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教父”施正荣再次登上了热搜,原因是近日他所控制的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洲硅业”)的控股权旁落。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其中指出,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红狮控股”)已与亚洲硅业的股东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后者向前者转让53.5%股权。
这意味着,施正荣夫妇彻底出局。
近两年来,硅料市场十分火爆,包括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在内的硅料生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因此,作为全球第六大硅料厂商,亚洲硅业在此时易主颇令人费解。
对澳籍华人施正荣来说,2022年4月30日是昏暗的。
这天,他和妻子所控制的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亚洲硅业”)科创板上市被终止,触手可及的亿万财富也随之灰飞。
施正荣是中国,乃至全球光伏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20年前,他放弃澳洲优渥的生活,独自拎着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4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回国创办无锡尚德。这家新公司很快崛起,并成为众多中国光伏企业中最耀眼的明星。
2005年,尚德电力成功赴美上市,施正荣的人生也迎来高光时刻。凭借尚德上市所带来的纸面财富,施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光伏“教父”之名开始名扬海内外。
彼时,中国光伏市场正处于“三头在外”,上游多晶硅原料供应更是被外国公司“卡脖子”,价格被屡推新高,“拥硅为王”很快成为行业共识,当年因硅崛起的保利协鑫便是最好例证。
刚刚跻身中国顶尖富豪集团的施正荣意气风发,他显然也嗅到其中的商机。但这位新首富并没有把这个机遇留给尚德,而是在尚德身后开垦起了一片“后花园”。
2006年12月,亚洲硅业在青海省低调成立,并在产线尚未建好情况下成功拿下尚德的巨额订单。业界此时方知,这家新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施正荣。
倘若不出意外,背靠无锡尚德的亚洲硅业将很快成为多晶硅市场的重要玩家,施正荣家族的财富也将水涨船高。
不过,意外很快袭来。被外国玩家炒上天的多晶硅价格因欧美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而断崖式暴跌,那些试图染指上游的中国公司被突如其来的市场巨变打了个措手不及——无锡尚德崩盘于巨额高价长单,赛维LDK败走马洪基地,英利深陷六九泥潭。
无锡尚德破产重组后,施正荣很快淡出,黯然伤神远遁澳洲,而失去尚德输血的亚洲硅业处境尴尬,陷入了长时间沉寂,“亚洲”之名尚未在中国闪耀就已黯然失色,“后花园”就这样变成“自留地”。
近年来,施正荣偶尔仍会出现在中国光伏市场,他仍是各个行业大会乐于邀请的参会嘉宾。但外界对他的称谓,则会在“教父”前面加上“曾经”二字。
潮落潮起。现年59岁的施正荣并未放弃东山再起,亚洲硅业成功上市或许是他打好“翻身仗”最好的底牌。2020年11月25日,亚洲硅业申请上市被受理的消息传出,市场随之哗然,行业再度震动,
当施博士回归的消息甚嚣尘上,亚洲硅业的科创板上市之旅却在2021年9月30日之后似乎停摆,期间两度被审核部门“中止”,此后再无进展。
最终,“中止”变成了“终止”,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科创梦碎。
01 “后花园”
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的励志往事广为流传。创业初期,他到处游说地方政府“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后被传为美谈。
这位科学家创业的杰出代表对海归精英人才格外看重。在尚德的高管聘用问题上,这位新晋首富就曾体现出其厚此薄彼的一面,也因此被广为诟病。
来自美国的美籍华人王体虎便是其中一位。在亚洲硅业的棋局中,这位刚刚迈入花甲之年的优秀科学家是其中的关键。
资料显示,王体虎出生于1962年3月,比施正荣年长一岁,同为江苏人,王出生在盐城市滨海县,施的家乡则在扬中市,二者相距仅200余公里。
和施一样,王体虎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半导体物理系,后又拿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材料物理硕士学位。
