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太阳能政策 » 正文

积极助推光伏先进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定西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日期:2021-12-17    来源:定西市人民政府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21
12/17
14: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太阳能利用 光伏制造业 光伏技术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定西高新区、定西生态科创城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及省属驻定有关单位:

《定西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定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建设美丽定西和高水平创新型定西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准确分析判断“十四五”定西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形势与机遇挑战,科学编制和实施《定西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重要。

《规划》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科技创新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要求,依据《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进行编制。《规划》紧密结合定西科技创新实际,重点阐述“十四五”时期定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创新布局、重大举措和保障措施,作为指导支撑未来五年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助推脱贫攻坚为重点,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圆满完成“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41.87%,在全省排名从第12位升至第9位。

(一)创新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市会商机制,制定出台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深化“三评”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等一系列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活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市共投入各级各类科技专项资金11087万元,其中: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7项,争取科技经费7038万元;186家企业获得《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省级奖补资金1853万元、甘肃省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补贴资金510万元;投入市级科技经费107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兑现市级奖补资金616万元,奖励创新型企业76家。

(三)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省科技厅支持定西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与兰州科技大市场合作建成定西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平台,筛选发布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154项,实现线上发布、线下精准对接。设立定西市科技转化创新和科技扶贫基金,探索构建地域特色明显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十”计划,中药农药“世创植丰宁”等136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从2.2亿元增长到7亿元,累计达到2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85%。

(四)科技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市政府与兰州交通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在成果对接、技术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贯彻落实《新时代定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融合互动。市农科院、凯凯、大鑫铜业与俄罗斯、乌克兰等“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外种质资源661份、高端人才19人次,建立省级国合基地2家、联合实验室1家、引智基地4家。

(五)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1家,较“十二五”净增30家,百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1.7个。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20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1家。取得科技成果376项,较“十二五”增长81%。有效发明专利19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68件。11项科技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市级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97项、优秀科技成果100项,认定市级科技创新团队46个、科技领军人才53名。定西经济开发区、陇西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陇西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

(六)科技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科技列车甘肃行”定西活动。组织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三区”科技人才706人次、科技特派员1246名,深入7县区贫困村、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受到省、市表彰奖励。推进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建成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库1个,引进东部新技术22项,定西-福州综合实验室建成运行,食用菌等集成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市科技局获得全国第三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面临形势

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创新战略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学技术领域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量子科技、脑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快突破,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正在发生多点突破、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新的国际形势,要求更加重视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更加重视培养吸引高端人才,更加重视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和知识产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进发。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国家为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航标,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更加突出科技创新重要位置,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思路,努力赶超全国水平,全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省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将对全省科技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全市看,科技创新仍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创新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推进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呈现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新特征,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偏低,科技与金融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健全完善;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创新主体培育不足,创新平台层次不高,区域创新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创新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部分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十分短缺。

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定西,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适应创新发展大趋势,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和发展方位,拓展势能、增添动能、发挥潜能,加大力度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强化举措,高起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提供创新动力支撑。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打造“三都四区五基地”,聚焦工业领域补短板、农业领域锻长板、生态领域固底板,着力优化创新支撑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定西,努力开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做出新贡献、提供新支撑。

二、基本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定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段,迫切需要巩固提升科技创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平台载体高端化、开放合作国际化、创新系统生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化联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拓展。

——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性功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普惠性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高端化。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完善研发孵化、创业苗圃、成果产业化支撑平台链,打造更高能级的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科技前沿成果。

——国际化。主动融入国家双边和多边科技创新合作,面向“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建设科技合作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充分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生态化。立足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成势、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以投、贷、保、补、扶为重点,加快构建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创新创业的系列化科技服务体系。

——产业化。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强科技招商与技术转移转化,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推动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成果研发应用,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遵循原则

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要准确把握定西发展阶段性特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增长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定西科技创新升级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攻关方向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功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原则,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科学统筹、协同攻关,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着力强化科技引领能力,提升科技赋能能力,引导创新创业资源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开放合作,改革创新。处理好改革、开放、创新的关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全面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深度开放合作为路径,以模式创新、政策创新为重点,盘活创新资源,激活创新潜力,整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量质并重,质量为先。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完善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扶持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激发生产要素潜力,重塑技术、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促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整,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具有定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定西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初具规模,高水平创新型定西建设进入新阶段,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迈上全省中间偏上位次,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

——创新政策体系更加系统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系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营造省内一流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市、县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3%、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和企业在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移、联合开发、委托研发等途径,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4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打造“三都四区五基地”和创建兰定协同创新发展试验区,紧盯优势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需求,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速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力铸造具有定西特色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25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10.5亿元。

