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全世界阳光最充足的区域之一,光伏发电潜力巨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末,西藏自治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01.85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接近九成。图为那曲市双湖县的太阳能发电站。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河北省武安市把钢铁企业运输结构调整作为大气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抓手,对重点用车企业使用新能源重型载货车代替柴油车,为城市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做贡献。图为11月3日拍摄的武安市裕华钢铁有限公司停车场内的新能源重型载货车。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近日,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发布“有序用电”通知,甚至出现多年不见的“拉闸限电”现象。记者了解到,除工业生产和低温导致电力需求大增外,多地电力供应紧张与小电厂关停和煤炭供应紧张有关。部分地区其实缺电情况并不明显,这只是在实施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总量的“双控”要求下进行的节能减排。
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提出了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等具体要求。
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的原因是什么?“拉闸限电”与碳达峰、碳中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什么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
1 部分地区“拉闸限电”,给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感觉已经好些年没限电了,今年啥情况?”这是近期全国一些地区居民的疑问。
浙江赵龙重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集装箱半挂车等专用汽车的大型民营企业,在浙江义乌小有名气。今年12月中旬以来,当地实施有序用电安排,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影响。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限电后,企业不得不采取错峰、关闭部分高能耗设备、空调取暖设备和户外大型广告招牌等手段来确保生产用电。
赵龙重工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浙江地区一些工厂也反映,收到紧急通知,要求12月15日起至12月31日采取停产等措施,政府机关也要求气温在3摄氏度以上不得开空调。
不止如此,湖南、江西等省也发布“有序用电”通知,甚至出现多年不见的“拉闸限电”。如江西省发改委发布通知,12月15日起,每日早晚高峰段实施可中断负荷,并启动有序用电工作;湖南省长沙市发改委官网消息显示,12月8日起,全省启动限电措施;湘潭市、岳阳市等多地发布有序用电倡议,呼吁错峰用电,减轻压力。
2 多重因素叠加造成“拉闸限电”,能源“双控”“减碳”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拉闸限电”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记者了解到,首先是由于居民取暖与工业需求激增致使用电负荷提升过快。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分析,今年多地气温陡降造成短时间内电量负荷提升过快,特别是南方取暖主要依靠空调和电暖气等电热设备,居民用电量大增。与此同时,下半年以来,大量海外制造业订单转移至国内,全社会工业用电强势复苏,新增的用电需求也给电力供应造成了不小的额外压力。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此外,燃煤减少、水库水位下降、风力发电受冰冻影响无法有效发电,加速关停3万机组以下小电厂,部分省份可靠性机组容量不足,外来电力可靠性不足等等,也是造成“拉闸限电”的因素。针对“拉闸限电”与煤炭供应紧张有关等说法,国家发改委日前回应称,目前煤炭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今冬明春的煤炭供应是有保障的。
“可以说,一些地方出现电力供需失衡,是多重因素集中出现导致的叠加效应。”郭云高告诉记者,其中也有地方主动调控负荷来应对能源“双控”考核。
能源“双控”是指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十三五”收官在即,完成能源“双控”指标更加吃紧,这成为一些地方面临的现实压力。
相比能源“双控”,“减煤”压力同样较大。“减煤”是指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据了解,浙江能源结构中煤炭的占比仍然较大,特别是省内电力供应结构,煤电的发电量占比近半。
“双控”“减煤”旨在以限电为抓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厂生产,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这些都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内容。
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郭兆晖介绍,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14年,我国正式设定了碳排放峰值的时间表,即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3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
“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碳达峰时间就是表明未来中国经济不再走牺牲资源与环境的发展老路,要坚决切换到绿色高效、低碳循环的可持续赛道。”郭云高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以煤为主、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问题及能源效率不高的弊端日益突出,潜在的能源安全问题和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清洁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3,且我国当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的消耗量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行业的减排至为关键,未来低碳能源的发展能否顺利,将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
“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而本质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关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郭云高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碳达峰时间就是要求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给占比,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占比;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降低单位用能的排放;降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十四五”时期,向着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驱动力,进而引发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在郭兆晖看来,能源消费、生产过程、生活过程、废弃物处理甚至数字经济都会产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 向世界宣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一直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团结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告诉记者。
2016年4月22日,中国在《巴黎协定》开放签署首日即签署协定,并于9月3日批准协定;作为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的主席国,中国推动二十国集团首次发表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席声明,为推动签署《巴黎协定》提供了政治支持;2017年,中国提前三年落实《巴黎协定》部分承诺,并提出新的碳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指明新的碳减排标准和方向。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超额完成我国对外承诺到2020年的目标;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经济向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转型,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国际国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大的雄心和行动落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说。
5 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面广,实现过程挑战多,但经过严格测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华龙一号”,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11月27日凌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向电网输送出第一度电。据中核集团福清核电副总经理侯英东介绍,“华龙一号”的每台机组每年预计发电近100亿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能源的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勾画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快实施综合能效提升等节能工程,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面广。”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看来,相比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前七项任务,碳达峰、碳中和是中长期国家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挑战将会更多。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这样的能源结构,无疑增加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难度。“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刘晓洁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程度不一致,各地各行业的碳排放情况实际不同,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面广,统筹协调也存在难度。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倒逼能源行业和工业、交通部门实现转型,这些转型需要借助于企业转型才能实现,且需要在未来三十年内完成。因此,很多企业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快速响应起来,务实推动能源转型。”刘晓洁说。
尽管挑战不小,但在郭兆晖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后有着严密的逻辑,经过了各方面的严格测算,符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实际。
此外,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带来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投资,实现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将激发更多活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郭兆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