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伏网 » 光伏人物 » 正文

李伟阳:碳达峰、碳中和,热网、电网协同一定是方向

日期:2021-07-01    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2021
07/01
10:1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李伟阳 碳达峰 碳中和

在“2021年国际能源变革对话”期间,记者采访了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院长李伟阳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能源报:80%的能源消费集中在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低碳城市需要怎样的能源系统配套,城市配电网、气网、热网三网合一会是趋势?

李伟阳: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型城市能源系统建设。城市配电网、气网、热网“三网合一”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园区或者区域层面,不同能源的融合与协同共赢,应该已经处在一个走向三网融合的前期阶段。尤其并网型微网的建设,致力于多能互补、冷热电多能协同,以及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在微网里,骨干电网与其他能源系统进行协同,应该是未来城市能源变革的一个可行路径。发展一定阶段后,我觉得,热、电、气“三网合一”在城市层面才有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落地实施,气网的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找到定位,但热网和电网的协同与耦合一定是方向。

我个人认为,热网、电网耦合是提升城市能效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可以解决未来能源变革中最具挑战的一个问题,即灵活性资源如何建设,由于热和电可以调节的时间尺度不一样,电是毫秒级的响应,但热可以是小时级的,这样就可以通过热网和电网的协同、耦合,低成本解决这一问题,实现高质量的电气化。

中国能源报: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能源系统在规划层面的融合、协同,从截至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您认为制约这一融合的瓶颈有哪些?

李伟阳:能源规划和城市规划协同,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应有议题与必然进程。城市与能源的协同更多是一个供需之间的平衡。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方式要加速转型升级,这就要求相关规划要与能源规划实现协同、耦合。

以建筑领域为例,无论绿色建筑,还是零碳建筑,亦或未来先进建筑的发展,都已经和能源发展紧密耦合在一起了。所以建筑规划无论是现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还是新建建筑,都要与城市的更新计划联系在一起。交通更是如此。电动汽车的普及一定要与电气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紧密相关,这也意味着交通行业规划一定要与能源规划紧密协同起来。

因此需要系统、全面、超前瞻性地加以谋划,争取以更高效率、更低的经济代价,来推动能源和城市的协同发展。

中国能源报: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地的主要载体,您认为城市要如何做好减排与发展的平衡,避免突出冒进和一刀切?

李伟阳:这是现在大家高度关注的难题。以苏州这样的制造大市为例,其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总量与碳排放总量,如果单独强调用行政手段是难以快速下降的,会带来很多转型的阵痛,甚至是难以弥补的代价。

能源结构不调整,碳排放目标肯定难以完成,但节奏、强度需要统筹考虑。归根结底,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承受能力是需要统筹考虑的。

在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一定要付诸坚决行动,而且要高效、合理、有序。但如果一味强调路径依赖与历史产业结构、能源供应结构的锁定,碳达峰、碳中和就无法有效落地,这肯定是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与要求不能匹配的。

所以要统筹考虑低碳技术的落地周期与产业变革周期,科学合理,既不冒进、不急躁,又比较理性、积极主动地迎接低碳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能源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城市要如何引导鼓励产业创新发展?

李伟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所引发的产业创新,一定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新集成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型产业。

以灵活性资源建设为例,其一定是来自于城市各行各业中零散、闲置的资源,需要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将其利用起来,实际上这就是产业创新、新产业孕育或孵化的过程。

能源变革首先基于顶层设计和思想理念驱动的,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一定是资金密集型的、资本驱动的。所以能源产业的创新一定是一个孵化、催化、优化的过程,要通过示范项目快速复制和推广。

所以,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带来的产业创新机会是全面的,会推动各行业加快技术转型升级。本来这一过程需要30-40年才能完成,但现在可能要10-15年。因此,谁能够在产业创新方面抓得先机、超前布局,就意味着抓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会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华彩篇章。

返回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首页

光伏资讯一手掌握,关注国际能源网 " 光伏头条 "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