——企业科技赋能发展得到突破性进展。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高,研发投入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迅速增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作用更加凸显。现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研发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培育发展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在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建设和作用发挥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创新人才资源得到富集涌现。集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实用工匠人才,全力打造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人员达到1.5人年。


第三章重点任务与主攻方向

一、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一)着力推进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积极融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动对接兰州经济圈、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科技成果研发、引进与集成创新转化应用示范带,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空间,实现开放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全力跟进创建兰州都市圈生态文明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协同创新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落实国家和省上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各项战略部署,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推动生态产业精深化、特色化、协同化、高效化发展,推进与周边城市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兰州都市圈新兴制造业基地和特色服务业基地,建立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形成具有定西特色的科技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省级高新区高质量建设,提升现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科技创新能力,为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临洮、渭源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高新区,综合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中医中药、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等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区争创入围国家高新区、中医药国家特色火炬基地,引导高新区“结对子”形成创新联盟,推进跨区域开放合作和技术研发体系改革,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点建设,建立园区联动发展机制,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全产业链竞争力。鼓励高新区提供创业补贴、创业培训、就业见习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快定西现代科技园(产业服务中心)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高质量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高新区及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区,高质量建设定西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方案,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对接国家、全省科技成果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发布推介一批“技术包”“成果包”,建立成果对接、转化落地重点清单。力争通过3-5年艰辛努力,集聚各方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形成具有定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创新模式,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高端智库、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转移、领军人才聚集、创新力量培养、创新创业孵化“六位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创新创业平台,建成创新要素集聚、科技金融示范、科技政策完善、成果转化高效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综合功能。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以升促建”计划,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机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成果、项目等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汇聚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园区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对接转化。支持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示范。发挥园区窗口带动效应,开展技术培训、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信息交流、投融资等综合服务。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政策规定,完善政策、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进园创业。

(五)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科技创新。围绕创建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区,紧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发展等主要任务,结合定西生态领域科技创新基础和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关键技术需求,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生态环境预警、治理与恢复、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饮用水安全保障、大气土壤等污染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落地转化。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化水平,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草都”和“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发挥牧草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作用,支持开展牧草良种引进繁育、种子加工、新产品研发、草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六)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市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融合互动,建立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合作机制,推进跨区域开放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技术制高点。融入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建设,建立集培育、确权、评估、托管、维权、运营、交易和转化实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巩固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智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重点节点城市区位和科技优势,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推动国内科技合作向纵深拓展。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技术需求,转移转化中医中药、农机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旱作农业、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中医药、马铃薯、草牧、果蔬、有色冶金及加工、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强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附加值、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拉长产业链,聚焦工业领域补短板、农业领域锻长板、生态领域固底板,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集成,攻克技术难题,拓展产业全链条开发,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集成应用,助推“百亿级”、“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选择一批面向国家、省上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定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跨区域借力借势,围绕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实行重点领域短板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套装备,力争在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提升新兴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产品,集聚项目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培优做强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5.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数字定西”建设技术需求,重点支持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产业科技创新,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开展高端软件开发和集成技术应用。

(三)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创新发展。围绕打造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区,突出寒旱农业“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等内在特质,着力推动“牛羊菜果薯药种”七大特色产业和食用菌、小杂粮、花卉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重点开展中药材、马铃薯优质新品种引进选育、畜种改良繁育与绿色养殖技术、种子种苗生产与贮藏加工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农村清洁能源及资源循环化利用技术和旱作农业高效集成技术、设施种植技术、农机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全力提升我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科技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着力培育工业设计、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业态。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在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积极融入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引进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新型科技服务新业态。支持引导科技评估机构重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承接政府科技项目评估、政策法规评估、第三方技术评估、绩效评价等科技评价评估服务。

(五)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重大科技需求,面向基层开展先进适用和具有导向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引进研发与集成示范,提升民生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转化应用,建立一批农村民生科技示范乡镇,催生一批民生科技产业。聚焦空气质量提升、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消防安全等科技需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保健、农业产业功能耦合与农村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能耗“双控”目标,促进农民增收、民居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六)强化“新基建”领域创新引领。抢抓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机遇,强化技术支撑,推动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技术集成,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装备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融合应用,支撑5G网络、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中试、科教创新基地等基础设施,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支撑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块链、数字创意、物联网等技术跨界创新应用和企业培育引进,优化提升产业链结构、价值,推进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为手段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创新,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为定西产业迭代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数字定西”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

