晒秋”等重要农业节庆活动,整合周边农业资源,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高山云雾梯田景区建设,打造以高山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农耕文化为引领、以原乡风情为特色的田园旅游体验区。提档升级“百里楠溪特色民宿带”,推进江枫等十大民宿村持续发展,持续培育一批本土民宿品牌。

推动体旅融合发展,以运动之美展示楠溪江。立足楠溪江山水运动资源,大力推进“体育+”融合发展,全力塑造“山水永嘉·运动楠溪”形象品牌,加快打造全国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打造“健康永嘉”,通过“全年办赛”引领“全民健身”,着力打造“运动之城·健康永嘉”品牌,统筹举办全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乡村岙运会等基层赛事活动。精准策划举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构建“一县一品”的特色赛事格局,继续举办楠溪江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推出全国场地汽车越野车挑战赛、楠溪江国际山水挑战赛等精品赛事,积极引进楠溪江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际赛事落户。借力赛事云集推动设施升级,布局建设更多优良体育场地设施,每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努力串联山水资源、发展步道经济,到2025年新增登山健身步道100公里、环浙步道200公里。

(四)打造“两山”文化品牌,助力绿色富民

1.挖掘特色文化内涵

繁荣“古色文化”。加强宋韵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充分挖掘“永嘉学派”、耕读文化、古村文化及民俗文化深刻内涵,修缮或重建古窑址、楠溪江古村等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推进“永昆”“乱弹”、瓯窑、木雕等一批重点非遗传承发展,深入创建省级非遗主题小镇、省级非遗工坊,让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万家,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开发,每年办好溪下马灯戏、茗岙牛市、枫林武术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到2027年,创建一批中小学诗路研学基地,基本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

传承“红色文化”。以五尺红十三军军部旧址、金贯珍烈士墓、谢文锦纪念馆等为重点,连点成线打造“红色”革命文化带,强化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深挖红十三军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创新红色旅游业态,扩大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群的影响力,加快打造红军旅游综合体。结合楠溪江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拓展“红绿融合”旅游,打响“红枫古韵”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绿色文化”。深挖生态潜能,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元素,把永嘉人文与自然、文脉与山水、遗产与景区等有机组合,打造楠溪江生态文化品牌。深化抵制白色污染宣传,持续发展“杜白新材料技术”,积极宣扬重提“菜篮子”,形成良好的“杜白”文化。打造一批生态文化新标识,推进永嘉灵运仙境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创设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活动载体,办好特色文化旅游节、楠溪江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等主题活动,2023-2027年,每年完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生态文化题材文艺演出、公益广告和赛事活动等主题活动5个以上。

2.倡导绿色生活风尚

强化理论宣传教育。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低碳日等节日,通过橱窗展板、户外广告、环保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向社会各界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等,县级层面每年组织环保主题宣传活动1次以上、推出生态文化宣传产品1件以上。到2027年,全县“两山”基地建设公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聚焦百姓衣食住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降碳全民行动,推广公共化、轻型化、节能化及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徒步、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推动“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家庭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节约用电用水,购买具有低碳认证、能效标识等的产品和服务,2027年,创成“绿色家庭”110户以上。

3.建立全民参与的公众参与机制

完善公众监督机制。完善公众监督的途径、程序和保障措施。建立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成立由县人大和县政协牵头,人员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有代表性的群众等人员组成的“两山”实践观察员队伍,定期邀请公民参加“两山”实践的展示会、宣传会、听证会等。

创新公众参与形式。做大做强永嘉环保志愿者协会,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探索向志愿者组织购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乡贤资源,结合“两山合作社”建设成果,推动形成县域“两山”转化可投资项目清单,鼓励乡贤参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建设,切实推动乡贤参与“两山”建设。

(五)建立长效转化机制,拓宽共富路径

1.建立“两山”实践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考核激励政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以及乡镇功能发展定位与资源禀赋特色,制定差异化的考核办法,探索将“两山”转化的重点工作与表征指标等融入对乡镇(街道)与部门的考核中,创新实践“两山”基地建设绩效考核制度体系。推动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提升政绩考核的科学性、规范化和精细度水平。设置考核加分项,鼓励乡镇(街道)与部门创新“两山”转化路径与工作举措。

2.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

健全《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配套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楠溪江中上游工业“零准入”,积极落实条例中相关保护措施,科学评估已建立机制实施情况,根据实施情况持续调整优化配套制度,加快健全各领域配套机制。强化《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宣传力度,加强对沿楠溪江两岸群众及外来游客的宣传,提高知晓率。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研究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内容,制定出台符合永嘉实践的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按时完成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乡镇(街道),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和奖励;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区域生态环境不达标的,扣减相应财政补助。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生态环保责任。夯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杜绝治理效果和监测数据造假。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及“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

3.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积极推进“两山合作社”建设。根据《永嘉县“两山合作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组建运营平台,健全运营机制和项目开发机制,引导乡镇、村参与开发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永嘉县生态资源开发“一本账”,明确项目清单,形成可进行推介的项目列表,并建立健全全县生态资源保护、开发、监管全过程工作机制。选取沙头镇、桥下镇等一批条件相对成熟的乡镇(街道、园区)进行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典型经验。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以维系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

