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重任落到每一个行业上,都足以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双碳目标之于新能源行业,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带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但是资本市场的疯狂炒作、蜂拥而至的央国企投资商、层层加码的地方政府优选标准、小路条客盛行……也都是压在当前新能源开发市场身上的“重担”。
在这场“盛宴”背后,真正身处其中的新能源人却愈发焦虑,产业链焦虑的是居高不下的原材料价格,下游投资企业更多的焦虑与无奈来自于产业链价格的快速变动以及开发投资过程中来自于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附加”压力。
层层加码的政府诉求
新能源投资领域蜂拥而至的各路资本,不仅唤醒了制造业的激情,同时也吊起了地方政府的“胃口”。韩语(化名)所在的发电企业是一家火电资产比重非常庞大的电力央企。由于火电资产占比较高,韩语所在企业不得不选择激进的新能源开发方式。作为某央企区域公司的开发负责人,韩语深刻感受到了来自集团公司的双碳压力,“在其他央企的对比下,集团领导层的压力更大”。
不仅如此,双碳目标恰好叠加了“十四五”光伏、风电的平价时代,新能源行业的管理权限下放至各省级主管部门。在僧多肉少的新能源开发领域,面对闻风而至的资金与投资商,地方政府的胃口被一步步“喂”大。
韩语介绍道,其所负责的省份几乎每个县都提出了资源换产业的规则,对于这样的诉求,韩语几乎没有选择。“电力央企是根本没有产业可以落地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与民营制造企业绑定申报项目,用设备换资源;二是通过其他明目来达成政府的诉求,比如修路、捐建小学等”,韩语强调,作为集团公司是不会给予这方面支持的,这意味着大部分的开发行为是不符合国资审查要求的,“大家都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产业配套正成为新能源项目开发的标配,在集团公司定调的目标下,“全集团的其他产业板块都被新能源拉着一起去跟地方政府谈判,明码标价,xx亿元产业投资置换xxGW的新能源建设指标,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常态化操作”,另一家央企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光伏們。
“太多人去抢项目,是市场把地方政府的胃口提起来的”,李霄(化名)是另外一家央企的区域开发副总。7月份,其所在的省份某地级市召开项目说明会,“100MW的项目指标要求5亿元的产业配套,人多的会场都坐不下了,至少去了30家企业”。
中部某市政府要求企业出具投资意向书
“一些地区会要求出具投资意向书,或者是口头通知”,李霄介绍道,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改变了优选规则,“这阵风气已经蔓延开了,最初没有要求产业的政府看到别的地区有要求,也开始改变想法要求产业配套了,很难抑制”。
今年轰轰烈烈的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政策,又一次给了地方政府持续加码诉求的“筹码”,分布式光伏市场也在重蹈集中式项目的覆辙。某东部省份地级市明确提出了三点诉求,央企、以外资投资、产业配套,缺一不可。
压力:成本推涨、标书堆叠成山,项目落地难
除此之外,“投资的火爆也催生了路条客的市场空间,很多小路条客非常活跃,项目能不能拿到先不说,多家联络报价持续抬高资源费水平,搞得行业乌烟瘴气”,李霄身处一线的体会尤为深刻。
正如李霄所言,韩语认为,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真正想投资项目的企业反而得不到机会,“现在申报新能源项目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即使按要求产业配套,项目申报走出了县、市两级,到省里还需要竞争性配套,然后还要办理电网接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池。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当多的资源参与竞争,想踏踏实实做项目投资越来越难了”。
正如某行业人士感慨,行业进入了全民开发时代,但实际上,项目却越来越难开发了。“虽然技术提升带来的红利确确实实降低了光伏行业的建设成本,但纵览近十年,土地、税费、政府要求等非技术方面的成本占比却在不断提高;今年光伏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涨,辛辛苦苦干几年,结果组件价格还在不降反升”,韩语也在不断的反思,新能源的发展真的可以一蹴而就的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吗?
与韩语发出同样感慨的还有制造业的从业者,李悦(化名)是一家组件企业的区域销售负责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的发展,整个行业都很兴奋,但带来的结果却是上游硅料与辅材材料价格飞涨”,李悦一语道出了2021年的行业困惑,“今年所有的销售工作几乎都围绕涨价在推进,从报价、投标到中标,哪怕客户首付款已经到账了,公司也会要求销售再次跟客户谈涨价,毁约撕单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今年的组件销售太难了”。
在组件价格涨至2元/瓦以上之后,下游应用端也被逼暂时停工。根据西勘院新能源工程院总工程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惠星测算,2元/瓦以上的价格再次将组件在整个系统中的成本占比推高至50%,光伏电站整个系统成本俨然已经升至4元/瓦以上。面对2021年开始各省储能配套的诸多要求,国内光伏电站平价压力更甚。
来源:西勘院
在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新能源被寄予厚望,但在利好政策频出的第一年,从双控到“一刀切”的限电,从上游材料无上限的涨价到下游电站停工,整个光伏行业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中。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新能源势必将担起能源转型的大任,但正如30·60目标期限一样,这应该是一项长远的、全局的事业,而不是一蹴而就、毫无章法的。碳中和第一年,新能源行业已然乱象丛生、鸡毛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