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重要!跟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一起,看 “博鳌·精华”!
不同以往,今年的博鳌论坛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热门话题,大家也高度关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领域各条块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不负众望,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我们能看到、也能找到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脉络!
根据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综合我国电力领域意见领袖、央国企一把手的观点,可以肯定,我国能源转型,将构建成为一个以光伏为主体,风能、储能、氢能及智慧能源互联网协调发展的无碳新能源时代。
我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我们要开放创新,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能源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压舱石,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我国实现“3060”目标意义重大。在本次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碳减排以及绿色能源领域看点颇多。会上发布的 《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1年度报告显示,近九成企业已经或要设立碳减排、可再生能源或其他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指标。
潘基文:气候行动和“碳中和”是必需项,要果敢进行绿色转型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
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 潘基文
潘基文表示,曾经人们一度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取舍,但是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未来的子孙后代正在呼吁我们现代这一代要采取更果敢的行动进行绿色转型。消费者对于产业、公民对于政府也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气候行动和“碳中和”的倡议已经不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需项。对于全球国家和公司都是如此,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今天所享受的可持续生活。今天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不仅仅是经济、财务的指标,而且还考虑ESG,就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目标。
周小川:建立碳市场框架,引导投资进入减排、碳沉降领域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 周小川
如何去设计和论证所要建立的碳市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是否能够引导大量投资进入到减排、碳沉降领域。在他看来,碳市场与证券交易所不同,碳配额市场一般是拍卖性市场。如果走错了,容易走弯路。建立碳市场的基础框架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框架不行,衍生的、更高级的功能就无法实现。
那么碳交易市场应该要怎么做?他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给予考核。一是碳价格形成机制、激励机制要有效,碳价格要稳定;二是卖出碳配额收到的钱,应全部用于激励减排、激励投资的领域;三是要让过渡性减排的经济活动得到补偿;四是中长期发展。
刘振亚:能源互联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 刘振亚
刘振亚指出,“碳达峰、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而能源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70%以上,所以这是一个重点,而能源互联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刘振亚介绍,能源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不是某个单一的方面,既有电源,也有电网,这套系统有“两个替代”。第一个替代在一次能源端,能源互联网用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来替代煤电、油电、气电。
第二个替代在消费者端,消费者以电代煤、以电代气。这个电有可能来自当地,有可能来自远方,也有可能来自国外。电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有了电力高速公路,可以在全球随时交互,和信息高速路是一样的。
刘振亚表示,特高压输电技术使得能源互联网成为可能。特高压技术是一种超远距离超大容量,超低损耗的一种技术,中国正在建设世界输送量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特高压直流电网。总之,如果没有能源互联网,中国和世界的“碳达峰、碳中和”是无计可施的。
他进一步表示,据测算,到2050年,“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总投资需要27万亿美元,其中电源投资需要20万亿美元,电源投资主要指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电网投资需要7万亿美元。这些投资必将拉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孟振平:助推海上风电、光伏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孟振平
孟振平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南方电网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全网一盘棋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十三五”在海南投资33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并制定了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的26项重点举措。
孟振平表示,南方电网还将大力推动海南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电网在产业链中的优势,扎实做好昌江核电百万机组并网消纳,助推海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协调发展,在海南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未来,南方电网将积极融入和服务海南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提升海南重点区域、重要用户、重大工程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精心做好“海澄文定”“大三亚”经济圈智慧用能服务,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
戴厚良:石油企业要实现能源转型,天然气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戴厚良
关于石油企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戴厚良表示,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趋势,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转型过程中,天然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家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将持续加强与国际能源公司的合作,特别是深化在天然气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就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在保民生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戴厚良表示,中国石油按照互利共赢、安全有效、守正合规、绿色低碳的原则,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化与资源国及合作伙伴在油气重大项目领域合作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公益事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晏志勇:坚持绿色发展,开展水风光储一体化研究
中国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 晏志勇
晏志勇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双循环”是更深层次改革、更高层次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一带一路”建设深刻体现“双循环”的这种特征内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坚持高端切入、规划先行,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频共振。
