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据《国际融资评论》(IFR)报道:
“亚洲可再生能源行业将在杠杆融资市场上留下印记,黑石集团拟提供至少7亿美元的贷款,来支持其收购中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古瑞瓦特科技 (Growatt Technology) 的多数股权。
黑石集团拟以约15亿美元收购古瑞瓦特创始人持有的约52%的股份。这家私募股权公司正在寻求杠杆倍数为4.25倍至4.50 倍的债务融资,这对于亚洲可再生能源企业来说,是罕见的杠杆贷款案例。”
15亿美元,52%股权!算下来,黑石对于古瑞瓦特的估值,已经来到了28.85亿美元。按照最新汇率,古瑞瓦特现在的估值已经达到了210.62亿人民币。考虑到并购方黑石已经进入并购贷款这种项目融资的工作阶段,这个210亿,很可能就是双方最终的成交价。
在上篇文章中,彭博引述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观点,说古瑞瓦特只值10亿美元。当时媒体就认为这个说法有点不太靠谱,毕竟公司又没出什么大问题,这个价格实在太便宜了。
但是后来,丁永强借助媒体发声坚决予以否认,连说三声不属实。一些“知情人士”也认为黑石收购古瑞瓦特的可能性概率小,接下来还会继续推进在港交所的上市计划。甚至,有人认为古瑞瓦特在港交所的合理估值应在500-700亿元。
媒体看到这个估值时当时就有点蒙。后来和一些圈内朋友开玩笑,古瑞瓦特真要是这个估值,就连行业老三锦浪科技(总市值341.7亿元)和行业老五固德威(总市值228.5亿元),两家现有市值加起来都不够。古瑞瓦特完全可以等IPO之后,用融到的钱收购老三或老五其中的一家。当然,这只是玩笑——没有如果,恰恰因为多次上市失败,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当然,无论是10亿美元的传闻,还是500-700亿的放风,甚至包括这次28.85亿美元的交易信息,可能都只是买卖双方故布疑阵、隔空讨价还价的手法而已。
2022年6月,IDG资本向古瑞瓦特投资9亿元人民币,并获得6.52%的股份。以此交易对价计算,古瑞瓦特在香港IPO前的估值,当时已达138亿元人民币。
基于专业大神级的机构IDG资本在一年前对古瑞瓦特的估值,媒体认为,要考虑古瑞瓦特还没上市,另外此次交易性质是取得公司控股权,210亿的估值还是相对合理的,至少已经接近最终的成交底价了。
上次媒体就说过,按照常理,这么重大的一笔交易,无论是买卖双方还是参与的投行律所会计师等相关三方机构,都要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哪有那么多知情人。所谓“知情人”,大概率上都是自己人。
消息可靠吗?
上次传出10亿美元信息的是彭博,绝非空穴来风。那么,爆出今天这则新闻的《国际融资评论》(IFR),又是一家什么机构呢?
《国际融资评论》类似于《经济学人》、《巴伦周刊》,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如后面两家,但其定位特长就在于准确的情报,拥有40多年历史,号称是“全球领先的资本市场情报提供商”。
《国际融资评论》(IFR)的老板比较厉害,叫路孚特(Refinitiv)。后者是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 LSEG)成员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数据和基础设施提供商之一,年营业收入达62.5 亿美元,在190 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 40,000 家客户和 400,000 名终端用户。
接下来说的才是重点。《国际融资评论》(IFR)的母公司路孚特,在早年本来隶属于汤森路透集团。2018年,正是今天这场并购案的主角——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以200亿美元的总估值,收购路孚特55%股权,汤森路透则持有路孚特45%股权。
也许会有人好奇,路孚特及旗下媒体,在黑石并购古瑞瓦特一案中,还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吗?
实际上,上面这张图片就是《国际融资评论》(IFR)该篇文章的配图,相信黑石的老大们在看到自己的卡通形象后,一定不会感到太开心。
这只是对于杠杆收购行为的一种善意玩笑。资本的魔力是无穷的,站在新能源的大风口上,站在万物生长依靠的太阳面前,助力全人类应对气候危机、实现能源转型,是资本大佬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还能赚钱,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