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来自国家能源局和黑龙江、辽宁等地方政府代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线下+线上直播”方式,围绕光伏产业深度跨界,绿电转化助力“双碳”目标,展开深入探讨。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能源”)副总工程师闫俊义在会上指出,“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与传统业态跨界融合愈发显著,“光伏+”模式已经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
闫俊义认为,我国光伏发电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光伏产业迎来了“高光时刻”。“光伏产业的‘高光时刻’与‘光伏+’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闫俊义表示,“光伏+”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更多元、互补的能源综合利用和其他增值应用,在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消纳的同时实现资源立体高效利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在日益突出的用地矛盾下推动新能源发展破冰前行。
在闫俊义看来,通过光伏与“农林牧渔”的结合,可以因地制宜、立体发展,奏好乡村发展“交响乐”。他表示,加强光伏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复合利用、不断推进农村能源转型,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路径之一。充分利用稀缺的新能源用地资源,实现光伏与农林牧渔业形成上可发电、下可种养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致富。
同时,光伏与能源新业态结合,实现多能互补、综合利用,也是“光伏+”的一种重要形式。闫俊义指出,在光伏加速成为主力能源的过程中,高比例光伏的稳定并网与消纳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光伏与储能、制氢、光热等能源新技术的融合互补是提升并网消纳能力的关键举措。
此外,“光伏+生态治理”则是生态优先、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闫俊义认为,“新能源+生态治理”融合发展不仅以新能源开发推进化石燃料替代,而且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工程增加了碳汇,“减排”“增汇”兼顾,生态与能源“双赢”。实践表明,集中式光伏电站能够引起土壤理化性质转变,使局部微气候朝着更有利于植被存活生长的方向改变,强化土地固沙保水的能力,有利于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和条件改善。
闫俊义还介绍,光伏与交通、建筑领域的结合,可以实现灵活布局、多场景应用,开辟跨界融合新赛道。其中,“光伏+交通” 利用高铁站、机场、公路沿线边坡、服务区、加油站等区域大量土地及空间资源开发光伏项目,为铁路机场等运营提供绿电,为低碳转型提供支持,而“光伏+建筑”既满足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也有助于传统建筑行业商业模式的重塑。
“‘光伏+’成熟模式将加速部署,光伏与不同行业的融合趋势将愈发凸显。”闫俊义表示,未来,“光伏+”成熟模式将进一步加速部署,光伏制氢、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直流供用电等创新模式将逐步成熟。光伏发电与终端能源电力消费也将全面融合,形成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应用格局。
据闫俊义介绍,三峡能源深入践行“碳中和”战略,致力于成为“光伏+”发展的积极探索者和有力推动者。三峡能源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核心主业的实施主体,风光并举,海陆并进,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超2600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超1000万千瓦,已投产项目遍及全国22个省(区)。闫俊义强调,三峡能源将继续发挥“光伏+”带来的综合效能和生态效益,坚持“光伏+”融合发展,探索新能源与不同产业的最大公约数,为清洁能源最优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