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又称“互联网+”智慧能源,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
能源互联网与互联网类似,通过打破传统能源系统内部的信息壁垒,促进价值发现和高度市场化。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利于形成清洁低碳、优质高效、灵活便捷的能源消费新模式和产业升级新业态。
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在2019年4月底前按照项目执行情况、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创新性、成果技术水平以及成果产业化前景为考察指标,对现有的55个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进行评估。
2021年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在京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及2060年展望等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
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发后,需要通过配置与使用平台以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我国的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清洁能源的生产集中在西部与北部地区(包含67%的水能、90%的风能和80%的太阳能资源)、距离东部与中部负荷中心1000-4000公里。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构建以特高压骨干网为核心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构建能源互联网,才能将西部与北部地区生产的清洁能源长距离地输送到东部与中部负荷中心,并进行智能调节配置,完成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高效消纳。
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设状况广泛体现在供给侧多能联供互补水平,用户互联互动情况和系统可控可观程度等多个方面。2019年,多能互补的能源基地达17个,火电储热容量达1440MW,智能电表安装量达5.91亿只万只,需求侧响应容量达34GW,充电桩数量达121.9万个,加氢站数量达51座,综合管廊长度达2450公里。2014-2019年,互联网能源方向专利申请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近六年来业界对能源互联网知识产权重视程度逐步提升。2019年,我国共申请425项相关专利,数量较2018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由此可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远景蓝图已经绘就,技术装备不断突破,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助推下,能源互联网俨然成为了“风口”,有望迎来高速发展的机会,成为新时代能源领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