1986年开始,他远赴美国,担任美国太阳能研究所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访问学者、助理研究员,并顺利拿到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在那个激荡的年代,施正荣和王体虎无疑都是“人中龙凤”。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远赴海外求学,并成功在海外落地生根。
在美国硅材料领域,王体虎是其中的佼佼者。1995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他曾担任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科学家、硅材料和器件项目首席科学家。
倘若将光伏市场比作江湖世界的话,那么王体虎也应该能够位列顶尖剑客行列。但当年美国并不具备光伏茁壮成长的土壤,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中心在欧洲,制造业的中心则在中国。
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江苏“海归派”的成功为所有科学家树立了榜样。2006年,44岁的王体虎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加入到了施正荣的尚德帝国中,成为该公司研发副总经理。
彼时,来自欧洲的订单源源不断的飘向中国,尚德借乘东方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从而成就了施正荣中国首富的殊荣。
但尴尬的是,中国企业在光伏产品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方面并没有任何话语权。中国企业尽管掌握了下游制造环节的主动权,却在上游被人卡住脖子。
由于行业技术门槛高,产线投入大,多晶硅料的生产技术曾一度掌握在德国Wacker、 韩国OCI、挪威REC、美国Hemlock 等美德日韩外企手中。
数据显示,2006年到2008年,多晶硅价格从22美元/公斤,暴涨到500美元/公斤。
作为当时全球出货量最多的组件生产商,尚德对多晶硅的需求最大,对价格也最为敏感。为锁定多晶硅价格,尚德频频与美国多晶硅巨头签订长单。
2006年,尚德与美国多晶硅巨头MEMC签订50-60亿美元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一年后,尚德再次签下大单,与另一美国巨头Hoku签订6.87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尽管事后看来,这些长单成为了尚德的“催命符”,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倘若后来没有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施正荣的长单策略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因为通过与MEMC、Hoku等多晶硅厂商签订长单协议,尚德将硅料价格锁定在每公斤100美元以下,远远低于当时的市场价。
不过,施正荣显然不想长期受制于人。
事实上,多晶硅被国外垄断背后既是风险,也蕴藏无限商机。布局多晶硅,不仅可以对冲尚德上游原料供应的风险,还能在一个新的领域掘金。
这个重任便在王体虎身上。在尚德仅任职一个月后,王体虎就辞职参与到亚洲硅业的筹建当中。创办亚洲硅业,或许是施、王二人早已规划好的布局。
根据亚洲硅业的招股说明书,2006年12月,曾投资无锡尚德获取较高回报的部分投资人出资设立亚洲硅业有限公司(下称“亚硅BVI”),并通过亚硅BVI在青海省西宁市投资成立了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下称“亚硅有限”,亚洲硅业前身)。
亚硅有限成立不到一个月,这家新公司便获得来自尚德的大礼——一纸长达16年的15亿美元无条件支付合约。此外,尚德还向该公司提供无息贷款。
2007年3月,亚洲硅业一期工程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工建设,但直到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第一炉多晶硅才正式出炉。
出于战略考虑,尚德旗下全资子公司Suntech Power Investment Pte.Ltd于2009年初投资参股亚硅BVI,曾最高持有亚硅BVI 20%股份。
在施正荣的主导下,尚德不断向亚洲硅业输血。背靠行业“教父”施正荣和光伏巨无霸无锡尚德,王体虎似乎已经看到了亚洲硅业冲出亚洲的情景。
但令施、王两位好友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在这场世纪风暴中,亚洲硅业也从尚德的“后花园”,最终不得不变成了前首富的“自留地”。
02 “自留地”
不得不说,亚洲硅业时运不济。当王体虎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时,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8年年中,这场暴风雨率先肆虐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光伏市场遭受重创,中国光伏制造业的市场就这样如泡沫般破灭,数百家光伏公司破产倒闭。
