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的一块空地上,十几排光伏电站板整齐排列,上千块蓝色多晶硅组件闪闪发光,不断积蓄自然馈赠的能量,让千万贫困户用阳光圆梦,过上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光耀心田 “伏”利惠民
“以前我们只用电,没想到现在还靠电吃饭了,自从村里建了光伏电站,我们用电不愁,还有工资领,现在我们不仅脱了贫,生活一天比一天好。”8月1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70岁的村民申有义领到了在电站担任维护员的工资,连连夸赞政策好。
2017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联点扶贫的杨家山村建成了300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全部用于该村扶贫工作。申有义通过公益性岗位当上了电站看护员,成为光伏扶贫电站“阳光存折”的“受益大户”,每年除了光伏收益,还能领到3000元的电站维护工资,双份“工资”让他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好日子。
和申有义一样幸运的还有远在500多公里以外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玛查理镇移民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昂杰就是当地的脱贫典型。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探索飞地模式,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异地建设了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电站收益全部用于助力玛多县贫困人口脱贫。玛查理镇移民新村将该村光伏收益中的六成用于集体经济扩充,四成作为扶持资金分配到户,有效改善了当地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2017年,昂杰用第一笔光伏扶贫分红资金干起了畜牧养殖,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电站发电收益让全家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再加上畜牧养殖,年收入超过1万元,比以前翻了一番,这些都是我新添置的家当。”昂杰指着旁边的电磁炉和冰柜高兴地说道。今年,他用光伏分红和养殖收益,购置了几台电动缝纫机,开起了家庭藏式服装店,实现了多渠道创收,幸福生活接踵而来。
为推动“造血”扶贫,201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投资12879万元,捐建定点扶贫玛多县的格尔木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村级联建光伏扶贫电站、杨家山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3座电站每年约260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收益,带动1800余户贫困人口脱贫。光伏扶贫产业成为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实现了“造血式”脱贫成果的巩固提升。
集聚优势 “电”亮扶贫
10月4日下午5时,共和天颂20兆瓦光伏电站值班长正在查看当天发电情况,乘着晴好的天气,当日发电量创下新高,上万组光伏板满发运行,在大电网的支撑下,光伏电量实现全额消纳。
三江源头的青海是中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光伏年发电小时数可达1500小时左右,在开发利用太阳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禀赋,抢抓扶贫政策机遇,先后建成覆盖39个县市区、总容量73.3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预期产生扶贫收益5.7亿元,带领万千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
除了山间、屋顶的“蓝板板”,将阳光收进钱袋子,离不开坚强电网的支撑。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对接省扶贫局光伏扶贫项目计划,同步开展配套电网建设,确保了省内光伏扶贫电站按计划全部并网运行,用真情架起了与贫困户的连心桥。
“我们按照光伏电站及时并网、电量全额消纳、收益及时支付的原则,采取光伏扶贫发电量不限电举措,优先保障光伏扶贫电量的全额消纳。”国网青海电力营销部副主任伊有福介绍。
在光伏扶贫产业的迅速壮大中,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主动对接光伏扶贫项目,加强与政府规划、业主单位对接沟通,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电站选址、并网服务等问题。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主动实施业务受理“一站式”、工程建设“跟踪式”、技术支持“保姆式”、并网检验“贴心式”服务,定期开展技术帮扶、上门服务、专项检查等活动,宣传讲解光伏设备后期维护及电费结算方式等知识,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供电服务,为光伏扶贫产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数字创新 智慧赋能
“只需轻轻一点,电站逆变器汇流箱内各条支路的电压及电流信息都能清晰显示,大数据的快捷高效真让人意想不到。”10月12日,在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电站工作人员张希胜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查看电站设备运行状况,追踪收益产生、分配、发放等重点环节,电站的发电量、发电收入、年分配收益、受益贫困群众名单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推进光伏扶贫高效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该公司积极探索光伏扶贫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建成全国首套省级光伏扶贫运营管理系统,联合青海省扶贫局成立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首创了扶贫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走在了全国省级光伏扶贫电站管理前列。
依托数字创新优势,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开发集中监控、视频监控、设备健康诊断水平等13项业务应用,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场站实时最小颗粒度数据,跟踪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及电站整体发电能力,提供发电设备故障预警、远程控制、发电量精准预测等功能,实现光伏扶贫电站智能化、专业化的集中运行管理。
“以集中式电站为例,以往一座电站需7-8人运维,通过大数据中心,运维人数减少至2-3人,平均每个电站每年节省人工成本50万元,减少整体运行成本40%以上。”青海省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这样说道。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采集电站电量、电费、补贴等关键核心数据进行全过程监测分析,实现光伏扶贫资金的精准识别、有效管控和过程监督,让扶贫收益资金的产生、分配、发放、使用全过程在阳光下进行,提升光伏扶贫的经济社会效益。
眼下,镶嵌在7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透着闪耀光芒的蓝色光伏板已经成为青海省群众一张张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沐浴着光伏产业的恩泽,摘下“贫困帽”,阔步走向无限光明的康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