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太阳能政策 » 正文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发改局:实施“能源足供”行动,2023年完成180兆瓦光伏装机和新型储能建设

日期:2023-02-23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23
02/23
13: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光伏项目 储能项目 光伏装机容量

【国际能源网 讯】近日,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发改局在在温州市瓯海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关于温州市瓯海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直出,实施“能源足供”行动,加快光伏、新型储能推广应用,完成180兆瓦装机容量光伏和新型储能建设。

关于温州市瓯海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2月14日在温州市
瓯海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瓯海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瓯海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杆,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面对超预期冲击和挑战,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稳进提质组合拳,持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由于国内外环境愈加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俄乌冲突、疫情“两大变量”,经济恢复压力持续加大,二季度以来全国全省全市各地均受到严重冲击,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滑。区委区政府及时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但增长缺口较难回补。22项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指标与年度计划目标还有差距。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4.87亿元,同比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458.52亿元,同比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51亿元,同比增长4.8%。进出口总额390.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额296.9亿元,增长26.3%;进口额93.6亿元,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亿元,同比增长-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147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6623元,同比增长7.3%;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63。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蓄力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1.科技创新引领力迸发。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深入推进。制定“创新主体和平台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认定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97、210家,申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卡脖子”)项目1、15、15项。“以赛引才”“揭榜挂帅”成效显著。新增博士38人,转化落地李校堃院士、叶志镇院士等高水平人才科研成果11个,侴术雷教授入选省“鲲鹏计划”。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技术大院名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3家,成果转化落地312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验收33项,举办“瓯来拍”系列品牌活动,科技成果成交额1.46亿元。“科创指数贷”新模式全国首试。打造“科创指数”评价体系,实现科技型企业低成本融资,企业“无感”授信11亿元。
2.平台能级提质增效。大孵化集群建设领跑全市。持续放大青科会效益,依托“一器一园一基金”和“一家一策一中心”模式,63项成果全部转化落地。推进中国基因药谷、中国数安港、中国双碳港等10大孵化器建设,新增面积26.3万平方米。大实验室集群加快建设。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基因药谷获批全国首个细胞生长因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大温州研究院获批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增“钠离子电池”“光电材料与器件”等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新突破。生命健康小镇列入省典型案例,年度评价位居全省同类小镇第一,时尚智造小镇获省级命名。
(二)聚力转型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1.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助企惠企落细落实。优化“1+5+16”产业政策体系,出台留员工稳岗位“开门红10条”“稳经济41条”等一揽子政策,统筹推进惠企政策“梳理+宣讲+兑现”,共上线奖补项目243个,留抵退税18.79亿元,兑付助企纾困政策资金7.6亿元,惠及企业8509户次。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全覆盖式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工作,优化“四证齐发”“拿地即开工”等机制,政务服务2.0事项“一网通办”率达98%以上,营商环境评价居全市第一。
2.产业新优势加快构筑。企业数字化改造取得新成果。东经科技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兴机电器、德赛集团获评省级智能工厂,鼎业机械、瓯海眼镜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企业培育实现新提升。亿元以上企业数达98家,工业企业“净升规”5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朝隆机械获评工信部“单项冠军”。产业强链补链全面推行。实施八大产业链工作方案,眼镜产业列入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培育名单,智能锁产业获评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纸包装产业大脑入选省试点和优秀案例,创成全市首个省级建筑产业工人培养基地。
