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许过的愿望一路生花,护送那时的梦抵挡过风沙……”
20岁,她许下愿望,把光明和能量带到缅甸;
22岁,她在海外创立中国光伏品牌;
30岁,她带领团队建立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33岁,她着手建立互联网综合平台,希望成就更多想要出海的中国企业……
15年来,从第一次历经武装盘查的紧张到镇定自若,从对缅语的陌生到侃侃而谈……所有的历练浮沉都化为内心的一份淡然和坚定,坚定了这条扎根缅甸、播撒光明的梦想之路,将更多的能量传递到缅甸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缘起
我要把太阳能带到缅甸去
“人生就是一个一直在路上,不断探索的旅程,你选择什么就会遇见什么。生命中许多惊艳的遇见,不经意成就了更好的彼此。”
2008年夏天,20岁的姜露,从云南边境来到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白天的曼德勒又热又晒,气温接近40℃。晚上,姜露住在缅甸唯一一个朋友家里。朋友热情地邀请她一起看电影。她们坐下后不到5分钟就突然停电了,过了5分钟来电了,没到5分钟又停电了……朋友家在缅甸属于比较富裕的家庭,家里有4个保姆。但是对于电力短缺的问题,在那边富裕的家庭也是无能为力。第二天一早天没亮,姜露就看到保姆们打着手电筒、点着蜡烛在准备早餐。
“从中国基建这么好、电网这么发达的国家出去,来到一个极度缺电的国家,我极度不适应。”姜露说,当时她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可以晒着太阳就有动力,把电供起来,至少让人们把电影看完,天热可以吹吹风扇,不用点蜡烛……
半个月后,姜露回到中国,带着那个模糊的念头,她找到了可以用来发电的太阳能。“当天晚上,我心里燃起了一团熊熊火焰,我告诉我自己一定要把这样的产品带到缅甸去!”那晚的激动,姜露记忆犹新。
无我
无知者无畏,我没想那么多
梦想之火,熊熊燃烧,照亮了前路。
姜露就这样开始了在边境上的光伏跨境贸易,把光明和能量带到了东南亚那片热土。
但是,在外人看来,缅甸的局势十分复杂,军事冲突频繁,民族矛盾此起彼伏,多年来一直动乱不断。姜露到这样一个国家创业,安全吗?有市场吗?
当时,年轻的姜露闯劲十足,也遇到过一些波折及武装力量的盘查,被问及当时心里是否害怕时,姜露这样说:“可能因为年轻,无知者无畏,我当时心里也没有特别害怕,面对这些困难,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我想给他们带来光明、带来能量,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做到,内心就比较放松,而且我也相信有神明护佑。”
凭借着无畏的心态,姜露的企业快速发展,最多的时候占据了缅甸60%以上的光伏市场份额,给众多的缅甸家庭带去光明和温暖。
重塑
我要做自己的品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产品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与信赖,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力与创造力。
近些年,光伏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在这个市场里拼杀,如何能脱颖而出?对此,姜露有自己的考虑。
在做光伏贸易最初的两年里,姜露发现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知还很局限,国外有些人认为中国制造不够好,他们还没意识到,中国光伏已经是世界的领军者。
如何打破这样的认知?姜露认为,要做自己的品牌,只有品牌的力量被认可,制造的力量才会被认可。
姜露开始筹划自己的品牌,“对于我来说,创立品牌是创新的一大步,缅语的‘创新’读作‘sandi’,因此我们创立了‘sandisolar ’。”
如何让sandisolar走进缅甸的千家万户?姜露做的第一件事是招兵买马,她在中国找到了熟悉产品的工程师、擅长做市场的经理人,把他们带到缅甸,再在缅甸招集了当地对光伏有热情、有理想的新兴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兼具中国开拓气质和缅甸本地化运营的团队。
同时,在产品上,姜露注重差异化。她认为,一个sandi是不够的,一群sandi一样的品牌群,来主打不同的需求,有的便宜些,有的高端些,才能够满足最大人群的需求。为了让更多人知道sandisolar ,姜露在缅甸广播电台四个最热门的频道投放广告,播放他们的品牌,每天一打开电台,就能听到缅甸语的“不怕停电,停电不怕,就用sandisolar”,姜露还请了缅甸最大的明星为sandisolar代言,以至于sandisolar在当地家户喻晓。
为了打好品牌,姜露亲自带着同事们开拓客户渠道,他们以仰光、曼德勒为起点,深入到缅甸的七邦七省。“我见了那些各省的首富,他们都已人到中年,一开始把我当作小孩子,现在我们都处得像亲人一样。”姜露说,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组建了一个完善的经销商网络,把运输的路线也全部规划好。
渐渐地,姜露行走在缅甸街头、开车在路上,会看到sandisolar的产品。缅甸很多家庭、企业都用上了他们的产品。