(一)创新环境优化提升工程。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定西,实施创新环境优化提升工程。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着力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基础强化、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创新型科研院所建设,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集成,让科技创新成为促进企业增效、引领产业提质的加速引擎。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具有定西特色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良性运行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在撬动产业迭代升级上走在全省前列,加快促进经济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创新要素汇聚,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升各领域各行业创新能力,全力护航定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业科技创新突破工程。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聚焦十大工业产业链建设关键技术需求,加大科技研发与技术集成,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现代工业基础支撑力、协同创新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新形势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定西市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研究机构和各类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提升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拓展工业提质增效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三)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程。以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供给,推动农业向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加快迈进,实现农业由增产增效向绿色提质转变,为农业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围绕建设甘肃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夯实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创新平台、聚焦转化应用为重点,强化科技项目、创新基地、创新人才的统筹衔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现代产业园、星创天地等平台的创新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营销,提升农业发展创新力、要素凝聚力和产业竞争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支撑。

(四)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创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类创新联合体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平台+园区”,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多元化、专业化和高标准、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强技术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各类平台数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五)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工程。聚焦文化科技产品创新、文化科技赋能民生社会,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开展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促进数字内容供给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文化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促进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以文化为内容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文化交互融合的产业业态,构建包括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转移、产业技术联盟等在内完整的文化科技创新价值链。

(六)军民科技融合推进工程。强化军民科技融合宏观统筹,建立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军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全面融合。深化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攻关,研发推广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推动军民双方在科技计划、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深度融合,推进军地两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依托西北铝业、大鑫铜业、高强度紧固件等企业技术研发优势,开展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重点发展铝合金新材料、高铁电网、先进装备制造、航天航空、风电装置、医药食品、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信息技术、军工服务等潜力产业。

第四章重大举措

以强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开放式创新补强科技资源不足短板,以改革新举措推动科技成果研发供给与转移转化,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优化环境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实现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比进位,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强化创新引领支撑,围绕创新发展规律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

(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重点,注重绩效,推动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项目形成由“征集项目”向“征集需求”转变。以重大战略发展需要和重点产业科技需求为重点,围绕重点领域重要行业汇聚科技需求,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常年受理、定期评审、科学论证、分批下达”的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面向战略需求产业发展瓶颈,谋划储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出聚焦产业与赋能人才相结合,探索通过技术路演、成果展示、现场对接、创新大赛、揭榜挂帅等方式,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关键技术,鼓励项目承担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二)建立以激励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以松绑赋能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健全科研助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行政干预,解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落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大胆探索、勇攀高峰。建立健全重大原创成果奖励、重大创新补偿和创新创业援助机制,加强科技档案保密管理,完善科技项目分级责任担当机制,强化落实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主体责任,管好底线与秩序,完善管理与服务。

(三)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加强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优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完善覆盖“三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市级科技计划公正、科学、明确的评审工作规则及专家、需求方、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评审机制,推行项目评审全过程可追溯,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结果负责制和信用评价机制。构建创新尽职免责和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二、构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

聚焦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攻坚克难,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支撑区域发展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创新服务协调发展。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加速形成企业创新群体优势。集聚企业创新要素和高校、院所科研力量,整合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研发首台(套)装备、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活动,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科技型企业参与科技项目决策,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应用基础研究,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共享科研成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80家、90家、100家。

(二)构建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互动发力,推动科技引进研发与集成创新。鼓励高校院所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等优势资源,引导支持科技人员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创造,力争在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吸引企业、社会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目标导向类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融通发展,围绕创新链前端优化应用基础研究配置,在现代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特色领域,谋划部署一批具有突破预期和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三)构建以中介机构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培育一批信誉度高、专业服务水平好、开拓能力强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配套等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成果推广、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新业态,打造科技中介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培育发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支持定西现代科技园(产业服务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形成创新资源聚集和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到2025年,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0家,技术经纪人队伍达到50人。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高水平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及金融、投资等机构参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探索全链条、集成式、系统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路径,促进科技项目立项、成果产出等信息共享和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市场的有效通道。

(一)加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聚焦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扎实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难题,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标准、商标和品牌,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联合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研发项目,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培育形成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增强高质量科研成果有效供给。

(二)健全科技成果引入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引进市外科研机构在定西设立成果转化中心。完善科技成果池和企业技术需求池,加大在定西交易转化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国内外科技成果聚集区,招引创新创业团队、大型企业科技成果在定西转移转化。鼓励企业以购买、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转化先进技术成果。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和奖励力度,组建技术经纪人协会,引进培育一批懂技术、懂法规、懂财务、懂管理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形成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合力。“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成果研发引进转化项目累计达到100项。

