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牵一发动全身。
硅料,这个色泽并不起眼的半导体材料,它的每一次价格波动尤其是持续波动,都会在光伏行业掀起一阵飓风。
4-6月,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一度达到2021年年底的2.5倍以上,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投资收益率刚性约束的大前提下,对整个光伏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转折点发生在7月,硅料价格开始下行,到本周,已经出现了价格5连降(最新价格走势见下表)。
虽然这个降价的幅度比较小,但与上半年出现的“大幅上涨”相比,进入了一种相对的良性区间。
上游松绑,下游刹车,光伏人才能喝汤。
对于近期硅料价格出现的连续5次下调,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表示,硅料5连降,主要是下游理性关停了一部分产能,没有持续竞价争抢原料,让硅料和硅片暂时达成了一种供需平衡。
而即便如此,市场主流产品依然维持了20万元/吨的高价。
关键是,目前这一价格,传递到下游市场,只是在低毛利、不亏损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的。
换句话说,上游硅料价格松绑,下游过度扩张的产能“刹车”,只是光伏产业自愈的一个开端,要想光伏下游的从业人员有肉吃,产业还需做进一步调整。
上半年国内硅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主要是硅片、电池、组件环节产能过度扩张,需求错配导致,这种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是不利于光伏产业良性发展的。
判断基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硅料生产马力十足,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底,我国硅料产能将达到54.4万吨/年,占全球硅料产能的80%。叠加海外的8万吨,全球多晶硅产能可达到62万吨,预期全年供应量可到57-58万吨,可满足160GW的装机量。
而包括IHS Markit在内的多个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将增加158GW装机(同比增长34%)。
就是说,62万吨的硅料产能满足全球装机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过度囤货,或者不理性争抢硅料,会产生错误的供求关系,只会造成内耗。
这与养猪是一个道理。各大养猪企业如果不做趋势研判,不听专家建议,忽略市场对生猪需求是有一个度的,却非要不断加大圈养量,最后结果就是恶性竞争:
一方面,由于大家不理性养猪,造成猪饲料吃紧,供不应求,价格急剧上涨。
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加大养猪量,市场需求一旦达到饱和,供过于求,大家的猪都卖不出去或者不好卖——继续喂养,不长肉,还浪费饲料钱。及时出售吧,猪本、饲料费和人工费都赚不回来。
结果就是,费力养了10000头猪,结果亏了,开始怀念起养5000头猪的好日子。
拉伸看,这就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一种浪费。
从2020年初到2021年上半年,国内多少养猪大户都吃了这个亏,极个别的人甚至亏得裤衩不剩。
很遗憾,这种不理性的企业行为,正在光伏行业存在,这是一种内卷、内耗。
一旦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到来,中下游企业又将是“一片血流成河”的惨烈局面。
我们注意到,6月10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出了《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指出供应链不平衡导致局部环节价格的较快上涨,给光伏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议有关部门关注多晶硅等光伏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及时引导。
应当说,这个发声是及时的。
但是,行业协会只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团体,虽有政府主管部门背书,但毕竟受制于各方利益和同行情面,“行业自愈”的能力十分有限。
我们期待主管部门能持续、及时发布一些警示信号,这既是对市场的一种友善引导,又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呵护,这是利于整个光伏行业健康发展的。
最后,借用吕锦标的一段话再次提醒硅料企业:
硅料产能不能像下游产能那样控制开工率,一旦产能过剩,各大企业之间的踩踏就会非常厉害,且目前硅料各家竞争力都相当,如果互相踩踏,后果一定非常严重,甚至影响整个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个是我们目前应该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