下游需求骤减,上游硅料价格自然如水银泻地般的大跌。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仅仅一年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400美元,跌至每公斤40美元,跌去90%。
如果一期工程能够早半年建成投产,那么亚洲硅业或许能够吃到硅料高价的最后一波红利,公司的投资者日后也不至于分崩离析。
相比之下,同样是首次涉足多晶硅行业,保利协鑫的第一炉多晶硅则是于2007年9月19日出炉,比亚洲硅业早了15个月,更是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正是这20个月左右的时间窗口,让保利协鑫赢在了“起跑线”,实现弯道超车,率先冲出亚洲。相反,当亚洲硅业多晶硅产品投产时,硅料行情已经急转直下,前期巨额投资反倒成为巨大包袱。
事实上,亚洲硅业当年的多晶硅工艺更为先进,采用的是当时最大型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而保利协鑫当年使用的是12对棒,其21个月的投产周期虽然比协鑫的15个月要慢,却比国外公司动辄3年的投产周期要快很多。
可惜的是,这家硅料新秀没能跑赢时间。
另一个致命弱点是亚洲硅业的股东结构。该公司身后站着的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人,而保利协鑫身后是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朱共山。
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最大差距在公司遇到困境时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尽管亚洲硅业已经成功投产,但亚硅BVI的投资人陆续决定退出,以减少损失。
亚硅有限的第一次股权转让发生在2009年7月,青海新能源将其持有亚硅有限的5%股权转让给了亚硅BVI。2010年末,曾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的Suntech PowerInvestment Pte.Ltd 也选择退出。
接盘者是施正荣。2011年,他通过家族信托控制的境外主体受让了亚硅BVI意欲退出的老股东所持有股权,成为亚硅BVI及亚硅有限的实际控制人。
施正荣入主后,亚洲硅业二期项目于当年建成投产。
不过,这一年,那些在金融危机中挣扎生存下来的光伏企业再度迎来重击——美国开启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中国光伏巨头们如临大敌。
亚洲硅业的“前院”——无锡尚德开始失火。2011年,尚德电力全年出货量2096兆瓦,同比增长33.3%,连续两年蝉联出货量全球第一。
但长单“后遗症”开始浮现,当年净亏损超过10亿美元。当年7月,尚德甚至不得不“壮士断腕”,终止与美国MEMC签订的十年采购合同,并为此赔付 2.12 亿美元相关费用。
2012年,更为重要的欧洲市场也开始针对中国光伏公司“双反调查”。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这一年被认为是史上最暗淡的一年。
不过,在亚洲硅业的自我介绍中,该公司声称,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启动“双反”调查,全国只有不到10%的多晶硅企业减量维持生产,其余均停产停业,但亚硅满负荷生产。
尚德境遇则天壤之别。这年,尚德市值蒸发60%,每天亏损额近1000万美元,徘徊在生死边缘。施正荣成为大厦将倾的“祸首”,被迫辞去CEO职位,但仍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此时,在经过三次增资后,亚硅有限在2012年3月颇为蹊跷地减资,注册资本由22368.41万美元减至20000万美元,而减资后江苏文峰等7名股东不再持有公司股权。
到了2013年3月4日,这位尚德帝国缔造者再次被迫辞去董事长职位。16天后,无锡尚德因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无力偿还,而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
至此,施正荣在尚德跌落神坛,属于他的光辉时代从此画上了句号,亚洲硅业由此成为了这位光伏教父的“自留地”。
当债权人不断涌向尚德总部大楼讨要债务时,亚洲硅业也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此时,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开投”)站了出来,为该公司资金纾困。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4年2月,亚硅BVI将其持有亚硅有限的41.67%股权转让给西开投。其中,西开投为亚硅有限5亿元人民币信托融资提供担保,亚硅BVI将其持有的亚硅有限 32.74%转让给西开投。