(三)强化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大力推进以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鼓励研发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大力引进创业辅导、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创业投资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广科技创新券,引导科技中介机构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围绕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进集聚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研发设计等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和团队,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共同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定西孵化转化,吸引社会科技力量参与成果消化、吸收和转化应用,打通协同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

四、持续强化科技投入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激励作用,激发企业投入潜能,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完善科技奖励支持后补助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普惠性财税政策,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构建有利于支撑持续创新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政策,确保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充分体现科技投入法定增长。市、县区两级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等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建立积极向国家、省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常态化机制。

(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投入增长长效机制,改革市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相关政策,探索实施市级科技创新券制度,更多采取事后补助和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激励引导企业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促进研发投入纳入年度预算,充分调动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

(三)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最大限度地争取兰白科技投资基金和国家、省上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壮大定西市科技创新转化基金,通过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跟进投资等方式,推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投贷联动等金融产品,鼓励吸引社会资本、风险资本等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信贷支持,促进企业与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紧密对接,鼓励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

五、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创新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与定西科技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强化以创新团队为核心的科技人才支撑,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环,着力破解科技人才“留用培引”难题。

(一)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围绕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依托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引进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落实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和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对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内杰出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与定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领军人才,给予专项支持和奖励激励,吸收更多的国内外创新人才加入定西创新团队。依托定西科技创新研究院、定西高级专家协会、定西市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立在外定西籍高端科技人才信息库和产业发展高级专家智库。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做大中青年科技人才体量,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突出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在高校院所实施“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以高校教授、研究所研究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合作导师,联合培养满足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人才、项目、产业对接供需平台,支持市内高校发挥学科建设优势,承担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注重培养乡土技能型人才,培养一线优秀创新人才、技术应用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到2025年,全市科技领军人才达到80名,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00个。

(三)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政府选派、市场选择、自觉志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聚焦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主战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支持建设一批提供技术示范、成果转化、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于一体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落实科技部科技人才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方案,激励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引导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逐步实现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落实科技特派员选派期间保持原单位职务、职称、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享受调资和职称正常评定等优惠政策,支持领办创办协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职锻炼、学历教育、培训深造等多种方式,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每年稳定在1200名左右,其中企业科技特派员每年300名左右。

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围绕打造兰定协同创新发展试验区,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创新机制,推进新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成果转移转化。到2025年,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基地达到22家,力争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定西。

(一)建立协同创新共享机制。落实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形成省市县区联动的创新工作合力,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互补,探索建立创新基地共建共享、产业分工精准协作、科技攻关联合开展的区域创新合作新机制。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高校、院所,以引进、重组、共建等方式,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区域性产学研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导企业与院士团队共建研发平台。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探索形成引才引智工作新机制,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和引智平台建设,构筑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重安全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引进国外智力新格局。

(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高质量建设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围绕打造兰定协同创新发展试验区、兰州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协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深度融入双边和多边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争取更多科技创新资源落地定西。以高新技术产业功能互补、设施平台互联、人才技术互通、政策制度互惠为核心,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强化科技安全意识,重视和加强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科技活动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科技安全体系建设。

(三)搭建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重点支持高新区、各类园区、开发区等产业技术承接载体建设,鼓励各县区加强与省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总部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建设各类园区和基地。以科技项目为纽带,推动全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以支持企业柔性引才引智为重点,有针对性地与东部省市开展对接合作、建立合作关系,创新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从领导力量、投入保障、政策落实等多方面切入,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围绕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推动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紧密协作,抓好责任落实,确保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二、做好统筹衔接

加强与《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县区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统筹科技、经济、产业、金融等部门创新管理职能,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配置和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强科技规划与科技计划的衔接,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以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指导,加强沟通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制度创新、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步伐统一,提高规划实施质量。

三、抓好评估监测

加强规划宣传和精准推送,强化规划实施的有效监督,推进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监督。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细化落实规划指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健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和绩效评估体系,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全市科技与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充实完善规划内容,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四、推动规划落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协调决策机制,坚持把科技规划作为重大科技任务部署的重要依据,遵循科技创新全链条规律,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布局,强化政策扶持和重大项目支撑,从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配套衔接等方面,形成规划实施的有力保障。各县区、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紧紧围绕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把握好“十四五”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规划提出的各项重要指标、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指导督促和跟踪问效,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