3.服务业发展提级扩能。服务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力。现代商贸创新发展区连续两次列入“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名单。成立全市首个服务业产业联盟,打造“瓯服盟”微信小程序,政企协同助力联盟成员单位抱团共赢。电商新业态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创成省级电商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直播电商基地2个、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1个。浙闽赣进口商品集散中心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创成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舒马赫·泊啤汇、速云供应链获评省重点进口平台。百亿汽车产业带加快打造,瓯亚汽车公园、瓯融汽车城建成投用,浙南汽车未来港开工建设。举办寻年味·春俗市集等各类促消费活动92场。瓯海特色文旅IP持续点亮。以创建首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双提升,山根音乐艺术小村等3个项目入选“2021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梧田老街智慧生活街区列入省数字生活新服务高质量发展项目计划,青灯市集获评省文旅融合IP,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省4A级景区城。
(三)着力区域协调,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1.区块建设日臻成熟。“亚运新城”首位度全面增强。奥体中心“一场两馆”、长成云悦酒店竣工投用,7条亚运迎宾道路完成改造提升,20公里亚运绿道全线贯通,瓯海中心城区获评省级风貌样板区。南部新区“活力感”全面激发。温州中学附中、瓯海科创中心、南湖排涝调蓄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南湖未来社区竣工验收,慈湖云山未来社区加快推进。高教新区“三个百亿”行动全面推进。265亿综合开发项目有序实施,仙岩双碳产业用地1500亩获批,茶山中学、仙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个公建项目快速推进。高铁新城站西一体化全面开发。温州南陆港枢纽工程引领产城融合发展,温州时尚创意创业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西部生态新城全面崛起。发行2.75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启动龙溪度假区一期建设,泽雅外水良艺境民宿村获评省级“白金宿”。
2.乡村振兴提质扩面。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实施瓯柑杨梅“五优工程”,启动建设8个精品园,开展市、区级科技支撑项目17个,完成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抛荒复耕复种。提质美丽乡村建设。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6%。“创梦山根”“五社侨乡”“印记渔潭”“研学纸山”创成省级未来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市场化+集体经济”改革入选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试点与典型案例,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长17.3%,创新农房盘活机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
3.项目建设加码推进。重大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10个省“4+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1亿元,完成率137.4%。8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8.9亿元,完成率120%。23个市百日攻坚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完成率135.1%。239个政府(国企)投资实施项目完成投资174.4亿元,完成率114.8%。温州乐园、汽车未来港等2个省市县长工程项目顺利落地。资源要素保障取得新突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9.45亿元,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1.12亿元。3个项目获得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政策支持,贷款额度2.1亿元。6个项目获得中长期贷款政策支持,贷款总需求9.6亿元。26个项目纳入省“三区三线”重点建设项目,新增城镇建设规模2.35万亩,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7352亩。
4.城市蝶变加速焕新。瓯海大道西延三期工程主车道贯通,环山路、瓯越大道一期等9条道路建成通车。金蟾1组团、三浃3组团等1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佳景花园、荣欣花园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工。实施未来社区创建13个,新桥、南仙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安置房交钥匙1.3万套,完成率239%,再创新高。完成54条主次干道、15个背街小巷空中管线整治,完成10个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绿地35.86公顷。
(四)致力共同富裕,惠民福祉稳步增进。
1.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五水共治”成效卓著,成为温州首个获得“大禹鼎”金鼎的县(市、区)。率全市之先开展废气净化设施安全隐患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1820家隐患企业全部完成整改。实施精准节能降耗,腾出存量用能1.15万吨标准煤。第二轮中央督查问题整改全面清零。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八大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创文复评任务,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考核优秀县市区。
2.民生事业加快完善。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榕园学校二期、瓯海九幼等8所学校(幼儿园)建成投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打造公共文体新空间。龙舟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南部新区文化中心、多功能音乐厅等新锐文化地标加快建设,高水平构建9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成全省体育现代化区。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泽雅镇中心卫生院康复大楼、区三医传染病防治大楼等医疗项目。“一老一小”服务先行示范。普惠型托育养老一体化服务体系试点通过省级中期验收,老年友善医院实现全覆盖,提升村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家,新增养老床位200张,新增托育机构65家、千人托位数达4.4个。
