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1975年,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9年,中国第一套3MW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承建,拉开了中国产业化的序幕…
从产业追随者到自主引领者
从研制到产业化,我们走了将近40年。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光伏产业还不够资格被称为“制造”。产量不足以及价格较高的原因,使得太阳能电池大都被应用在卫星电源中。但和向往星辰大海的航天事业一样,光伏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意识已经逐步觉醒。
步入21世纪,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全球光伏行业的发展。中国光伏制造进入「学以致用」的阶段,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和市场等,迅速形成规模。从基础的产业化到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们走了10余年。此阶段,我国光伏产业产能巨大,但当时中国的光伏产业上游缺乏制造工艺,下游缺乏电站技术,整个产业基本集中在光伏组件这一项。产量迅速扩张的背后,90%的原料依赖进口,9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90%的核心技术不在手里。如何提高技术降低度电成本,推动内需成为摆在光伏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2013年,正值光伏产业变革之际,晋能科技正式加入光伏制造队伍。2015年公司启动异质结中试项目,后成为我国首家实现异质结技术量产的中国制造商;2019年晋能科技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4.73%,当年即入选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全球光伏一级组件供应商,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国光伏产业创新自主发展;2021年,晋能科技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生态,与金辰股份合作开发首台国产微晶异质结PECVD工艺设备,有效带动异质结设备国产化进程。十年磨一剑,晋能科技已从一个组件制造商,发展成为中国光伏制造产业高质量升级的引路探索者。
技术升级推动电力市场全面变革
2021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装机容量54.9GW,是2012年的12.5倍,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08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从行业制造端来看,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国内外市场的拉动,光伏装机需求爆发,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全面跃升,光伏技术频繁取得突破。
硅片方面,大尺寸和薄片化发展趋势明显。2012年,单晶硅片尺寸主要以125mm和156mm 两种类型为主,发展到2021年,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合计占比迅速增长至45%;而N型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则使硅片薄片化进程加速,主流硅片厚度从21 年的175μm降至22 年的165μm,其中投入量产的N型硅片、电池片已基本达到150μm。晋能科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已完成182大尺寸产线技改,并且大尺寸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海外市场热捧,远销东南亚、欧洲等重要光伏市场。公司同步聚焦薄片化技术,经实验验证,在效率不变的前提下,晋能科技异质结电池硅片厚度从150μm减薄至100μm,有利于降低组件硅耗及硅片成本,进而带来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为客户谋求更高装机收益。
组件方面,2021年,主流组件功率从2012年的245W大幅提升至450W以上,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展。晋能科技PERC系列组件覆盖355W-675W,这是目前市场上整体表现最成熟的功率区间,应用方案灵活多变,广泛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及分布式、户用项目。晋能科技顺应行业光伏+发展概念,推出全域产品满足不同客户装机需求,先进技术加持下,在各种严苛环境下都可保持高质量的发电表现,是中国制造优质光伏组件的代表之一。
受益于光伏技术不断进步、电池组件效率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原材料成本下降等因素,中国光伏度电成本迅速下降,光伏发电经济性显著提升。2012年,光伏度电成本超过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除西藏外全国核定为1.15元/千瓦时。到2021年,光伏度电成本已下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光伏新能源带来的全方位变革,这都得益于以晋能科技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企业,不断以技术创新突破光伏组件发电上限,为终端用户带来更实惠环保的绿色清洁电力,引领电力市场绿色普惠。
从追随到引领,从自我升级到产业变革,晋能科技的每一步都走在产业前、落在关键点,HJT异质结、PERC(发射极钝化和背面接触)、AI-BSF(铝背场电池)共同组成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浓墨重彩的一角,见证大国产业之崛起。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公司勇担国企发展责任,冲锋在双碳目标一线,践行技术强国,奋进能源转型,助力中国光伏产业致胜零碳未来,再创下一个十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