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资本有周期,踩准节拍是关键。
下半年以来,沪深IPO风向调整,如蝴蝶效应一般,席卷整个产业及资本圈,持续的IPO终止更是挑动了太多人的神经。
如今,必须准确认识并认真对待了,尤其前几年景气度较好的新能源行业,更要审慎应对。
01
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共振
过去几年,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既是产业的大年,又是资本的大年。
一方面,需求猛增,业绩较好,产业景气度较高;另一方面,以IPO为代表的资本表现活络,财富盛宴,预期爆棚。
今年,随着供需结构逆转,产业景气度下降,尤其是以硅料为代表的光伏业务链、以锂盐为代表的锂电业务链、以欧洲家庭储能为代表的储能业务链,纷纷回落,并进而导致这些业务链上的企业经营表现总体回落,或利润规模下滑,或增速下滑,或毛利率下滑。
这在A股已提前表现。
在产业景气度下滑的同时,今年下半年以来资本也进入收缩周期,可谓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的IPO阶段性收紧,正在猛烈冲击上游VC/PE等股权投资机构的出手频率及规模,进而导致未上市企业的融资变难。
至此,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双双进入下降通道,还产生共振,并形成更强的负面反应,而这个趋势才刚刚开始,远未见底。
02
直面“时间考验”
产业周期与资本周期共振,IPO变得愈加艰难。
一方面,审核标准变严,上市周期变长;另一方面,经营业绩本身受到景气度回落的冲击,上市根基出现动摇。
对于已经申报IPO的企业,如果所处业务前几年尤其2022年是景气高点,同时2023年业绩又明显下滑,那么解释难度会很大,或许只能通过2024年、2025年的业绩回升来证明自己的绝对实力。如果不能证明自己,那就只能打道回府了,近期IPO撤回就多属这种情况,预计还将持续。
对于尚未申报IPO的企业,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2022年是业绩高点,而2023年业绩明显下滑,就只能等到后续业绩回稳之后再行申报了,前提是还能回稳。
当然,如果所处业务景气度调整不明显,或者企业自身竞争力较强,2023年相较前几年的业绩没有出现明显下滑,那么IPO节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目前IPO审核、注册、发行周期较长,尤其创业板平均上市周期接近2年,这个周期是后续沪深IPO值得参考的时间轴。
因此,对于目前正在排队但尚未过会的企业而言,真正发行可能要等到2024年底或者2025年了,彼时2024年的业绩已经比较清晰,在那个时点至少说明2022、2023、2024年的业绩是经得起考验的。
对于部分已经过会的企业,可能也要在较长的注册及发行周期中,同样等待这样的考验,或者说煎熬。
如果尚未申报IPO,那么真正发行预计要等到2025年底以后了,彼时至少说明2023、2024、2025年的业绩是经得起考验的,这对大量拟IPO企业而言是最乐观的预期了。换言之,2022年业绩已经没有意义,如果再悲观一点,2023年业绩也会被排斥在外。
在监管部门眼里,“拉长时间”是证明企业IPO实力的最好方式,口说无凭,事实说话。能够经历这一轮周期冲击的企业,想必一定算得上是优等生了,至少不会是差等生,未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更值得期待。
可见,在必须的“时间考验”面前,过去几年的高光时刻,已经显得苍白,关键是未来几年是否能够保持,是否持续符合IPO隐性财务要求。
对于尚未IPO申报的拟上市企业而言,2022年这个景气度高点甚至包括2023年,已经不重要了 ,IPO周期恰好要消除这个不正常的时段,从头再来,接受时间的考验。
过往皆序章,而今迈步从头越。
03
降低预期,休养生息
如此,IPO周期拉长了。
创新、创业及创投的预期收益率必然下降,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头脑清醒,调低预期,否则容易犯错误。
前几年产业及资本景气度较高时的超额预期,短期再难相见。
这也未尝不是好事,无论产业或资本,都回归理性,远离投机,走出低质量内卷,走向高质量发展,才是更优的生态。
IPO终归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远离浮华,休养生息,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