3.和谐保障日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就业领富、人才创富、社保惠富”三大促共富行动,开展帮扶援助8085次,新增城镇就业1.24万人。提前完成市民生实事项目“医保纾困”工程任务,实现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医疗救助和高额费用化解100%。防疫成果切实巩固。科学精准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认真落实“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优化调整措施,千方百计保障重点药品供应,全力以赴加强救治能力建设,有效实现有序转段、平稳渡峰。平安建设全面提升。开展平安瓯海“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勇夺“平安金鼎”。深化基层治理“141”体系,承接市级“一网统管”试点,持续输出基层社会治理“瓯海经验”。新桥街道新瓯社区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社区。
(五)注力改革开放,发展驱动不断增强。
1.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筑牢共同富裕基底。突出15项标志性成果打造,深入推进“扩中”“提低”五大工程,出台全省首个区域性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改革政策,建立“村社慈善基金”93支,“残疾人之家”实现镇街全覆盖,“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获全省推广。深化“亩均论英雄”3.0改革。完成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304家,腾出工业用地686 亩,整治空置、出租及不规范使用厂房14万平方米。数字化改革创新突破。错峰乐游获全国推广,重点人员管理态势分析应用获全省推广,行政机关合同管理一体化获省最佳应用,经济运行调度应用、瓯海文物安全体检等一批项目列入省级试点。
2.开放融合新格局稳步拓展。高质量推进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打造瓯海-阿坝对口支援升级版,落实财政资金2315万元、社会捐赠资金580万元。推进瓯海-永嘉山海协作,落实消薄飞地分成收入185.71万元,捐赠乡村振兴建设资金500万元。深化开放合作。嘉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印尼投资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农业园获评省级良好园区。开辟外资招引新路径。抢抓政策机遇,大罗山基金(天使)村落地全市首支5亿美元QFLP基金。
2022年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一是工业经济仍未全面企稳。受市场需求收缩影响,部分企业订单下滑、产能缩减,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二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足。企业投资趋于谨慎,在库项目减少,部分重大项目受资金、用地要素制约而进展缓慢。三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土地出让等经济性减收和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性减收相叠加,化债、重大项目建设、“六稳”“六保”、疫情防控、助企纾困等支出不断加大。四是公共服务尚未满足群众高质量需求。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养老托幼等供给不够均衡,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需拓宽路子。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和工作建议
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在指标设置和目标安排上,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握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一导向。
指标体系上,总体与2022年指标体系保持一致,分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4类别22项指标。目标安排上,主要考虑三方面:一是稳预期稳信心,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平稳性,传递经济持续恢复、回稳向好的预期信号,提振发展信心。二是注重远近结合,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根据2021年和2022年的完成情况,合理设置2023年计划目标。三是体现高质量发展,引导各方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同时做好与共同富裕指标目标的衔接。2023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建议(详见附件):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47%。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努力打造“重要窗口”为主题主线,以推进“两个先行”为目标任务,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基本路径,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精神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紧扣市委“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战略目标,向集聚要优势、向创新要动能,打造温州大都市区主中心“瓯海样板”,加快推动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新跃升,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瓯海篇章。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经济提质增量,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
1.精准有力助企纾困。把稳预期稳信心和保市场主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承接中央五大政策和省、市“8+4”政策体系,推进稳增长政策措施迭代。健全长效机制,推动降本减负政策精准直达快享,力争为企业减负20亿元以上。足额落实国家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统筹落实财政补贴、消费券等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帮助困难行业渡过难关。
2.狠抓平台提质增效。改造提升下屿、山前等4个老旧工业区,确保出让工业用地350亩、盘活800亩。强化工业用地二级市场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出租备案登记、工业项目投资合同签订和履约监管,加快推广“厂房管家”应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成高耗低效、“低散乱”企业整治提升160家以上。全面提高商务楼宇企业入驻率、税收贡献率,新增税收“亿元楼”1幢、“工贸分离”企业25家,建设“六最”活力中央商务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引进中青旅等头部文旅企业,打造塘河文化旅游集聚区、千年纸山“侨家乐”民宿品牌集聚区,开展泽雅5A级景区镇创建。加快农业高新园区预制菜产业5大中心建设,打造温州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围绕科创平台项目落地率、产出率等核心指标,提升科创经济发展实效。
