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受到来自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双反及贸易保障措施的打击。中国光伏产品2011年的出口额为358.21亿美元,其中对欧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6.95%,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共占比达到63%。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为298.5亿美元,由于受贸易摩擦的影响,出口额同比下降了35%。
为应对美国对中国光伏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我国光伏企业减少了对美出口并积极开拓全球其他市场,对美国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具体如下:
由上图可见,我国光伏产品对美国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年1-11月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仅为4.81%,占比较低,后续的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光伏行业影响有限。
2015年8月,欧盟对中国光伏玻璃反倾销案件做出最终裁决,对中国光伏玻璃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欧盟对中国的太阳能板收取64.9%的反倾(销)税和11.5%的反(补)贴税。
2018年8月31日,欧盟委员会出人意料的宣布,决定在9月3日午夜结束欧盟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双反”措施。除此之外,欧盟还附加了友好条件——只要中国的太阳能产品不低于“最低价格标准”,就可以享受欧盟的零(关)税待遇。
2018年7月30日,印度宣布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原文定义:不管是否组装在组件或面板中)征收第一年25%的反倾销税,第二年上半年降至20%,下半年降至15%。
2020年7月1日,印度电力部出台新规,要求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电力设备和部件将需要得到政府许可,其中也包括光伏制造企业。印度电力部长辛格宣称,“我们已经决定不允许从中国和巴基斯坦进口任何(电力)设备。其中(电力设备)可能存在恶意软件或特洛伊木马,它们可以被远程激活(瘫痪我们的电力系统)。”7月2日,印度铁路公司推出了1GW的铁路沿线地面光伏电站招标,据称中标者可以与招标方签订25年的PPA协议。
然而,这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个GW级的光伏招标明确要求,项目中使用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必须是在印度制造。
面对当前美国、印度等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中国光伏协会CPIA的统计,中国光伏企业积极开拓拉美、中东、东南亚等海外新兴市场。根据中国光伏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创“双反”以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历史第二高,各环节产品出口量再创新高。
2019年海外光伏新增装机约为85GW,同比增长约37.7%,拉动了海外市场对组件产品的需求。随着中国逆变器厂商出海步伐加速,2019年逆变器出口额、出口量分别为23.4亿美元和52.3GW,同比增长176.7%。从出口国家/地区来看,对前十出口市场的光伏产品出口额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66.4%,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亚洲国家有4个,欧洲国家有3个,马来西亚与泰国被挤出前十,荷兰、西班牙挤进前十,且荷兰一跃成为第一出口市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对全球的光伏设备供应以及项目建设造成了一系列影响。海外GW级市场均遭到疫情波及,重点光伏市场光伏发电项目延迟或停止,要求国内延期或暂停订单交付,国际物流、海外市场拓展等贸易业务等均受限。此外,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国印度与中国的关系恶化,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口,这都将可能导致2020年中国光伏企业出口额较2019年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