健全全域旅游发展扶持机制。出台新一轮《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文件,进一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推进以楠溪江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创新传统资源转化路径,对于通过生态旅游价值产品,结合永嘉县宋韵、瓯越等传统文化内涵,融合音乐漫产业元素,聚焦IP、流量建设,形成独具永嘉县山水田园诗风格的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游客“进入”消费、商品“对外”销售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深化强村富民机制改革。持续开展民宿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扶持优秀精品民宿,创新融资模式。创新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发挥强村公司兜底作用,充分挖掘农村闲置资源,激发村集体、企业、村民三位一体共振。建立健全林业碳汇发展机制,完善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机制,开发林业产品碳足迹与碳标签,建立林业碳汇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康养旅游+碳汇宣传,引导低碳大众化。

(六)放大独特转化优势,形成特色模式

1.以楠溪江为轴的全域旅游模式

依托楠溪江丰富的岩奇、水秀、村古、滩林美等自然人文资源,结合县域资源分布特征,以楠溪江为轴,串联楠溪江流域各景区、村庄,构建“一心引领、三廊联动、四区协同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以大楠溪为线,串联丽水街、芙蓉古村、苍坡古村、石桅岩景区,打造永嘉文旅产业核心区。以小楠溪为分支,整合金溪镇、碧莲镇、巽宅镇及岩头镇西部山区乡村资源,打造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田园休闲体验区。以云岭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整合云岭乡及鹤盛镇北部旅游资源,打造以温泉度假主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以源头景区和四海山景区为核心,以古村落文化为引领,整合岩坦镇、溪下乡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户外探险、古村探秘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区;以瓯江北岸新城为主体,串联周边东蒙山、胜美尖、瓯窑小镇、教玩具小镇等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康养、休闲商贸功能等为一体的城市休闲服务区。

2.以古村落为魂的文化振兴模式

依托古老淳朴的古村落资源,发挥国内唯一“中国景观古村落群”优势,切实做好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文化赋能,促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合。发挥丽水街“夜游楠溪”主体地位,推进丽水街独特夜景打造,做大“月光经济”,持续开展永嘉乱弹、永嘉花鼓、温州莲花等曲艺演出,深化非遗活化,不断丰富楠溪江东海音乐节会,培育演出聚集地。以永嘉诗路文化激活芙蓉古村,以如意街、芙蓉池和陈氏大宗祠等景点为载体,深化永嘉学派传承发展,打造永嘉昆戏大舞台,持续推出乱弹表演、芙蓉渔节灯、长桌宴等民俗活动,提升整村文化内涵,强化艺术家入驻计划,推动艺术创作激活古村文化。提升改造苍坡古村游览设施和基础,发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优势,发展研学、民族民俗等休闲产品,打造古村落观光、文化写生、艺术写生等功能为一体的景区。推动创新元素融入古村落,持续打造南戏永昆、宋韵文化沉浸式、可体验场景,推动传统小吃与新潮美食、非遗文化与现代卡通、古朴戏台与摇滚乐队融合,进一步提升古村落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3.以乌牛早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永嘉乌牛早”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契机,积极推进“永嘉乌牛早”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公共品牌效益,开展夏秋茶加工、茶叶延伸产品开发、茶叶休闲观光基地打造,拓展产业范围,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茶产业效益。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深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建设,探索“帆布池养殖+水稻”、“观光旅游+稻渔”等模式,强化院地合作,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稻渔综合种养配套苗种繁育基地1~2个。持续做大沙岗粉干、永嘉麦饼、早香柚、荆州板栗、楠溪田鱼、东皋红柿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持续探索丰富农业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路径。

4.以音乐节为媒的音旅融合模式

持续发挥“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优势,围绕诗与歌的曼妙、山与水的交融,触发人与景的融合,持续放大“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金名片效应。以楠溪江滩地公园为载体,持续创新音乐节举办模式,提升音乐营、音乐街区影响力,扩大音旅融合辐射效应,依托潮流音乐、文化旅游等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多产业融合、集群化,构建多维立体音乐产业体系,持续带动大若岩、枫林、鹤盛等周边乡镇,以“超级好厅”黑胶馆、“留声物语”咖啡馆、“造音工厂”录音棚等新业态为示范,持续打造一批音乐主题业态。持续在核心景点开设唱片店、音乐人家民宿等旅游业发展载体,扩大音乐人、音乐爱好者和文艺青年创作、创业、生活、休闲空间。

六、工程项目

针对永嘉县“两山”基地建设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提出相关具体工程项目,共包括22个项目,资金投入合计237.0233亿元。

表6-1重点项目工程表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县委、县政府对“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永嘉县“两山”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指导和推动“两山”基地建设,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市级层面、周边县的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两山”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落实目标责任

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体系,围绕推动“两山”基地建设工作,分年度制定方案目标指标。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分解落实各相关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部门及乡镇的条块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报进度、每季有检查、年底交好账,定期召开协调会,确保方案全面落实。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行“两山”基地建设工作情况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考核,并对评估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三)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科学高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并具有区域特色和操作性强的“两山”实践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福祉、生态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环保投入等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两山”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要求,强化基地建设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工作例会、集体会商、信息报送等相关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加大项目推进和任务完成的督查力度,定期通报各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的完成进度,对进度缓慢的项目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

(四)加强科技支撑

制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优化人才市场环境,着力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把人才引进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关键,引进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构建优质的“引才、育才、用才、扶才、励才”人才供应链和服务链,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强化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

(五)加大宣传教育

加大对典型经验做法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或专题,结合知识竞赛、有奖问答以及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两山”理念发展脉络与地方实践,及时公布“两山”基地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获得的荣誉,营造永嘉县“两山”基地建设舆论氛围。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永嘉“两山”基地建设的社会参与率。全面畅通“两山”基地建设监督渠道,建立民意反映监管平台。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