3.促进企业增资扩产。聚焦重大单体制造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突出“重大平台、产业链、基金”三方联动招引,力争落地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5个。实施制造业雁阵企业培育行动,力争10亿元以上企业达4家、5亿元以上企业达11家、亿元以上企业达105家。加快企业梯队培育,新增“小巨人”企业2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争取规上服务业企业突破160家、工业企业“净升规”35家以上。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力争数字经济企业达80家以上,开展智能化改造项目100个以上,培育省市级制造业“云上企业”4家、“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市级工业互联网项目3个以上。
4.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加快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深化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联动的创新联合体模式。优化科技扶持政策,加大新版区级科技创新扶持办法的宣传、立项与扶持兑现力度。聚焦制造业强链补链,全面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机制。实施大孵化集群战略,加速中国数安港、温州国际数字时尚创新中心、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孵化平台提质升级,推进中国基因药谷西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二期等孵化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定向导入长三角优质科创资源,深化“瓯来拍、瓯享汇、瓯融投、瓯创行”等系列活动,强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科技企业技术产权融资储备库,实施“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拓面工程。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争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聚焦扩大内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内外双循环。
1.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实施“十大百项”兴消费旺市场开门红行动,瞄准消费、外贸、工业、旅游、住宿、文体、住房、金融、就业等领域,助推千家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全力提振发展信心。推进时尚消费升级,持续增强万象城、高铁站前等6大现代商圈辐射能力,提升社区生活消费圈能级水平,打磨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培育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和数字新消费。优化区域商业服务体系,发展智慧物流和统仓共配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供应链龙头企业探索上下游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2.打造新电商经济集聚区。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各电商孵化载体多点联动,打造直播供应链、MCN服务、人才孵化高度集聚的新电商经济特色集聚区。优化促进电商(MCN)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整合提升孵化载体,持续培育和招引龙头新电商企业,争取新创建省、市级直播基地3个以上。
3.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推进浙南进口生鲜批发市场、全国跨境供应链服务中心、全球商品精品超市、保税物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有色金属重点进口平台。开展“买全球卖全国”巡回展示活动,打造“购在瓯海”进口品牌,2023年进口额突破100亿元。
4.提升外贸新业态发展水平。推进跨境数字产业园、眼镜跨境电商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培育五金、汽配等产业独立站和数字化在线平台,引导龙头企业自建独立站、海外仓,推进预包装食品市场采购出口,加快跨境业务发展。
(三)聚焦增进共同富裕,持续改善民生。
1.深化稳岗就业帮扶。建设区级零工市场,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来瓯留瓯大学生1.1万人。增设10家就业驿站及见习基地,实现高教园区、工业园区有效覆盖。加快兑现失业保险金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惠企政策。做好劳动纠纷调解,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开展规范用工轮训活动,引导企业合法用工,巩固无欠薪成果。
2.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启动建设区社会福利中心,科学合理布局各级为老服务站点和邻里食堂,新增1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7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面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积极打造老年友好城市,创建1个老年友好镇街和5个老年友好村社,申报创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先进县市区。实施青年“十城联创”行动,加快完善“瓯青工匠”五大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加强青年婚育、子女就学、住房供给、创业创新等服务保障,让年轻人留得住、发展好。推进儿童友好教育高地建设行动,争创儿童友好城市标杆城区。制定瓯海区托育机构管理办法和普惠性托育服务补贴政策,提高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推动托幼一体化、社区托育园提质扩面,新增托位400个以上。建立普惠托育服务指导网络,打造“医、防、护”三位一体儿童健康管理中心。
3.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投用绿轴小学、站西小学、瓯海十幼、高铁新城二幼等12所学校(幼儿园),力争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公办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60%以上,创建二级以上幼儿园10所、省现代化学校5所、市级教育装备达标园(优秀园)7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区级及以上名优骨干教师240人,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15名,建成青年教师公寓200套。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创新开展课后托管服务。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办好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
4.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成投用娄桥、仙岩、郭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提升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率,推进区三医二甲创建。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增强区域医疗急救能力,新建娄桥急救站。深化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区域慢病健康管理系统,加强慢病诊疗检查、诊间随访、健康管理。开展城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改造区域影像系统、心电系统,实现市区两级远程会诊。
