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成为光伏行业的顶流。
按照公司金融理论,一体化属于加杠杆,但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杠杆,而是经营杠杆,同样具有杠杆的属性,也就是向上可以放大收益,向下可能放大损失。
既然是加杠杆,就有两面性,这也成为我们当前审视光伏行业一体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
01
“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一体化”是相对“专业化”而言的。
理论上,术业有专攻,专业化才是市场竞争的长期稳定状态。
但是,什么情况下“一体化”才有合理性?
一是上游产能短期不足,企业通过向上一体化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或者下游客户反向一体化导致市场收缩,企业被动通过向下一体化来解决市场萎缩的困局。
二是一体化可以规模经济、上下游协同等降低成本或者扩大收益,实现更大的经济性,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无关产能、成本或者收益,主要是保障供应链稳定,避免产业链卡脖子。
一体化作为不稳定状态,上述情况都不是绝对的或者静止的,而是在产业变迁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的,无论产能、市场,还是成本、收益,这就使得“一体化”具有周期性特点,“一体化”的合理性具有动态属性,有时是合理的,有时是不合理的。
“一体化”的周期性特征,决定了“一体化”更像是阶段性策略,而非长期适用的永恒战略,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时期,有时适用“一体化”,有时适用“专业化”。
02
加杠杆就是“双刃剑”
“杠杆”是一切周期的源泉。
无论宏观周期,还是产业周期,亦或企业周期,“杠杆”都是一切周期波动的来源。没有杠杆,就没有周期;杠杆越大,周期波动幅度越大。
一体化属于经营杠杆,这也解释了其周期属性。
既然是杠杆,就摆脱不了周期跌宕,也就是两面性。在周期向上的时候,收益会放大;在周期向下的时候,损失也会放大。这就是一体化的双刃剑,我们不能只看到周期向上时的盛况,而忽视周期向下时的风险。
房地产行业就是典型代表,当周期向上的时候,高杠杆实现高收益和高成长;但是,当周期向下的时候,高杠杆会导致企业加速溃败。
当然,房地产主要是“财务杠杆”,光伏行业的一体化更多是“经营杠杆”,但经营杠杆的背后也有“财务杠杆”,如果一体化背后的产能没有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那么财务杠杆就面临崩塌的风险。
同样,一体化越强,周期起伏波动就越猛烈。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杠杆都面临合理性和适度性,不能超越市场经济本身的内涵,尤其是急功近利或者盲目自大的杠杆行为,结果往往都是灾难性的,光伏行业历史上的各类“不幸事件”无不与此有关。
只是近年光伏行业疯狂的融资和充裕的资本,缓和了一体化和加杠杆的短期风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可能迎来拐点,周期有长短,但不会缺席,不能忽视或者假装看不见。
03
如何“一体化”更优?
“一体化”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首先,术业有专攻,一体化也应该基于专业化,应该基于某个环节的专业化优势,围绕这个利基的环节来开展一体化。
无论是组件巨头的向上一体化,还是硅料巨头或者电池片巨头的向下一体化都具有这个特点。
无论何种一体化,都不能忽视自己的利基业务。相反,简单粗暴的产能一体化,只是豪赌短期产能不足的投机行为。
没有任何专业化优势的一体化,都是浮云,不具备持续性,不可能抗拒周期的波动。
这里衍生出另一个话题,向上一体化和向下一体化,哪种方式更优?
理论上讲,“向下一体化”要比“向上一体化”更加艰难。背后逻辑是,“向上一体化”是向供应商抢夺高毛利业务并可以保障供应链稳定,而“向下一体化”则是向客户抢夺市场份额,属于虎口夺食,恶化客户关系。在大多数产业,“向上一体化”要比“向下一体化”更加合理并容易。
这个也是为什么本公众号一直更看好组件巨头的向上一体化,同时更加看重组件在光伏产业链当中的战略地位。
当然,“向上一体化”也不能盲目,应该进入具有更高毛利且产能并不充分的领域,如果向上介入的是更低毛利率或者产能已经或者将要过剩的领域,则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当前电池片环节正处于N型技术迭代的档口,短期具有一定的产业红利,这也说明了当前组件巨头向上一体化布局N型电池的短期合理性,但对比而言再往上进入硅片及硅料环节的压力则比较大。
总之,一体化更多是阶段性战术行为,同时应该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不能盲目崇拜一体化。
目前,光伏行业“一体化”仍处于高光时刻,还没有到以结果论英雄的时候,但回归本源客观认识“一体化”这个话题,并预判未来形势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比较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