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定西市渭源县,一种新兴产业模式撬动起经济高质量发展,叩开了产业振兴的大门。
它就是“光伏+农业”产业模式。渭源县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在光伏产业发展基础之上,探索“光伏+农业”产业模式,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基层治理有了依托……“光伏+农业”已成为渭源县产业振兴路上的强力引擎。
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县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并网发电约2.14亿度、分配到村集体约1.41亿元。全县农户从“光伏+农业”及相关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渭源县光伏食用菌产业园。 乔为楠 摄
由“借光”到“农光互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渭源县光照资源得天独厚,海拔在1930米至3941米之间,日均有效光照时间近12小时。渭源县利用丰富的光热条件,2017年起建设第一批光伏试点项目,至目前实施村级光伏扶贫项目60.249兆瓦,共为135个村建设300千瓦至500千瓦电站208个。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光伏+”因应而生。
渭源县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光伏+中药材育苗”“光伏+养殖”等农光互补产业模式。时下,走进位于会川镇的渭源县光伏食用菌产业园,黑色的食用菌大棚之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将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大棚内各类食用菌长势喜人。
园区内的定西市源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渭源县最早发展光伏食用菌产业的民营企业。“两年来,园区为公司减免租费30万元,公司净收入达480万元,带动周围188户群众增收,年产值达到1600多万元。光伏食用菌产业大有可为!”公司负责人杨峰介绍。
渭源县元古堆村村级发电站。 吴鲁 摄
据悉,为促进产业发展,渭源县创新园区按照村级集中联建、乡镇村级易地联建布局方式,建设产业园区。
为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国有投资公司渭源县正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制定出台入园企业“零租金”及“前三年免费后两年减半”收租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此前参与了光伏一期项目的民营企业,再次参与“光伏+农业”产业发展。
近两年,渭源县引进培育8家龙头企业、规范建设16家合作社参与经营。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会川、田家河、路园、莲峰4个光伏产业园区,建成大棚441座,年产值2577万多元。已建成元古堆、绽坡、三合等较大规模“光伏+食用菌”基地12家,建成分布式“光伏+产业”点33个,遍布全县所有乡镇。
“光伏+农业”不仅实现了“农”与“光”在空间上的互补,而且实现了在时间和季节上“全年候”。
渭源县已累计建成农光互补食用菌1600亩,设施蔬菜、党参和黄芪育苗等种植业750亩、互补特色养殖业150亩,互补率达到85%以上。全县年产羊肚菌、金耳、熊掌、猴头等名贵食用菌4511.35吨,收益达7933.85万元以上。
如今,全县已形成“顶上有光伏、地上有农业、周边能务工、重点乡镇有物流仓储配套”的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农光互补”使产业融合叠加效应持续放大。据统计,“光伏+农业”带动1478农户户均年增收2.36万元以上,发电收益带动1.2万户群众增收,户年增收2000元至6000元。
从“空壳”到“家底殷实” ,基层实现自治善治
走进锹峪镇贯子口村、麻家集镇土牌村,道路平整、村庄整洁,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是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源县各村级“两委”通过开展“访民意、释民惑、解民困、暖民心”“沟通面对面、服务零距离、干群心连心”大走访行动带来的改变。
而改变的经济基础,来自“光伏+农业”产业带来的收益。
135个受益村,配建300至500千瓦规模村级电站208个,加之村级光伏电站农业设施租金收入,村集体每年累计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光伏+农业”产业模式,让渭源不少“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羸弱的村子,如今“家境殷实”。
渭源县各受益村将“光伏+农业”带来的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管理,确定资金除支付公益性岗位工资报酬和特殊救济户外,剩余用于产业培育、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建设、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五星文明户奖励、村集体经济留存。
渭源县135个村配建起300至500千瓦规模村级电站208个。 乔为楠 摄
受益村“有钱办事”,提升了村级自治善治的能力。
会川镇干乍村,充分发挥道德讲习积美超市作用,坚持“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奖励”做法,推进农村文明治理。近年来,累计兑现奖励物品520多次,评选文明户等各类先进130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
为了规范使用这笔收益,当地制定了《渭源县光伏收益分配监管办法》,村级按照“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合理确定公益性岗位和数量。目前,全县135个受益村共设立垃圾清洁员、电站护管员等8个类别的村级公益岗位服务人员1.2万人,建立由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委会成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进行考核、发放劳动薪酬,实现了村级自主管理分配。
从“输血”到“自我造血”,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推进“光伏+农业”产业模式的过程中,渭源县创新发展模式、带动机制、收入机制,改变了以往资金项目的“输血”式带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过“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方式,利用国有平台公司渭源县正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融资1.45亿元、吸收社会企业扶贫资金约5000万元;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规划地块、统一开展培训、统一提供良种农资、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销对接,分户生产经营,提高了产业、农民、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渭源县会川镇光伏食用菌产业园区内,金耳菇长势喜人。 吴胜军 摄
同时,农户通过参与基地建设、就近务工、实操培训、承租承包、订单保障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了增收。全县1042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每年收益2600元;1280户农户通过承租光伏食用菌大棚,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近千人就近务工,人均年劳务收入6000元以上;135个行政村每年均获得发电收益40万元以上。
“光伏+农业”产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已然凸显,赋予了渭源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