晏志勇提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项目,把基础设施输出和供给端的产能输出相结合,畅通国际循环渠道,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要坚持绿色发展,为项目属地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具备最佳科学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能源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本土化战略,以项目为依托组织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共同体构建命运共同体,更好地管控项目风险。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晏志勇表示,中国电建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具有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在发挥水利水电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手开展水风光储一体化研究,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现代电力系统,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改善贡献电建方案和电建智慧。
邹磊: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等绿色技术创新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邹磊
邹磊表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新时代中国的能源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点燃了新引擎,也为世界各国企业深化合作,激发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了机遇。
中国大唐集团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企业,致力于打造“清洁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能源供应商,愿与中外企业携手共进,在能源投资、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开展深入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等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希望中外企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立相关双边或多边工作机制,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邓建玲:提供多类能源产品服务,推动海南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建玲
邓建玲表示,中国华能集团原来主要是以煤电为主,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更多地转向绿色、低碳、高效的能源,但这并不代表存量煤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他提出,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能源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连续供应,只有提高能源效率,才能使存量资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邓建玲说,用几个字来衡量,第一个字“源”,能源和多元,不能用单一的能源,可能是风、光、水、核等;第二个是“荷”,负荷、载荷,用市场的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三个字“网络”,如何高效率输送;第四个字“储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证完成的目标。
未来,华能集团将依托海南资源禀赋和自然生态禀赋,充分发挥产业链、市场及科技环保技术等优势,持续深化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提供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综合能源等多类能源产品和服务,推动海南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
高纪凡:未来光伏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1元以内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纪凡
高纪凡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争端、疫情冲击、技术封锁、贫富差距等问题带来严峻挑战,但合作、共赢、发展的大潮流没有变,加强全球治理非常有必要。推进“碳中和”、加快绿色转型,是在全球治理层面凝聚最多共识的话题之一,希望各方在包容理解中积聚更多力量,早日达成“碳中和”目标。
谈及绿色转型之路时,高纪凡表示,现在世界正处于能源变革关键期,从化石能源走向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需要构建一个以光伏为主体,风能、储能、氢能及智慧能源互联网协调发展的无碳新能源时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光伏已成为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未来光伏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1元以内,光伏将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主力军。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高纪凡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与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增进各国企业的商业合作和对话交流提供了新机遇。以光伏行业为例,“一带一路”国家太阳能资源丰富,对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强烈,中国光伏产品品质优良、性价比高,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易纲:加强绿色金融建设,增强绿色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易纲表示,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资产的价格未充分体现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环境信息还没有得到有效披露,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还没有纳入碳定价。
从人民银行的角度,有两项重要工作要持续的推进。一是继续落实绿色投资原则。人民银行将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过程中评估环境和气候的风险,加强信息评估。二是多渠道加强绿色发展能力建设。
人民银行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自身绿色转型,为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金融的相关能力建设。
钱克明:推动绿色能源走出去,发展光伏、风电、水电等
商务部副部长 钱克明
钱克明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可持续融资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圆桌会上表示,下一步我国将重点推动绿色低碳的能源走出去,发展燃气、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高效和卫生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并与传统的能源企业密切结合,在各国开展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具备更好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的能源合作投资项目。
金立群:绿色能源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
金立群表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人口增长也带来碳排放增加。有观点认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是取舍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消极的影响了国际促进从高碳到低碳转型的投资。“我们需要把这种取舍的思想改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思维。就是投资与高碳到零碳的转型,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削减经济增长的速度。”金立群说。
金立群认为,这实际是近期和长期的利益关系。在绿色经济方面的投资可能短期比较令人犹豫,但是如果把绿色能源的投资看作是对于未来的一种投入,那么就会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收益。金立群鼓励大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问题。
欧阳卫民: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 欧阳卫民
欧阳卫民表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资金需求巨大,仅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政府更好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他提出,要着力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探索可持续的融资模式,而开发性金融正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金融力量。目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累计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700亿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共建国家的国际业务余额超过1600亿元。
