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居民电价要上涨的江湖传言甚烈。媒体探究发现,其根源在于一则网民留言的回复。
日前,一陕西网民在中国政府网留言称:“现在电力装机已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电力设备出力不足,特别是火电厂,设备利用小时数连续几年下降,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已低于3000小时/年,近一半机组常年闲置。鉴于电力已经饱和,不再短缺,为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环境,建议完善原来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多用清洁的电力资源,少用煤取暖或做饭。”
6月24日,国家发改委在回复该网民留言时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试行较低的居民用电价格,居民电价较大幅度低于供电成本,是因为工商用户承担了相应的交叉补贴。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偏低,工商业电价偏高。按照进一步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要求,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国家发改委的这番表态,立即引发了大众对电价上涨的担忧。部分网友表示,当前的电费已经不低了。虽然电价相比成本比较低,但对于老百姓挺高了。另外,还有部门网友调侃道:“好不容易可以放开吃猪肉,空调又不敢放肆开了。”
那么,中国的电价到底高不高?
媒体研究发现,从全球横向对比看,我国无论是居民电价,还是工业用电均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销售电价平均值为0.611元/千瓦时,居民电价平均值为0.542元/千瓦,工业电价平均值为0.635元/千瓦。与同期美国电价的平均值相比,中国除工业电价平均值高于美国外,销售电价与居民电价均低于美国。
从数字上,中国电价确实较低。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居民电价就该上涨呢?
从定价机制上看,美国的电价更贴近市场。2019年美国工业电价的平均值为0.472元/千瓦,居民电价平均值为0.901元/千瓦。显而易见,美国工业部门是作为用电大户享受了低廉电价。相比之下,事关万千家庭的居民电价,则因为缺少议价能力而价格较高。
与美国电力市场定价不同,中国的电价更注重保民生,让利于民。长期以来国内工商业用户承担了相应的交叉补贴,而居民电价不仅大幅低于供电成本,也远低于OCED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居民电价。换句话说,中国的电价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宏观、民生考量,是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电价。
从数次电价调整来看,国家主管部门始终都保持了居民用电价的稳定。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决定上调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彼时的调整范围并不涉及居民电价。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推行居民阶梯电价,依然明确了80%居民电价保持稳定的要求。不难发现,保持居民电价稳定始终是国家发改委电价机制调整的前提。
由此看来,大家完全不必担心国家发改委调整电价机制后会引发居民电价普涨。发改委所说的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也并不意味着就此打开了居民电价上涨的通道。
事实上,还原电力商品属性的手段很多,比如阶梯电价、峰谷电价,比如电力市场化交易、大用户直购电改革等,还比如鼓励使用清洁电力等,在一些地方,风电、光伏电价已经开始低于煤电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还原电力商品属性不仅不等于要涨电价,未来甚至有可能带来降电价,大家可以吃下一颗“定心丸”,静待政策出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