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演变风起云涌,特别是电池技术领域的变化,“N型化”已经成为组件厂商“抢滩”的新方向。其中,N型 TOPCon 技术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高效率夺得市场主导地位。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年版)》数据显示,2022年TOPCon的出货量为8.3%,全部N型产品占比为9.1%。
11月7日,在2023中国(临沂)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期第八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上,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件研发中心总监介雷做了主题为《N 型轻量化组件封装技术解决方案》的演讲,详细介绍了一道新能N型TOPCon技术发展路线及搭配N型电池技术的明星轻质组件产品,并分别从轻质场景应用的前板、后板及胶膜封装等方面重点介绍了N型轻质组件的封装技术。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件研发中心总监 介雷
组件累计发货量达20GW
累计中标容量15GW+
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一道新能”)于2018年8月成立,是一家专业从事高效太阳电池、光伏组件及系统应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及电站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央企战略投资企业。
随着晶硅太阳电池从P型技术向N型技术的快速迭代,一道新能成立之初就敏锐地察觉了电池迭代的蜕变趋势,坚定的选择了N型技术领域,并率先建成了我国首条年产1.2GW高效TOPCon电池生产线,成为光伏N型技术的引领者。
据了解,一道新能拥有N型组件与轻质组件两大核心产品,以及生态光伏、城市光伏、海上光伏三大系列全场景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并陆续进入多家大型央国企采购名录。同时,还建成国内外完善的销售网络,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介雷表示,2023年,一道新能将建成N型高效电池30GW,高效组件产能30GW。上半年,公司光伏组件出货量位居行业第九。截止目前,一道新能组件累计发货量为20GW+,累计中标容量为15GW+。目前,已成为光伏行业的一线品牌。
TOPCon 技术迭代升级
电池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着眼于一道新能N型TOPCon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多年深厚的技术沉淀,公司成立5年来,不断在产品中融入新的创新理念,N型TOPCon电池技术已经从TOPCon1.0发展到4.0时代。
据介雷介绍,2019年一道新能TOPCon1.0技术,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2.3%。2020年一道新能推出TOPCon1.0 Plus技术,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3.5%。2021年一道新能研发的TOPCon2.0技术,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4.5%。2022年一道新能TOPCon3.0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25.2%。目前,一道新能以i-SE、ut-PolySi、mt-Pass三大硬核技术为支撑的TOPCon 3.0 plus电池已经大规模量产,最高效率达到了25.8%,实验室效率突破了26.24%,730mV的开路电压创造了全球最高纪录。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N型TOPCon 4.0大面积电池(面积为333.4cm2)效率突破26.33%,刷新大面积TOPCon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公司规模化量产的DAON系列N型高效组件功率覆盖440W-640W,效率突破25.9%,54、72、78等多版型设计充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介雷表示,到2025年,一道新能将开发硅基叠层电池TSiP,届时电池转换效率将提升至30%以上,同时,公司还将继续升级迭代硅基单线态电池SFOS技术,届时研发太阳电池效率将超过35%以上。
轻质封装技术6大性能
助力光伏电站稳定运行
当前轻质组件存在一定技术难点及可靠性风险,针对当前轻质组件常见的高耐寒、抗冲击、高透光、高阻水、耐紫外等痛点,封装技术的关键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封装材料的选择还直接影响组件的耐久性和性能稳定性,以此确保光伏电站的长期可靠运行和优异的发电性能。
论坛上,介雷向我们推出了轻质封装技术,以适应组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所面临的问题。
轻质封装技术采用轻质半片,该产品具有轻质、美观、高可靠、高效、安装便捷、质量保证等特点。
介雷表示,轻质半片前板采用氟复合材料设计,可以一人或两人搬运,使轻质组件重量降低70%。同时,在前板增加致密水汽阻隔层,来达到高强度阻水的目的。
在封装结构方面,轻质半片封装采用定制胶膜和金属复合材料,水汽透过率降低了85%,“0”透水率。同时,还采用了正面透明含氟复合材料,该材料质保10年,功率质保25年。
在封装胶膜方面,一道新能采用的是轻质专用胶膜。介雷称,一道新能使用的胶膜为采用定制配方进行交联,并修补相关官能团的薄弱点。
在封装后板方面,通过对后板金属复合材料成型,来计算不同的后板成型之后的抗弯刚度及抗光强度,以此来优化材料型状。通过实验,一道新能组件在户外暴晒90天左右,组件仍没有发生任何形变。
介雷表示,一道新能产品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工厂厂房、玻璃屋面、户用瓦房屋顶、高速公路边坡、华为基站、光伏停车棚等多个领域应用。
来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