5.加强文体惠民供给。深化文旅领域数字化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塘河主题音乐剧打造,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强文遗保护转化,做精“古”系列、“瓯”系列品牌,探索“文创+文遗”发展新途径,继续打造“瓯地文博之夜”品牌,进一步加强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把握亚运筹办契机,促进全区优质体育公共服务均衡化、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融合化、体育健身服务全民化,打造更多具有鲜明标识度和影响力的体育领域新成果。
6.筑牢多层次保障体系。紧盯企业职工参保率和基数夯实率,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扩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参保。紧抓省创新慈善助力乡村振兴试点,优先发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培育一批公益慈善项目。紧抓全市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试点契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完成100个以上困难群众微心愿,实现各镇街儿童未保站、助联体站点、社工站全覆盖。探索社会救助联合体和大病医疗保障改革试点。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以上,建成安置房项目10个、交钥匙6500套。进一步做好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打造全方位全时空的退役军人服务示范带。
(四)聚焦高水平城乡一体化,提升环境品质。
1.加快推进城乡风貌建设。创建城乡风貌样板区2个,力争获得“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区”称号。完成新瓯、朝霞等4个未来社区创建,落地“浙里未来社区在线”重大应用,迭代提升社区数字化建设运营水平。加快推进“林垟田园”“塘河寻源”等6个未来乡村建设,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特色精品村,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覆盖率90%以上。有序推进旧城区改建,有条件实施仙岩街道渔潭村、自力村、岩二村,丽岙街道下川村,潘桥街道陈岙村、河西村,南白象街道白象村,梧田街道南堡村、大堡底村,茶山街道茶山村、后村村、河头村、洪殿村、罗丰村、罗胜村,瞿溪街道溪头街村等整村或局部城中村改造。持续更新农房建筑设计图集,建立农房建设风貌管控负面清单,探索出台农房建设补助政策,不断提升“浙派民居”“浙南民居”建设水平。确保麻芝川农房改造落地试点通过复核验收。
2.全面探索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出台瓯海区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方案,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颁证抵押贷款,加快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扶持强村公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1亿元,35万元以上收入村社全覆盖。深化“数字三农建设”,全面推进“浙江乡村大脑”和“浙农”系列应用落地贯通,实现村级资产闭环式数字化管理。建成8个杨梅瓯柑精品园,完成“瓯柑”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
3.擦亮生态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坚决完成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以上,市控及以上河流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3.3%,争创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无废城市”、省级幸福河湖试点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实施“1+6+1”方案,有序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转型。
三、2023年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一)区级政府投资计划
拟安排区级政府投资计划建设项目271个,总投资64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6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9个,年度计划投资36.04亿元;开工项目94个,年度计划投资22.59亿元;预备项目88个,总投资137.24亿元。
按领域分:水利交通项目30个,年度计划投资6.11亿元;公共市政项目106个,年度计划投资19.51亿元;社会事业项目35个,年度计划投资8.35亿元;生态环保项目27个,年度计划投资4.08亿元;城市更新项目73个,年度计划投资20.58亿元。
(二)区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拟安排区级重点建设项目45个,其中:续建项目37个,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888.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9.76亿元。按领域分:交通水利项目12个,年度计划投资16.71亿元;城市更新项目10个,年度计划投资24.5亿元;社会事业项目7个,年度计划投资7.05亿元;产业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1.5亿元。
(三)项目要素保障
2023年政府投资计划建设项目中,有45个项目需建设用地指标5349亩、农转用指标2019亩;资金来源为区财政资金8.84亿元、上级补助资金5.3亿元、PPP资金11.26亿元、专项债资金31.91亿元、业主自筹1.29亿元。区级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2个项目需农转用指标1199.08亩。
为着力提高要素供给水平和利用效率,2023年要编制瓯海区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举措清单,推进土地、资金、能耗等全方位要素跟着项目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确保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700亩,垦造耕地200亩,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5000亩以上,完成做地储备1200亩、出让800亩以上。开展专项债、金融工具项目常态化储备,加快已发行资金使用,进一步突出产业基金对“高精特新”产业招引的扶持作用。实施“能源足供”行动,加快光伏、新型储能推广应用,完成180兆瓦装机容量光伏和新型储能建设。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瓯海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区政协的意见和建议,为建设更高水平“科教新区、山水瓯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瓯海发展新跃升而不懈奋斗!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