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燕赵大地晴空万里,渤海湾西岸穹顶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黄骅港海风阵阵。向北20公里的南排河镇上,渔民正乘船在光伏板下撒虾苗。
“冬春一片白茫茫,夏天到处黄菜秧,远望不见一棵树,秋风咸土满天扬”,这里曾是典型的“苦海沿边”、烂泥海滩。如今,烈日下,光伏板与波光粼粼的塘水,交相辉映。波光上下,动静结合,蕴藏的是渔光互补的“振兴经”。
华能黄骅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张广腾/摄
双赢:光伏与虾共舞
来到南排河镇,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错落排布着大大小小的盐场和渔塘。由于草木成活率低,虽已过立夏,但没有丝毫绿色,一眼望去尽是荒凉。镇上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只留下晒盐工和养殖户在这里“坚守”。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利用前徐家堡村、关家堡村、季家堡村、前范家堡村现有6个渔塘上方空间建设光伏板,从北向南绵延15公里,装机容量14万千瓦,总占地面积3600亩,于去年9月全容量并网。据测算,年平均发电量可达2.16亿千瓦时,节约7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华能黄骅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鲍宁/摄
当问到对项目的评价时,关家堡村渔民郑立坤告诉记者:“忒好了!虾苗不变,养殖技术不变,劳动量不变,一年就能增收好多钱。我们拿到的钱多了,实实在在地受益。我们愿意向亲戚朋友推荐这种模式,希望更多人得到实惠。”
郑立坤介绍,项目投运后,主要在养殖和租金两方面实现了增收。
养殖方面,渔塘上的光伏板起到遮阳效果,降低了水温,减少了塘水蒸发,使环境更加适宜青虾生长。青虾明显变大,从每斤约30个变成了15个,市场售价提高5元/斤,养殖收入增长近三成。
租金方面,在原塘养殖情况下,渔民还可以拿到项目占地给付的租金,甚至比部分渔塘产值都高。
塘水上方,光伏板发出的绿电,通过线缆传送至升压站,并入河北南网,被港口和企业消纳。
“今天又是破百万的一天。”办公楼内,上安电厂运行部主管、黄骅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站长王洪兴看着中控屏上发电量数据,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日照强度大,光伏板蒙尘少,加上电网消纳能力强,电站负荷达到95%。”
光伏经济和渔业经济相得益彰,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成了黄骅市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项目。以渔光互补形式为蓝本,黄骅市又规划建设5吉瓦渔光互补项目,致力将南排河镇打造成光伏小镇,为当地绿色转型注入更强动力。基于项目成功的经验,上安电厂积极跟踪规划情况,申报了二期项目。
安全高效:全生命周期的主旋律
海边特殊气候条件,给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带来新的挑战:塘水盐度4%,是海水的两倍,对支架腐蚀性更强;大风不断,瞬时局部超过11级,光伏板容易被“吹”飞;空气湿度偏大,电气设备漏电风险增加。
为此,上安电厂在电站设计之初就对安全进行了全盘考量。承担项目基建任务的上安电厂新能源处黄骅项目经理焦国强告诉记者,借鉴火电厂防腐经验,项目采用水泥桩基和镀锌支架,投运后防腐效果如预期一样好。针对性研发了光伏板间卡扣,将光伏板“铁锁连舟”般固定成一排,面对局部瞬时大风,单板也能稳稳当当。逆变器和线缆都选择了绝缘等级更高的产品,尽力消除各环节的漏电隐患。此外,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规章,严禁清洗液和工具等掉落渔塘中,破坏塘水。
“高效”,是“安全”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体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一专多能”的人才特点,使上安电厂可以根据不同阶段,指派不同岗位员工兼职推进项目,在不新招一人的情况下完成了电站的建设和运维。
焦国强,之前的火电专工,在项目前期跑下来后,就转到项目现场负责基建工作。他告诉记者,基建高峰期,同时指挥着7个施工队伍、400多名工人施工,以接近每天4兆瓦的容量安装光伏板。全容量并网后,电站只需留两人值守,场站运维、安全监管、经营等纳入上安电厂原有体系。
“太阳升起自动并网,太阳落下自动断网。”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实时数据传输到上安电厂新能源集中管控平台。据了解,该平台于2022年在火电厂集控室搭建完成,可以监控光伏设备实时状态,使现场最大程度实现减员,有效推进新能源运维模式数字化、智慧化转变。
“一套系统,终身受益。随着未来越来越多新能源项目的接入,项目运维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王洪兴告诉记者。
转型:绿色产业“墙”外开花
上安电厂,是华能最早投资建设的四家电厂之一。黄骅渔光互补光伏电站,位于360公里外的渤海之滨,是上安电厂合作开发的第一个新能源基建项目,也是“墙”外创业、开疆拓土的第一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次尝试。
“面对火电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的客观情况,上安电厂加快绿色转型,率先争取到黄骅地区优质的光照资源和土地使用权,推动渔光互补项目落地。”上安电厂党委书记、新能源管理处主任侯庆洲介绍说,“项目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干部员工士气,坚定了绿色发展的信心。”
从传统火电向新能源转型,上安老厂第一步就是打破思维的“墙”。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上安电厂明确提出绿色转型路径和目标,确保“十四五”期间供热面积突破8000万平方米,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
锚定发展目标,上安电厂内外兼修,近年来重点在机制转变、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向内,干部员工聚能发力。2020年,上安电厂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项目处,由厂党委书记直接分管。此后,建立起各党支部“包联”的新能源基建用人机制,实现全厂“一盘棋”。截至目前,全厂750人已有近74人专职、102人兼职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
专题会议,已经成为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关键一环。2022年,厂党委会专题审议新能源发展议题达到210项,占全部议题一半,同比增长209%。此外,电厂每周还会召开新能源项目推进例会,为项目如期推进提供坚实保障。“会上,项目负责人依次汇报进度。会后单独对难度大的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有时一场会议要开4个小时,虽然时间长,但很解决问题。”焦国强说。
向外,坚持“产业+资源+政策+信息”的总方针,营造多维立体的发展环境。通过深化与政府部门、电网公司、合作单位沟通交流,发挥项目开发的主导作用。上安电厂新能源处沧州开发部焦国军介绍:“去年,我们拜访20个县(市)主要领导和30家产业合作单位,互通信息、谋求契合点。通过与各产业单位深入沟通,建立了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资源库。”
“我们积极适应市场机制,在央企、国企、民企的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截至5月,上安电厂已在石家庄、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多地开花,新能源获取指标517.2万千瓦,在建项目122万千瓦,并网项目25.8万千瓦。”焦国军对记者说,上安电厂将充分发挥华能品牌优势、自身火电优势、合作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整合新能源资源,深挖沿海滩涂优质光伏资源,抓住陆上风电开发机遇期,及早谋划海上风电发展。
当下,上安电厂按照河北分公司要求,正全力打造“管理优、队伍优、业绩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硬核基层企业。侯庆洲说,作为“华能首批创业电厂”之一,上安电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坚持风光开发与多元开发并重,推进风、光、水、火、热、储、氢多元化发展,助力河北分公司建设成为河北地区最优、华能系统前列的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区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