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变革和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源泉!这在隆基的发展历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前不久,这家走过19年光阴的单晶巨头再次迎来“高光时刻”,成为中国首家市值破千亿元的光伏公司。对于这一光环,隆基乐叶董事长助理王英歌显得低调谦虚,在与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交流中,王英歌表示,“隆基市值破千亿仅代表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可,从公司经营层面上来讲我们的战略没有变,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好研发创新工作,真正做到技术方面的领先,以及保持财务方面的健康。”
一步步成为光伏技术引领者
风雨兼程19年,一路走来,隆基已成为光伏技术创新风向标。
隆基在2000年至2005年的初创期主要致力于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革命,在隆基创始人李振国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早期的技术积累及业务拓展。到2005年底,公司已形成年产30吨器件级单晶硅生产能力。
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阶段让隆基在硅片原料供给端觅得先机,也正是有着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储备,也让隆基叩开了日后单晶硅片时代的大门。
“每项技术革新都会为企业带来一个新的转折点,有些没跟上的就被甩开了,慢慢落伍甚至消失。可以说光伏行业先发优势现象并不是很明显,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倒是很常见,一项技术甚至可以颠覆整个行业。”王英歌这句平实朴素的话语道破了光伏市场竞争下的残酷法则。
翻看隆基的历史发展篇章,从2006年真正进入到太阳能光伏领域,到2013年10月公司硅片年度出货量突破1GW,这一时期隆基人相继打破技术壁垒,扭转盈亏临界点,通过审时度势的目光与严谨执着的行动让隆基确立了单晶战略方向,迈入领跑全球单晶硅片的新时代。
在这一阶段,不得不提的是在硅片切割技术上,隆基成为国内最早搭上金刚线切割技术“快车道”的光伏企业。据王英歌介绍,彼时当大多数企业还在应用传统砂浆切割设备时,隆基就意识到用金刚线切割能够大幅降本增效,公司决策层预判到这是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之后,做出果断决定将隆基的砂浆切割技术向金刚线切割技术全面转变。
王英歌坦言,在2013年前后隆基刚引入金刚线切割技术时,由于进口线成本高昂,生产线每天都在亏钱,工厂负责人的心都在滴血。当时我们的钟宝申董事长曾做出一项决策决定,切片厂按照“一年亏4000万元以内”的标准来推广这项技术,而实际上不到半年时间,隆基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其生产线上实现了平稳过渡。
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关注,到2015年10月,隆基单晶硅实现100%切片产能切换金刚线切片,经过两年的技术研发,具备薄至110μm的薄片技术。据当时的相关数据测算,在采用金刚线切片后,国内整个光伏业每年可节省成本约120亿元。
在上一轮金刚线"生死时速"竞争格局中,隆基的胜出为其后续业绩高速增长、势头的强劲,成为单晶巨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隆基原定在2021年实现单晶硅片产能65GW,按照现在的建设进度,可能会提前到2020年就完成这一目标”。王英歌告诉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
毫不夸张的说,隆基成为了单晶领域光伏技术的引领者。而在电池组件领域亦如此,隆基依然做到了不随波逐流,带领整个行业进入到单晶PERC时代。
众所周知,在海外发展相对成熟的单晶PERC技术,最早在国内实现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光伏企业也隆基。2014年11月,隆基收购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股权,标志着隆基正式拓展至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领域。
针对早期PERC技术初始衰减高这一难题,隆基组织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2017年4月,隆基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帝尔激光联合对外宣布向行业公开低衰减技术—LIR(光致再生)技术,可有效控制单晶PERC电池的光衰;一年后,隆基进一步公开解决方案,并承诺帮助单晶硅片客户将PERC组件首年衰减控制在2%以内,线性衰减控制在0.65%以内。
由隆基主导的单晶市场迅速崛起。2016年隆基乐叶发布Hi-MO 1,其初始光衰(LID)比普通的单晶组件降低50%以上,即LID不超过1.5%;2017年,隆基乐叶发布基于Hi-MO 1的低衰减技术,结合双面技术诞生的Hi-MO2首年光衰可低于2%,平均年衰减低于0.45%,均优于常规组件。
继2016、2017发布单晶PERC低衰减组件Hi-MO1、PERC双面组件Hi-MO2之后,2018年隆基乐叶又重磅推出双面半片PERC组件Hi-MO3。,其电池及组件封装技术的再次升级,通过采用半片技术,将电池片切半,使电池工作电流减半,有效降低组件的封装损失,组件功率平均提升5-10W。同时叠加双面技术,组件正面功率达到320W(60型),组件双面率大于75%。