3年多后,西开投又将其持有亚硅有限的32.74%股权转让给亚硅BVI。而从成立至申请上市,亚洲硅业一共进行了六次股权转让。
第六次股权转让是在2019年6月,镇江亚硅将其持有亚硅有限的9.89%股权转让给西开投、深创投等5名股东。
3个月后,亚硅有限整体变更为亚洲硅业,开始为上市做准备。
一场资本盛宴开始拉开帷幕。而对施正荣来说,这或许更像是一场重新回归的“翻身仗”。
03 “翻身仗”
相比施正荣,年长一岁的王体虎是第一次创业。凭借亚洲硅业,这位掌舵人成为青海省明星企业家。
据媒体报道,在秘书眼中,他不管多晚发邮件都会秒回,下属们也会经常吐槽王体虎过于严苛,他经常批评下属每日往来邮件中标点符号、英文大小写不规范等细小问题。
王体虎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亚洲硅业,他不仅赌上了自己最后的职业生涯,更是好友施正荣打翻身仗的“急先锋”。
不过,“翻身仗”能不能打好核心还是在于公司的经营状况。此时,亚洲硅业的另一位“贵人”隆基股份又站了出来。
隆基股份是当前全球光伏公司中当之无愧的“扛把子”。这家光伏巨无霸与施正荣颇有渊源,其创始人李振国更是接过“衣钵”,为新晋“光伏教父”。
在上市获批前的关键时期,隆基股份送来了一份“大礼”。
2020年8月18日,隆基股份与亚洲硅业签订了关于多晶硅料的长期采购协议,双方约定2020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合计采购多晶硅料数量为12.48万吨。
根据PVInfolink于2020年8月13日公告的多晶硅料均价测算,预估本次合同总金额约94.98 亿元(不含税)。
事实上,根据亚洲硅业的招股说明书,从2018年开始,隆基股份就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客户。2018年,从隆基股份处获得的销售收入约为3亿元,占比20.09%。
此后两年,这个比例越来越大。2019年,隆基从亚洲硅业采购了近5.8亿元硅料,占后者营业收入的比例达40.73%;2020年上半年采购金额约为5亿元,占比69.72%。
而据亚洲硅业招股说明书中显示,亚洲硅业与隆基股份之间的合作始于2012年。2018、2019年,该公司更是两度获得后者颁发的“卓越品质奖”,为唯一获此荣誉的多晶硅供应商。
2020 年,亚洲硅业还正式通过隆基N型电池用料认证,成为中国多晶硅企业中首家通过该认证并批量供货的供应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隆基股份之于亚洲硅业,与十几年前无锡尚德之于隆基股份几乎如出一辙。两次交集中,施正荣的角色发生了“调转”。
早在2007-2009年,施正荣执掌的无锡尚德一直是当时隆基股份的第一大客户。隆基向尚德销售产品金额分别达到4008万元、2.2亿元和5.2亿元,占当时隆基整体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8%、35.83%和67.61%。
在隆基早期发展阶段,施正荣和尚德充当了“扶上马、送一程”的角色。彼时,在隆基眼中,尚德的青睐无疑有着巨大的魔力。
2010年,隆基股份第一次冲击IPO。此时,无锡尚德更是成为该公司前十大股东之一,持有996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73%,位列第七位。
施正荣则成为隆基股份9名董事之一。
但这也为隆基股份第一次上市折戟埋下了祸因。证监会公布的原因是,隆基股份与尚德“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以及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形”难以判断。
2010年3月24日,隆基股份原本在证监会旁的酒店摆下了庆功宴,但上市被否的消息让整个团队心绪跌落至了谷底。
据说,李振国并没有在员工面前表现消极。
第一次上市失败后,隆基股份很快启动新一轮融资,开始着手解决与尚德的关联交易问题,为下一次IPO做准备,并最终于2012年成功上市。
来自隆基的“反哺”让亚洲硅业的业绩达到了上市标准。2020年,亚洲硅业实现营业收入15.53亿元,净利润2.196亿元;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4.20亿元、1.076亿元。
2020年11月25日,亚洲硅业正式申请IPO,施正荣卷土重来的消息很快在光伏行业和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截至目前,亚洲硅业的多晶硅产能为19000吨/年。
此次IPO,亚洲硅业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全部投向年产6万吨的电子级多晶硅一期项目,项目总投资预算为24.99亿元,建设周期为1.5-2年,建成后可年新增多晶硅产能30000 吨。
但此后520多天,投资者并未等来“庆功宴”。
4月30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印发的《关于终止对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将这场资本盛宴浇灭。
这场长达16个月的漫漫上市路以失败告终。
04 何去何从?
