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荒漠区风光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科考总结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两个北京主场、青海省海西州第二主会场进行。主场会议内容全程直播。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教授、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王涛研究员以及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卢琦研究员等分别主持。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彭凯平(线上)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前副执行秘书Dr. Pradeep Monga(线上),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第一副会长孙国吉,国家能源局法改司前一级巡视员孙耀唯,青海省海西州、常务副州长李家成出席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线上)、国家林草局三北局一级巡视员武爱民(线上)、内蒙古林草局一级巡视员东淑华、国家能源局前副局长吴吟等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并发言。
历时90天,行程2万公里。今年6月9日,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建设工程分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REPER项目部、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家单位组成的荒漠区风光电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科考团,对陕西、内蒙、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地风光电建设与生态修复治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本次科考主要是对在西部荒漠区大规模建设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的问题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考察研究,争取形成更多务实高效的政策建议,为“双碳”背景下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发挥集成科学研究的优势,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科学认识尽快形成工作标准,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风光电生态保护的技术规程,推进风光电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在9月24日召开的总结会上,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科考团团长杨文斌在总结会上介绍了整个科考的具体情况。此次科考行程超20000公里,考察风光热电站48座,观摩治沙研究基地22处,参观新能源企业12家,调研乡村振兴项目19个,与地方部门召开会议23次,以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的科学考察笔记50余篇。这次考察后预期成果将发布《荒漠区光伏等清洁能源建设立地区划及其强化生态保护的技术与对策考察报告》与《荒漠区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分布格局与优势自然资源的耦合关系报告》。科考团还对荒漠区能源转型现状及碳中和实施进程进行了考察调研。
科考团副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学院能源转型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总结会上介绍,我国在碳中和的时候,可能需要100亿千瓦左右的光伏装机,大约1.5亿亩至2亿亩, 甚至更多的土地来安排装光伏。国家发改委最近宣布将在十四五期间在戈壁、沙漠等荒漠地区建设总规模达4.5 亿千瓦的风电光伏项目。并推荐了由科考团成员及相关专家评选出的18个生态优秀光伏电站、15家光伏人必看的治沙基地等。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考团成员单位及地方政府、企业在总结会上分别做了14个科考报告。
总结会上,冯起院士、周孝信院士、吴吟、武爱民、东淑华等专家对此次科考及科考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研讨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此外,科考团还发布了风光电建设与生态保护倡议书,以及风光电建设助力地方政府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行动纲领《柴达木宣言》。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相关县市的领导、职能部门及企业代表在分会场参加了此次总结大会。
来源: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