曼德勒附近有一个20亩的果园,他们原本用的是柴油发电机灌溉。后来姜露带着团队给他们修建水槽,安装太阳能水泵,“每天只要太阳照射,水就能从地下抽送到果园,没有噪音、没有污染,果农们非常惊喜,我们也非常有成就感。”
位于缅甸内比都20公里和40公里的Min Byin村和ACT村两个扶贫村一直存在用电困难的情况。姜露团队结合村里道路、村民住宅和树木的分布,为两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给当地养殖户安装太阳能设备。当时,中央电视台对这个扶贫项目进行了报道。
抱团
把所有的品类放在一起,资源互补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09到2019年,3600多个日夜更替,是sandisolar快速发展、破茧成蝶的十年。
姜露发现,到2015年,缅甸已经有很多数码店,买完手机买手机壳,买完手机壳再买一条耳机,手机坏了回来修。她当时就想,缅甸的光伏市场,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场地,它是一个中心,消费者来这里安装自己家的第一套光伏发电系统。于是他们在仰光找到了一栋楼,没日没夜干了1个月,建成第一家一站式光伏展厅。客户一走进来,这里就是太阳能的世界。后来,这样的展厅就在缅甸遍地开花,有很多效仿者,真正把光伏在缅甸干成了“家电”。今天在曼德勒登上高处,往下看有那么多小房子小别墅,其中有很多屋顶都覆盖着太阳能组件,他们都是接受这样一站式的服务安装起来的。
姜露认为,品牌系列再多,也是有限的。建设一个链条式的一站式体系,把所有的品类放在一起,资源互补,更容易成功。
创业路布满荆棘。在分布式光伏的热潮里,产品也不停地迭代,产品的安装、使用和运维成为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经销商拿回去,解决不了售后的问题,就必须回来找我们;安装商拿回去,各种不合规范的安装、接线方式,也会导致产品错误的使用。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们。”姜露说,他们开始组件自己的安装、运维、售后团队,但同时也意识到如果全缅甸只有sandisolar这样做,那其实是只用一只脚走路。要让全缅甸的从业者都有这个意识,也有这个技术和知识,这个市场才会有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这时候,姜露找到了一个关键的伙伴,全缅甸唯一的一个光伏博士后——thi thi soe。thi thi soe在欧洲、日本都留过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独立女性,为新能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她们一拍即合,姜露负责在中国把知识、技术、标准引到缅甸,thi thi soe在当地组织课程培训、实操教学、考试考证。目前,他们已是“滇·缅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今年还邀请很多厂商到这里做培训。
共享
我踩过的坑,让大家不再踩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几年前,姜露又在思考,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光伏品牌,这些年她又一直在缅甸深耕渠道和本地化,以前的模式一直是点对点的,现在能不能连成线、做成面?能不能真正的把她的渠道和本地化经验赋能到想出海的光伏企业?
于是,姜露开始了3年的平台化探索,“我们做平台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家,我们实在踩过太多坑了,我们也实在积累了太多经验了。平台的意义在于,我们踩过的这些坑大家都不要再踩了。我希望把sandisolar打造成一个线上线下综合平台,成就更多想要出海的中国企业。”
2023年11月25日,在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光伏出海新机遇沙龙上,姜露首次在国内将sandisolar品牌以及自己的想法、建立平台的初衷与大家分享,她还在这里遇到了很多知心的同行。她说,未来的新能源出海,一定会呈现出更强的“抱团”的特征,甚至与上下游、供应商、辅材厂商一起出海。她真诚期待和所有的光伏企业抱团取暖、并肩作战。
出海创业10多年,姜露有四点深刻的感悟,分享给想出海的企业:
首先,要尊重当地人的文化,接受世界多元不同的存在;
其次,要坚守初心,不要半途而废。(比如姜露的初心就是要解决当地用电难题)
第三,心中要有信念,做企业要讲诚信,市场起起伏伏很正常,不要盲目扩张;
第四,要尊重当地市场需求,开发适合这个市场的产品,不要持惯有的国内市场思维,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市场。
“此心安处是吾乡”。回望这些年的创业路,姜露心存感恩:“我是幸运的,有了明确的梦想,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把梦想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采访的最后,姜露跟我们分享,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喜欢练瑜伽、打八段锦,近期还爱上了站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