“2019年我们又推出Hi-MO4半片双面PERC组件,该组件以166硅片尺寸为依托,最高功率已达到450W;”王英歌表示,截至8月底,隆基双面PERC组件的出货量约为2.4GW,到年底,我们也会在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洲、印度、澳洲等地区进行市场布局。
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链降成增效
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主流的高效单晶PERC技术,异质结电池组件技术以及N型i-TOPCon双面双玻组件等新兴高效组件技术相继出现。
隆基乐叶产品总监王梦松在接受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采访时表示,隆基在高效技术叠加上也持续做了技术储备,在对组件技术研发过程中,隆基始终以高功率密度、高发电量和度电成本作为功率提升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以降低组件制造成本为目标。以全新一代Hi-MO系列组件产品Hi-MO4为例,隆基的研发团队会综合考量,从组件功率以及组件系统成本等多维度去判断该组件产品是否大规模研发推广。
“简言之,隆基在进行产品研发时会结合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度电成本进行全盘考虑,从硅片制造到电池组件生产制造,包括设备兼容性、产品可靠性,甚至下游的BOS安装成本等等,都会提前进行前期的详细调研。” 王梦松表示。
在谈及高效技术发展趋势时,王梦松认为,未来三年,单晶PERC仍将是主流的高效技术,预计2020年的量产效率将达到23%,2021年年底实现23.5%;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166大尺寸硅片也是一个接近于极限的最优解决方案。
对于Hi-MO 4组件的整体销量,隆基乐叶董事长助理王英歌表示,目前,隆基采用M6单晶硅片的Hi-MO 4组件在全球的意向订单已超过2GW。该公司将积极推进产线升级,三季度开始规模供货;此外,王英歌还透露了明年的长期订单中,以海外市场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隆基在最新发布的2019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组件企业排名报告中,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可融资性评级,其可融资能力大幅上升至91% 这也意味着隆基将具备为全球更多太阳能项目开发商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条件。
自隆基2000年创立至今,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其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截止2018年底,隆基累计研发投入36.95亿元,研发人员超过548人。王英歌在与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交谈中介绍道,隆基近年来的技术研发资金主要是来自经营现金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反哺企业自身技术研发投入,实现企业经营的正向循环。
“当然,光伏企业须在经营现金流上要做好筹划,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使企业能够高效健康的运营管理。”王英歌反复强调。
打开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新局面
正是掌舵者的坚守与隆基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攀登技术新高峰的精神,才铸造了全球最大单晶帝国。
谈及未来的产能规划,王英歌用一串数字回复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首先从单晶市场份额而言,隆基原定于2021年实现65GW单晶硅片产能规模将提前至2020年建设完成;其次从产能规划上,2020年组件产能达到25GW,电池产能达到20GW。除此之外,持续做好在光伏技术领域的布局,包括N型技术、新型组件封装技术的储备发展。
放开眼界,当前隆基正在进一步完善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创新体系。随着2018年底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提出“solar for solar”,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借鉴。
王英歌表示,“solar for solar”发展模式的提出,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通过行业同仁共同努力,推动太阳能制造太阳能,让光伏修复地球生态,实现负碳地球,打开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新局面。未来随着平价、竞价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如何让光伏成为能源“主力”是“十四五规划”亟待探讨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迎接光伏乃至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新时代到来之际,期待隆基创造下一阶段的辉煌!