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大部委新政出台,国补退坡趋势已定,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将走入历史。以风电、光伏和生物物质发电为代表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哪些反思,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能源转型的反思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截至 2019 年底,全国累计风电装机 2.1 亿千瓦,光伏发电 2 亿千瓦,生物质发电 2254 万千瓦,装机量均为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能源转型。
然而有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度考虑,现行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能否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成为我国电力安全保障的基础。笔者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当前的中国国情,决不能让不稳定的风电和光伏成为保障我国用电安全的基石。
与欧洲分散型国家相比,我们不能照搬他们的模式。欧洲一国的用电量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甚至是一个市。中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大的国家,电力安全事关中国工业生产稳定和国计民生,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只能成为现行电力市场的增效补充。
国补政策的反思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完全在可在能源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取得的。201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超过4500亿元,国补成为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利益链中最大的蛋糕。
为了能分割国补蛋糕,众多资本和投资公司竞相进入可再生能源产业。这其中有的公司的确是想借政策东风扎根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而有的公司则完全是轻装上阵,靠项目套取国家补贴,然后抽身而退。
可以说,超过90%的公司是因为国补,才投身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国补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产业的一剂毒药。很多公司离开了补贴立马就死,国补反而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退出机制的反思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反思。面对现在如此众多的风电和光伏电场,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电场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垃圾集散地。
中国绝大部分的风电和光伏项目都是民营公司和资本在幕后推动,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在最短时期攫取最大的利益。不同于国企控股的火电,当中国现在的风电和光伏电厂寿命到期后,在没有国补的状态下,民营资本有多大动力进行设备更换还是未知。
在国补政策调整之后,已经有相当于部分民营公司在抛售旗下的项目,国家亟待制定退出机制,不能让他们攫取利益后就随便退场。国家不能在背负上千亿的
财政补贴缺口同时,再接收一批很有可能变为工业垃圾的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