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太阳能要闻 » 光伏动态 » 正文

“头重脚轻”的光伏产业大洗牌

日期:2022-10-24    来源:英才杂志  作者:刘超然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22
10/24
13: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光伏产业链 硅料价格 光伏电池

虽然光伏板块景气度不减,但产业链各版块企业的悲喜并不相通。

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逐渐显现。

一边是产业端,前期全球各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叠加疫情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宽松货币政策有引发通胀,进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及能源价格上涨;中期由于上游能源、原材料高企使得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陡增……另一边是不断的能源博弈," 北溪 " 天然气管道离奇被炸、OPEC+ 持续大幅减产、美国持续释放石油战略储备……

然而,就目前看首当其冲的就是欧洲。欧洲能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给压力,化石能源短期承压。当下,虽然新能源 " 远水不解近渴 ",但为了稳定能源供给,还是加速了对新能源的需求,尤其是欧洲相对成熟的光伏产业。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欧洲的光伏制造设备订单需求暴涨,销售额相比疫情初期翻两倍。二季度欧洲制造商的光伏系统销量一季度增长了 62%,欧洲订单量也首次超过亚洲国家,欧洲销量飙升了 4 倍,2022 年上半年收到的欧洲订单已超过 2021 年欧洲全年订单的总价值。

明显可见,欧洲中短期能源紧缺压力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对光伏的需求。

头重脚轻 " 乱象 "

原本欧洲光伏需求爆发对于国内光伏设备龙头是绝对的利好,而且光伏板块从今年 7 月跟随大盘再次触顶回调后估值又有所回归,整体市场预期较强,最近虽然有几次抢反弹,但终究没有抵得过空头情绪。

究竟为何?抛开市场流动性收紧及强势美元等因素,从国内光伏产业现状来看,明显存在 " 头重脚轻 " 的现象,即硅料价格高企,挤压中下游利润空间,因此亟待 " 降温 "。不久前,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并集体约谈了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约谈企业核心就是讨论如何控制硅料价格。

上游硅料 " 头重 " 的有多离谱呢?

根据券商测算,当前光伏产业上游的硅料环节的盈利占据全产业链的 8 成以上!

以 M10 尺寸为例,硅料环节的毛利率可以达到 83.9%,而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毛利率分别仅为 4.2%、7.8%、-1.5%。要知道为了缓解全球能源紧缺,在国家在确立 " 双碳 " 目标后,硅料价格上涨的情况已经维持了近两年。

2020 年年底,多晶硅致密料的价格还在 80 元 / 千克左右,不到两年时间涨幅已超三倍,目前多晶硅致密料的价格已经突破 300 元 / 千克,创历史新高。

产业链的利润几乎都被上游硅料吸走。

然而矛盾就在于,我国电力属国有,国内光伏产业链的下游终端的电站开发商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强。在相对市场化的上游硅料涨价带动下,今年组件价格一度超过 2 元 /W,事实上,这个价格已经大幅挤压了国内下游集中式电站利润空间;若组件价格维持 2 元 /W 高位甚至更高,下游电站开发商维保盈利,对光伏组件的需求量将明显降低,从而倒逼上游降价。

但价格迟迟未见回落的冲突点就在于,除了海外尤其欧洲对光伏组件的需求激增,还有国内政策刺激了分布式光伏的需求增长。

悲欢不相通的光伏产业链

事实上,虽然光伏板块景气度不减,但产业链各版块企业的悲喜并不相通。

" 做梦都在数钱 " 的原材料硅料:硅料价格新高,产销两旺,2021 年,这一处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 " 印钞机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的报价,2021 年,国内单晶复投料和致密料分别上涨 165.41%、171.29%,盈利能力完全不输煤炭,当然国内硅料 " 四天王 " 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2022 年上半年,通威股份营收就超过 600 亿,略少于 2021 年全年营收,归母净利润更是高达 122 亿,超过前两年的归母净利润总和;大全能源今年上半年的净利率可以达到恐怖的 58%,这个盈利能力是很多企业毛利率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四家上市公司营收合计超过 1000 亿,归母净利润合计达到 342.49 亿,平均净利润率可以达到 34%。

" 尔虞我诈 " 的上游硅片:2021 年,硅片产能迎来突进式扩张,年内产量达 227GW,同比 2020 年增长 40.99%。尽管原料硅片价格飙升,但同样处在上游的硅片厂商仍然具有较强的定价权。据统计,2021 年年初单晶硅片 G1(158.75mm)、M6(166mm)、M10(182mm)和 G12(210mm)的报价分别在 3.12 元、3.22 元、3.9 元和 5.48 元,而 2022 年内最高均价涨至 5.67 元、5.75 元、6.87 元和 9.1 元,分别累计涨幅达到了 45%、44%、43.2% 和 39.8%。

硅片老玩家隆基绿能和 TCL 中环,业绩相对稳健,隆基上半年营收和归母净利增速都有所放缓,相比之下中环增速依旧高涨,业绩增长可以达到 80% 左右,而隆基一体化的战略在产业分配不平均的情况下,可以稳定住公司的盈利能力,面对整体硅料涨价和宏观通胀影响,隆基的净利率可以稳定在 12%。

硅片板块波诡云谲,新晋玩家能在寡头口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京运通2022 年上半年业绩放量,33.72 亿的营收超去年全年硅片收入。但随着产能疯狂扩大,政策和行业红利终将消失,最终回到拼成本,直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后导致部分产能开始淘汰,仅剩少数公司赚取基本利润。

" 挣扎 " 的中游电池:A 股以光伏电池为主业的公司不多见。大多企业都在以 " 一体化 " 为战略。爱旭股份算是光伏电池头部企业,按照目前的业务占比,2022 年上半年公司电池业务营业收入 159.85 亿元,超过去年全年,2021 年归母净利增速超过 500%。但问题是盈利状况确实不好,虽然这两年爱旭股份的电池业务营收很出色,但去年毛利率仅有 5%,净利率更是亏损,今年上半年有所好转,但毛利率仍然不足 10%,净利率刚过 3%。核心原因还是上游议价能力强,而终端电厂更强势,因此只好挤压中游的电池厂商。

但可以确定的是,光伏电池不会更差了,中短期随着技术革新(N 型)细分领域带来一波大洗牌,历史经验证明,光伏行业的 " 鸭先知 " 通常是可以在长期技术迭代和短期产能扩张中平衡的。

" 头部效应 " 明显的下游组件:组件最大的特点,首先就是集中度向头部集中速度加快,其次就是终端对价格敏感且议价能力强。2019 年我国光伏组件 CR5 市占率达 38%,2020 年达 43%,2021 年一跃至 63%,预计今年能接近 70%。集中度高意味着小组件和新进组件厂商很难获利。而且终端发电端对成本控制极强,因此上游材料成本传递到组件环境基本就结束了,这也使得细分板块的盈利状况是全产业链最差的一环,甚至龙头也不好过。

隆基绿能 2021 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毛利持续下滑,仅 17.06%,2019 年和 2020 年该值分别为 25.18% 和 20.53%,利润增速也因此显著放缓;天合光能获得了细分市场的优势,虽然其整体净利润增速较好,但组件业务毛利率仅 12.43%,同比减少了 2.47%。

如此循环,更将加速头部集中度,而光伏组件出海将是改善盈利能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欧洲市场或将成为短期下一个必争之地。

目前看,短期硅料依然高位运行,大概率挤压整个光伏产业链的阿尔法收益,直到某一细分领域造成产能失衡,但市场终究还是有无形的手会进行调节,市场均衡一旦打破,难免进入衰退,而下个周期的开始,正是技术的迭代。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