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2023碳达峰碳中和会议系列专题会议“光储一体化与‘双碳’发展专题会议”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指出,当前,新能源领域蓬勃发展,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当下,中核集团迎来了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期、窗口期和机遇期。聚焦“双碳”目标,中核集团进一步明确了核能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中核集团新能源项目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新能源在运装机超过2300万千瓦,在建项目规模近2000万千瓦。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兼中国能源报常务副总编辑焦翔。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兼中国能源报常务副总编辑焦翔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蹄疾步稳,成效显著,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特别是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质量提升,跨越发展。今年1到6月,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在1亿千瓦以上,累计装机约6.8亿千瓦,光伏成为我国装机容量第二大的电源。
▲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亚飞。
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亚飞认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能源更将是其中“主角”。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呈现大基数、高增长态势,同时新能源发电贡献水平大幅提高,去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全部总量的30%,保供作用显著。
“山东是我国光伏大省。”烟台市光伏行业协会会长鲁苏毅指出,“根据7月2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山东省新增并网容量675.9万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光伏累计并网容量共4.7亿千瓦,其中山东省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4945.8万千瓦,名列全国第一,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烟台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236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352.3万千瓦。”
由于光伏发电存在波动性、间歇性,配套储能发展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的关键。焦翔表示,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新型储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在‘双碳’目标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大批能源企业不断加码光储一体化项目,光储一体化渐成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的山东,同样成为了光储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据卢铁忠介绍,截至2023年7月,先后在山东建成投运了多个新能源示范项目,其中山东郯城101兆瓦/204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是中核集团在鲁首个并网的电网侧大型储能项目,也是山东2022年首批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省储能示范项目。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平台生态部主任、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牟强指出,早在2021年,山东省就开始探索共享储能模式,最早建设了五个示范项目,到今年7月,公布了53个示范项目,大部分都是百兆瓦级大型储能项目有力支撑了集中式光伏和风电发展。
牟强进一步表示,山东省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更不容小觑,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分布式光伏达到3068万千瓦,占到山东省光伏装机总量的70%以上,分布式光伏配储潜力同样巨大。云储能是一种共享式储能技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将分散的海量小型的无序的储能资源融合,将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同时提高储能资源利用率,降低储能使用成本,还有望直接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建立市场交易。
清华大学研究员、信息能源教育部中国移动实验室主任慈松提出了最新的能量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能量计算的体系架构解决方案。“未来储能行业要发展,必须要解决安全性的问题。如果将能量计算装置用于储能领域,就像给电池系统安装‘管家’,利用毫秒甚至微秒级的监控,就能够帮助解决电池潜在的热失控、热堆积风险,从而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对于“双碳”未来,原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盖其庆做出了展望。“‘双碳’目标实现后,首先,我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面临淘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获得发展机会,我国经济将向现代化、再电气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次,能源结构将实现转型,2060年非化石能源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未来各类电源将不再直接上网,风、光、水、火、储通过多能互补配置储能等灵活性装置以及支撑应用功率预测等数字化技术完成自我消化、优化,形成虚拟同步机制后再并网运行,发电侧将尽可能随调度需求灵活调节。‘双碳’目标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相信不远的将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