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
多晶硅生产领域的众多大企业纷纷做起“减法”:关闭工厂、削减人员,甚至退出生产。一系列大动作之下,全球多晶硅生产格局正在面临怎样的变化?
高电价制约韩国制造商
招商证券行业分析师游家训在2月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目前,不考虑金属硅、硅芯等原材料成本,多晶硅生产成本主要由电费(32.9%)、折旧(16.7%)、人工(7.6%),蒸汽(5.4%)等构成。换言之,电费支出在多晶硅生产成本中的占比已经接近1/3。
多晶硅市场研究机构Bernreuter Research分析师Johannes Bernreuter表示,自2009年至今,韩国的
工业用电价格已经上涨超过70%,这给韩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西部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用电价格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这是很多非中国制造商必须面临的挑战。”
受制于成本因素,OCI去年4季度季报显示,群山工厂计提资产减值 7505 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3.47亿元)。受此影响,OCI去年4季度税前利润、净利润分别为-8476亿韩元、-662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9.09亿元、38.38亿元),亏损进一步加大。为此,OCI也发布公告称,群山工厂在完成常规检修后,部分P1产线的产能将转为生产电子级多晶硅,最大限度的降低其韩国太阳能级多晶硅料的生产。同时,OCI方面也公开表示,除非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否则不会重新开放已经暂停的产能。
迫于人力成本瓦克裁员
除电价因素外,昔日的多晶硅龙头企业瓦克化学也正在面临人工成本激增的压力。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显示,目前,瓦克化学的德国工厂工人的人均工资约合人民币38万—42万元/年,美国工厂约为28万—32万元/年。而OCI在马来西亚的部分工厂,工人人均工资则为10万—14元万元/年。对于中国大量在新疆设厂的多晶硅企业而言,人工成本甚至要更为低廉。
虽然瓦克化学在此次裁员计划中透露,行政人员、非直接生产和运营人员将面临较大的裁员风险。但瓦克化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udolf Staudigl也表示,此次包括裁员在内的“节流”措施正是为了应对多晶硅等业务带来的严峻挑战。
根据瓦克化学近期公布的财务数据,2019财年,瓦克化学销售总额为49.3亿欧元,多晶硅和标准有机硅价格低迷是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此外,公司全年营业亏损达到5.4亿欧元,其美国和德国多晶硅工厂的生产设施计提减值高达7.6亿欧元,多晶硅业务部门收入同比下降7%。
年内全球市场缺口或达20万吨
综合OCI、韩华及瓦克化学目前公布的计划,OCI在韩国本土关停的工厂涉及多晶硅产能约5.2万吨,韩华的逐步退出也将减少约1.5万吨的多晶硅供应。
根据招商证券分析报告,目前韩华和OCI两家韩国企业的硅料产能约占全球的15%左右,若剔除OCI在马来西亚工厂的部分产能,韩国本土多晶硅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10%。
此外,瓦克化学的8万吨产能也计划在2020年削减约一半的产量。
而据中国国内相关产业协会统计数据,2019年部分存在质量问题和成本压力的老旧产线已决定在今年退出,涉及产能约为7万吨。同时,今年年内还将陆续有4万—5万吨的老旧产线面临替换。
叠加上述数据,2020年,全球范围内多晶硅市场缺口或将达到20万吨。随着韩国、德国等企业对多晶硅生产的压减,中国企业立足自身的电价、人工等成本优势,积极布局新的产能计划。近日,通威股份便发布公告,计划在2023年将高纯晶硅产能增至22万—29万吨;2021—2023年期间,每年累计产能将分别达到11.5万—15万吨、15万—22万吨、22万—29万吨。
针对中国企业的扩产,Johannes Bernreuter坦言:“如果你曾经对中国多晶硅行业的雄心有过怀疑,现在就应该打消这些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