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已逐步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相关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约82%;而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则下降了90%左右。光伏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二是产业智能化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上述第二点往往被外界所忽视,却是光伏产业引领碳中和浪潮的双引擎之一。下面笔者将举例两家优秀的光伏企业,谈谈我对光伏产业智能化趋势的理解,以期抛砖引玉。
构建智能光伏生态,需要断舍离
6月28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市场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在某论坛上表示,华为不会控股和投资任何汽车企业,哪怕1%的股份。据NE-SALON新能荟从公开信息渠道获悉,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定位接近于博世,已深度涉足了传感器、算力平台、芯片、操作系统等智能汽车关键领域,如果华为造车,就会和整车企业产生直接的竞争,破坏华为在汽车产业生态中的商业利益,得不偿失。
“华为在光伏领域的产品业务布局,或许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虽然华为能够在短时间内登上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宝座,但有可能反过来伤害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某匿名光伏产业分析师向笔者表示:“华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相对于其他光伏逆变器企业的优势是5G通讯、AI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在光伏制造和应用端都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而逆变器硬件占光伏系统产品价值的比例不到6%,这或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笔者注意到,华为目前也在大力推出“家庭绿电”等生态类解决方案,但必须基于华为品牌的逆变器硬件产品,这样势必难以形成大规模跨品牌生态圈。如果华为不去抢夺逆变器产品的市场,而是聚焦在逆变器核心元器件IGBT、光伏AI生态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上,学习“Intel inside”,不仅可以为所有的光伏逆变器企业赋能,更能建立一个利他的光伏产业生态圈,如此一来必将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逻辑如出一辙。
智能制造如何破解大尺寸硅片矛盾?
谈起中环股份,光伏行业内印象最深的是或将颠覆行业格局的210硅片生态圈。在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产业链传统视野里,超大尺寸硅片与薄片化市场需求天然是一对矛盾体,而中环股份破解该难题的最大杀手锏则是其另外一个创新举措——工业4.0智慧工厂。
早在2009年,中环股份就在内蒙投建了的第一个太阳能级单晶硅规模化制造工厂,那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规划智能制造的升级路径。自2015年以来,中环股份在晶硅材料制造的智能化方向突飞猛进。从半自动化的工业2.0,到全自动化、信息化的工业3.0,如今已进化到高度灵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从最早的一人操作4台机器,到目前的一人可操作192台机器,相比传统工厂,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以上。
中环股份总经理沈浩平表示,这只是工业4.0智慧工厂的初级形态,中环股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大规模无人化智能制造。工业4.0未来会把光伏产业的制造端与电站管理、智慧电网、智能应用等领域更深度地融合,演化出光伏智能网络生态,这将促使光伏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更紧密、沟通更有效,大大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营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全球碳中和做出更大的贡献。
光伏智能化还有哪些创新方向?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上文我们所谓的工业4.0,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这个概念最早是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人正式提出,旨在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柔性适应性、高效自动化资源匹配的智慧工厂,以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此概念本来主要指工业的智能化,却已逐步渗透到商业和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笔者以为是工业4.0的精髓在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万物互联”的目的不在连接本身,而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生态圈的运行效率,从而大大节约全社会的资源成本消耗,自然也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强力推手。笔者以为,光伏智能化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智慧工厂和智慧能源管理,在上下游的商业市场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有待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