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下的挑战
在沙漠里建光伏电站,真不容易。
光是一个“晒”字,就让电站的建设者们吃尽了苦头。
6月,沙漠里的气温达到50℃,不要说施工,光是待着不动都已经很难支撑。在闷热得像个无边无际的蒸笼似的沙漠里,每天都有人中暑倒下。
建设初期,无水、无路、无电,所有人只能睡在集装箱里,冬冷夏热,跟直接躺在荒地里差不多。
光伏区打桩基是整个项目中工程量最大的部分,而钻孔又是打桩的第一步。如果打桩跟不上进度,后续所有工程都会被延误。但中方建设者万万没想到,巴基斯坦全国上下只找到了一支机械钻孔机队伍,根本无法按时交工。
怎么办?
工期紧迫,只能发动大家各显神通,各种“土办法”层出不穷。
那段时间,施工现场好不热闹。各式各样的钻孔方式,似乎让人看到了一部完整的钻孔技术发展史。除了一部分工人操纵着常规的大型机械钻孔机之外,还有20名手持小型钻孔机的工人,50名人工挖孔的队伍,更意外的是还有工人驾驶着拖拉机改装而成的“仿钻孔机”。他们以各种装备、各种速度和各种力度的不同频率,共同打下了大大小小的桩基。轰轰隆隆、叮叮当当,这支集合了巴基斯坦各式钻孔设备的“打击乐队”,在酷热的夏季上演了一场高速度、高水平的“音乐会”。
更壮观的景象还有施工队数百人一起放电缆的场面。
电缆又粗又沉,长达几公里,需要从滚轴上拽下来,再放到电缆沟里。由于缺乏设备,只能靠人力完成。浩浩荡荡数百人的长队,竟然整齐划一地完成了任务。“One!Two!One!Two!”整齐的喊号声回荡在空旷的沙漠上,那么和谐统一,充满力量。
前后有500多名中国技术人员和近3000名巴基斯坦工作人员参加了一期300兆瓦工程施工,大家一起战雨季、战酷暑、战风沙、战技术难题,以高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面对重重挑战,中巴两国的同事们成了患难与共的亲密伙伴。
建设中,巴基斯坦当地技术及施工人员在工程中边干边学,迅速成长起来,有些人甚至可以独当一面。电站并网发电后,中巴两国工程师共同承担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其中,80%为巴方工程师。
“夏季高达50℃的高温酷暑、无处不在的蚊虫叮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都折磨着我们,但是所有人都在坚守,只为项目早日建成发电。”中兴能源90后土建工程师杨帅说。
中兴能源巴基斯坦光伏电站不仅让巴基斯坦人民“光明可及”,也照亮了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沟通合作,两国员工智慧和文化的完全交融。
“睡集装箱的日子,虽然条件简陋,但是看到满地的光伏板,我就觉得值了!当我和朋友们说起我参与了光伏电站的建设时,那可是相当自豪!”坐在办公室里午休的巴方员工扎德兰高兴地拍了拍坐在一旁的中国兄弟王一鑫。
“你的兄弟们要是羡慕,可以来我们第二期应聘试试看啊。第二期马上就要开工了,也会需要很多人。”王一鑫的话,让宿舍里的其他巴基斯坦同事都笑了。
项目概况:
中兴能源巴基斯坦9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项目位于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市光伏园区。2015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6月,一期300兆瓦正式并网发电。建设过程中,项目为巴基斯坦创造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培养光伏运维工程师近百人,运维技术工人若干。
目前,已完成一期300兆瓦电站,其发电量直接供给巴哈瓦布地区,占当地需求电量的30%,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电力短缺,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拉动社会就业、培养光伏人才、优化能源结构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