张文才:五大举措助推中国绿色发展,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 张文才
张文才表示,农发行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绿色信贷资源投入,到2020年末,农发行绿色信贷项目余额8484亿元,约占全部贷款的14%。农发行还将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绿色信贷资源投入。下一步,农发行将以实际行动助推中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是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与标准,统筹推进全行绿色金融发展,形成全行助绿的动力机制。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四是加快推动农发行绿色债券品种创新。五是加强对投资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进一步精准识别和认定绿色信贷项目,发挥信贷资金对绿色产业的导向作用。
胡建华:加大金融投资力度,为绿色海南贡献招商力量
招商局集团总经理胡建华
胡建华说,建设海南自贸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招商局集团与海南合作触点多、空间大,将不断探索以市场化机制融入海南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加大投资力度,助力海南成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节点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未来,招商局集团将在金融、交通等领域不断加大投资与转型力度,为建设开放、创新、绿色的海南贡献招商力量。
朱民:“碳中和”将重塑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 朱民
朱民表示,“碳中和”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个挑战。一是时间表上的挑战,他说,“我们的碳排放量超过100亿吨,占全球超20%,这么大的规模要在30年内压缩,这是人类史上没有的。”
另一个挑战是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朱民指出,中国经济处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阶段,且当前服务业占GDP占比较低。因此中国国民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系数远远高于欧洲等发达国家。若想达到能源消耗维持原有不变甚至下降,需大幅提高能源效率。
朱民指出,“碳中和”的重大积极性不仅仅在于减少碳排放、绿色经济等,中国经济走向高收入阶段的时候,将发生一系列经济结构变化。他强调,在此情况下,劳动生产力的提升、科技的发展特别重要,“碳中和”给提升劳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抓手。
马骏:推广建设光伏、风电设施,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绿化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骏
马骏表示,一般来讲,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的地方有望率先实现“碳中和”。海南热带雨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靠前,因此固碳的能力会比其他地方强。因此,马骏认为,海南可以考虑如何利用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绿色金融。
马俊进一步表示,“碳中和”领域最重要的是能源,希望海南可以率先把当地能源绿化。海南目前在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已经领先全国,接下来也可考虑光伏、风电、氢能、海上风能等新能源设施的建设推广,尽可能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绿化。最后,也希望海南可以尽早规划零碳建筑。
林毅夫: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林毅夫
林毅夫表示,中国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先进国家。高质量发展是什么?一是创新;二是协调,协调消费和投资,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等等;第三,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必须是环境可持续的、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第四是开放;第五,发展必须是共享的。其中的核心是绿色发展。
他强调,不仅希望中国这么做、英国这么做,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这么做。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有共识。无论是气候变暖或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都是核心。
埃里克·索尔海姆:发展太阳能、风能,有望带动就业繁荣、降低成本
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主席 埃里克·索尔海姆
在索尔海姆看来,各国在“碳中和”的热闹之下,一些必要的冷思考仍必不可少。“实现“碳中和”就是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式,过去的思维是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先污染然后再治理环境,这种旧的思维方式应该改变。”索尔海姆说。
索尔海姆指出,太阳能、风能、氢能、水能等这些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发展的话,则可以带来更好的就业繁荣、降低成本。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当地生态来说,都会带来共赢。尤其是太阳能,目前太阳能成本已经非常低廉,发展太阳能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带来就业,刺激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领跑全球风能产业,索尔海姆建议,中国以及各国可以在大规模发展本国绿色经济的同时,与世界共享技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避免进行技术战争,“脱钩”是非常危险的想法。世界不能与中国脱钩,也应该避免进行任何的技术战争。
博格洛夫:太阳能价格低于煤价,我们应使用可再生能源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博格洛夫
博格洛夫认为,21世纪我们应该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保护地球,同时也要发展我们的经济,这就是我们的期待。现在太阳能的价格几乎比煤的价格还要便宜了,已达到历史低点。我们可以开始使用可再生能源了,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而不是先污染再防治。
他表示,欧盟也有新的绿色计划,使欧盟经济进行绿色转型。欧盟设置了绿色投资的新标准。航空领域也要进行绿色转型。大家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只要携手合作,就可以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蒋锡培:“碳达峰、碳中和”将重构能源格局
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
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 蒋锡培
蒋锡培表示,“碳中和”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他进一步表示,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
蒋锡培指出,“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他举例称,就拿手机来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都要事先碳中和。这就意味着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将会形成一个新的标准。
张跃:解决无效率通勤是城市实现双碳的关键
远大科技集团总裁张跃
张跃看来,解决无效率通勤才是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张跃说,相较于无人驾驶汽车、电动汽车等新技术的发展,更应该考虑合理的城市规划,缩短通勤距离,减少无效率不必要的通勤。
吴亦兵:绿色金融将在“碳中和”实现路径中发挥杠杆作用
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
吴亦兵表示,绿色金融可以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具备发展绿色金融的能力和条件。中国也有巨大的绿色金融支持需求。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18家机构进行的研究,要实现“碳中和”,未来30年中国需要新增138万亿人民币的绿色低碳投资,所以需求是巨大的。
吴亦兵认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巨大,绿色金融将在“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中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作为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工具,引导资本市场和系统内的资金向“碳中和”相关的领域转型,最终实现和验证绿色经济的商业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