王体虎曾经有个目标,那就是“如果哪天我退休了,公司运转地更好,能给股东有所回报,员工收入持续提高,公司发展稳定健康,我就心满意足了”。
除了施正荣,王体虎还背负着当年被他“忽悠”过去的多位尚德旧将的财富梦想。
除了王体虎,无锡尚德原研发工程师、主管宗冰在无锡尚德工作一年半后,于2006年12月离职,并在1个月后入职亚洲硅业,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副厂长,现为公司总工程师。
无锡尚德原财务部经理姜云升曾在无锡尚德任职五年,他于2007年5月离职,后在2009年8月加入亚洲硅业,现为亚洲硅业财务总监。
亚洲硅业现任董事,现年67岁的季静佳也是无锡尚德旧将,曾于2003至2011年间在无锡尚德担任研究员。此外,该公司现任董秘梁哲均曾就职于无锡尚德。
随着上市被终止,王体虎的目标似乎又要往后延期了。
这其中,终止原因是否与客户集中度较高,尤其是对隆基股份的过度依赖有关不得而知,但折戟IPO后,该公司何去何从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目前,施正荣、张唯夫妇所掌控的亚硅BVI为亚洲硅业控股东东,占公司股本总额的78.58%。倘若此次IPO成功,不考虑超额配售,施正荣夫妇还将间接控制亚洲硅业58.94%的股份,拥有绝对控股权。
但在申请IPO时,施正荣在尚德的“旧账”仍未算完,这成为亚洲硅业上市路上的一大障碍。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曾控股无锡尚德的开曼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仍处于破产清算中。
施正荣作为Suntech Power Holdings曾经的实际控制人和董事,未来不排除其破产清算人或投资者等向施正荣追责甚至提起诉讼的可能性。
去年2月,亚洲硅业再次披露,Suntech Power Holdings的清算人已豁免施正荣作为Suntech Power Holdings董事、高管、股东等可能存在的责任。同时,该公司所有流通的普通股均已缴足股款,不存在未缴足股款的赔偿风险。
这意味着,施正荣与尚德已经彻底“切割”,亚洲硅业上市也消除了一大障碍。
不过,随着上市被终止,另一大隐患也浮出水面。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8年10月和2019年2月,亚硅BVI分别与青银鑫沅、未央新能源、青海汇富、宁波矽科、西开投、深创投、红土创新、红土创盈、蓝溪红土签署了《股权转让补充协议》,其中含有退出安排的对赌条款。
根据上述协议,若亚洲硅业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未实现在中国境内公开发行股份并上市,则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共同连带回购投资方持有的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
据统计,青银鑫沅、未央新能源、青海汇富、宁波矽科、西开投、深创投、红土创新、红土创盈、蓝溪红土合计持有亚洲硅业23496万股股权,持股比例为13.8215%。
可以预见的是,亚洲硅业在经历上市终止后,在2022年内完成上市的概率很低。这也意味着,施正荣夫妇将面临履行对赌协议所带来的资金压力。
而亚洲硅业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这也将增加该公司的负担。
统计数据显示,该公司多晶硅产品收入至少连续两年下降,2019年实现11.89亿元,较2017年下降了22.08%。
不过,如今的多晶硅市场与2019-2020年亚洲硅业筹划上市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碳中和”的大戏让光伏产业如烈火烹油,多晶硅企业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于4月27日发布的数据,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5.2-2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25.54万元/吨。
作为中国排名前十的多晶硅老牌生产商,尚未成功上市的亚洲硅业或许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而对施正荣和亚洲硅业的已有投资者而言,此时主动放弃上市,再度寻求新的时机登陆资本市场,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这种猜测有迹可循。
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曾多次提醒亚洲硅业上市申请书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但亚洲硅业并未及时补充。
上交所的信息显示,2021年3月31日,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就曾因亚洲硅业“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3个月后,上交所又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六条,《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六)所列中止审核情形消除,恢复亚洲硅业发行上市审核。
《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六)的内容是:“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
这意味着,亚洲硅业在这期间已经按照上交所的要求补充提交了相关材料。
但到了2022年3月31日,上交所又一次因为同样的理由,即“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中止了其发行上市审核。
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上交所完成第三轮问询回复资料公示后,亚洲硅业IPO进程再无新的进展。
施正荣和王体虎或许在下一盘更大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